分享

如何看待“变体”

 书海探幽 2012-04-09

什么是变体?集邮辞书上有阐释和界定。邮学家陈志川说得最通俗明白:“邮票上一切错误,就称为变体,它的意思是‘原来不应如此,现在变成了如此’。”(见《国粹邮刊》所刊《她的集邮生活》一文)。陈志川说的“变体”,应当包括今天我们说的“变体”和“错体”。因为错体票是设计或制版的“人为错误”,而变体票则是因机器或工艺上的过失造成”的差异。李明先生主张“不管是人为的错误也好,还是机器或工艺的过失也好(有时这两者还真不好区分),只要‘造就’出了珍罕的邮品,全可统称‘变体’。”(见《漫话“错体”与“变体”》)。

  以“珍罕的”去厘定变体票的价值(集邮价值与市场价值),一有历史渊源,二可澄清初集邮者某些似是而非的观念。

  早期华邮中的不少错体、变体邮票多是外国集邮者在购票时偶然发现并大肆搜求的。“迨民十四年(1925年)间,中华邮票会崛起,周今觉氏首倡‘华邮四宝’之说,一时变体之名,震惊邮坛”(赵朔云《变体价值说》)。这也难怪——“华邮四宝”中的一半、“民国五珍”的全部,都是变体票!且大多存世量在50枚以下,这样的变体就十分珍罕可贵了。

  不少集邮朋友对错体、变体票缺乏研究,人云亦云。对下面这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有必要予以澄清——

  “邮票‘凡错必贵’”?其实不然!

  某些邮票在设计、制图、制版上出现了“先天性的人为错误”,例如,孙传哲设计的纪88邮票中,“南昌起义指挥大楼”少画了一层;J173“侯德榜”邮票中,化学反应式出现两处错误;1998-4《中国人民警察》中的“六指手”等等。这些邮票发行后才发现出错,但邮政部门没有停售,没有收回销毁。这样的“错票”,你有我有大家有,根本谈不上“贵”!

  J174M“邮联三大”小型张有“开口第”和“闭口第”,一时被炒得沸沸扬扬。后来有人仔细研究,发现这是两种版式,数量相近。这种“错”也就不“贵”了。

  判定错体、变体票的“身价”,须以它存世多少来决定。陈志川提出这样的标准:“是否为习见之品?是否数量很多?历史上发现的经过如何?邮局是否明文规定公开发售?我们从多方面来研究,就能得到确切的答复”。其中“邮局公开发售”至关重要。

  “变体种类繁多,层出不穷;拣上变体票就如拣了宝”。其实不然!

  机械和工艺出错是变体的主因,这属于“过程出错”、“后天出错”。诸如漏印、错色、打孔偏移、加盖变异、裁切偏差、拆白、遮盖漏色、胶面印票、漏胶、水印错误……确实种类繁多。尤其是普票,因发行量大、版别多、使用时间长,各种差异变化“层出不穷”。

  但哪个程度的“差异”才够得上是“珍罕的”变体呢?这就有个“量”的区别。

  例如,现在有的邮品拍卖目录中,一枚面值20分的邮票上有一条轻微而不长的折白,就标价几百元;10分面值的“云南民居”,刷色略有差异,也索价不菲……至于有的普票出现“盲齿”,齿痕清晰,也被称为“大变体”!有一次我去邮局领取预订的《崂山》版票时,只见“巨峰”全版第4枚位置上,出现一个直径5毫米的白色圆斑(见图),宛如一轮冉冉升起的“皎月”我判断是印刷时这张邮票纸上粘附了一块圆形纸屑,刷色时被油墨粘揭所致。这样的变异,可以说“万中无一”!它的“身价”如何?我没有细想,我只为能偶然收集到这种少见的印刷变体票而高兴(注:编者认为是趣味品,如那个小纸屑在,则更有趣,可以编入邮集)。

  专门研究变体票的姚铮华先生按珍罕程度把变体票分为以下几类:

  ①珍贵变体票:它们是以前被研究确定的、得到集邮界公认的、经受了时间考验的、存世量不多的、身价不菲的著名变体票;

  ②一般变体票:大都是新近发现的变体票,品种繁多,数量有多有少;

  ③趣味品:与正票有微小不同;或虽有明显不同但却是不影响大局的、不重要的部位,是无碍大观无关紧要的小变体

  姚先生没有提出明确的量化标准。我想,这有待集邮学术界逐步取得共识。

  “变体票是邮票印刷产生的废次品,不值得收集”。其实不然!

  《FIP传统集邮展品评审专用规则》中关于展品组成原则中就有“各种变异,如水印、背胶、齿孔、纸质和印刷”;在“专题集邮展品评审指导要点”中关于邮品的种类也包含“变体和错体”。可见,进行集邮研究和组编参展邮集时,变体票并非可有可无。老集邮家郭润康说得好:“对大多数的集邮者来说,不必去苦苦追求。对拥有雄厚实力的集邮家,为了向国际邮展进军,增强邮集的竞争力,不要错过收集机会,遇上罕见之品,要当机立断,不要犹豫,否则会终身不会再遇的。”

  变体票确是“不合格品”,但只要它们是从邮政窗口售出的,它们依然可作为邮资凭证使用。从变体票身上,我们可以进行变体票的成因、来历、版式、真伪和定量定性等方面的研究。变体票有不可低估的集邮研究价值。

  我们倒是需要小心防范那些不是变体的“变体票”,诸如:与T46《庚申年》(金猴)一较高低的“白猴”;J122《邹韬奋诞生90周年》的“对倒大变体”;1995-9《中国皮影》第2枚的“黑人大移位”等等。早在20世纪40年代,张包子俊就告诫邮人:“吾人对于一票之正常状态,既未加以熟审,骤藏集许多来源不明之变体,则孰能保鱼目之不混入于珠市。变体邮票,非所常见,邮商乘人之虚而有意作伪者甚多,购者求得之心愈切,赝品之掺入越多,虽专门搜集家,亦难幸免。”周今觉、袁克寒、王纪泽等名邮家都曾受骗上当,一般的集邮者更要多长个心眼,万万不可“以纤芥之微,喻之为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