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羊人人民公社时期搬进深山 成原始村落(组图)

 梦泽赤子 2012-04-10

图文:哈尔滨冒出个“原始村落”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3日04:16  荆楚网-楚天金报

  

图文:哈尔滨冒出个“原始村落”
图文:哈尔滨冒出个“原始村落”
图文:哈尔滨冒出个“原始村落”
楚天金报讯 图为:村民们保留着老版的绿皮户口簿

  图为:房子两侧有洞,泥巴糊的

  图为:村民梁喜全向记者展示他家的供电系统

  ●因迁移纠纷 全村户口“丢”了

  ●结婚没法登记 孩子随便生

  ●民警竟称“中国版图上没这个村”

  近日,有多名哈尔滨市民向记者反映,因为户籍被哈尔滨公安机关“封锁”多年,他们全成了“黑户”,村子也变成了“原始部落”。记者调查发现,这些“黑户”生活在哈尔滨市阿城区一个曾经叫青龙山村的地方。因为没有户口和身份证,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工作、上学,甚至生老病死也没有人管,就像是被外界“遗忘”了……

  户口簿是20年前的绿皮本

  青龙山村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平山镇内,距哈尔滨市区不足100公里。这里风景秀丽,依山傍水。但这里却不通公路,不通电,不通邮,不通自来水,这里没有社区医院,没有学校,是个被外界“遗忘”的村庄。

  为了接记者进村,村民们开来了四轮驱动的拖拉机。由于刚下过雨,山间泥路上车辙最深的地方已经没过了膝盖,齐胸高的拖拉机后轮也不时打滑空转,密集的杂草不时划过记者的肩膀。短短4公里的山路,颠簸了一个多小时,记者才到达村庄。村民说:“这里一百多户,全都没有身份证、户口,一共四五百人。”

  带路的村民说,因为没有合法有效的身份证件,他们就像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原始人”。当了20多年村支书的黄柏顺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因哈尔滨市修建西泉眼水库,青龙山村被划入淹没区,由当时的尚志市划入哈尔滨市,并被要求搬迁安置。1998年,黄柏顺带头响应号召搬迁,但当时的补偿标准还是1993年制定的,由于补偿标准过低,且资金难以到位,使得村民未得到妥善安置,于是,搬迁的村民重返家园,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定居。

  村民们向记者出示了1998年末有关部门给青龙山村民发出的强迁令,并告诉记者,强迁之后,当地政府在行政区划上撤销了青龙山村,原有房屋被推倒,电路被切断,水井被填埋,青龙山村也丧失了基本的生活功能。村民们说,正是这一走一回之间,“身份”没有了。记者看到,村民们现有的户口簿还是20年前的绿皮本,登载的住址是“尚志市帽儿山镇青龙山村”。

  结婚没法登记 孩子随便生

  闫美华今年22岁,没有“身份”让她感到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同时她也觉得很自卑。因为没有身份证,打工没人要。闫美华打了两三年工,换的工作不计其数,而且,她基本没在正规工厂里打过工。

  闫美华也无法出远门,因为坐火车啥的都查,出不去。办银行卡也办不了。结婚也不行,登不上记。像我们村里都是随便结,随便生孩子,没有身份证,没人管,有的人生六七个孩子都没人管。闫美华说,没有户口,心里很不好受,就好像世界上没有我这个人……

  34岁的梁金德已经是3个孩子的父亲,但他和孩子都没有户口。梁金德的孩子老大15岁,老二11岁,老三10岁。他和妻子未办结婚登记,因为没有“准生证”,生孩子时也没上医院,都在家生的。

  村民贾相友今年45岁,有4个孩子,为了让孩子们能参加中考、高考,他想尽了一切办法。“老大09年考大学因没有身份证没考成,后来打工去了。老二考学的时候,我托人从派出所把身份证号找着了,就按身份证号报的名,后来考上了,入学的时候就做了个假身份证去的。老三还有两年考大学,也是没有身份证。老四来年考高中……孩子问我没有身份证怎么办呀?我都呜呜直哭,找哪哪都不给办。”

  人死了火葬场都不给火化

  村民们说,他们的村庄就是一个无政府状态下的原始部落,“人就是死了,火葬场都不给火化”。

  记者在村内走访时看到,村里的房子绝大多数是土坯房,历经风雨已破旧不堪。一口水井漂浮着杂污。鸡、鸭、鹅、狗见到陌生人异常兴奋,孩子们看陌生人的目光则怯怯的。

  村民江宝富今年50多岁,至今没有娶妻生子,他告诉记者,这里地多,大多数人的日子还算过得去,吃饭基本靠自己种,但他有腿疼的毛病,又无法享受农村合作医疗,生活很困难。江宝富抱怨,他从来没买过菜,“吃的东西还不如人家的狗食,平时就吃点苞米茬子,大饼子,白面一年能吃上一袋就不错了。”

  村里没有自来水,就在井口旁提水吃。村民梁喜全说:有时弄点白灰扬在水里头,算是消毒了,一般将水面上的脏东西“撇撇”,底下就直接用了。

  梁喜全说:这里几乎家家都有两三件电器,最贵的是不超过11英寸的折叠电视机,其他两件分别是收音机和12瓦的电灯,因为小太阳能发电器只带的动这些电器。

  村民于丽芳在村里开了家没有营业执照的“超市”,卖一些生活必需品和小零食。因为没冰箱,这里的孩子甚至不知道雪糕为何物,因为天热肉没法储藏,于丽芳上次吃肉还是在正月里……

  村民熊智斌今年57岁,有30多年的党龄,他伤心地说:别的党员都在庆祝建党90周年,而他却无法找到组织,“就像一个野人,出去好像人家都不承认你是中国人似的!这种滋味,难受,真的。”

  熊智斌说,他曾试着向镇里交党费,但对方不收,“他要是收你钱就得管理你了。”

  【民警说法】

  “青龙在中国版图上已经没有了”

  村民们没有了“身份”,生活恍若隔世。这里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当地有关部门又会给出怎样的答案?村民们想知道,究竟谁该来为此负责?

  发稿前,村民再次向当地公安机关——哈尔滨市阿城区平山镇派出所询问有关户口和身份的问题。值班民警表示青龙山村在版图上已经不存在了,户口办不了。

  村民:你好,平山派出所吧?

  民警:对。

  村民:我是青龙的村民,我想问一下,办户口,办身份证能不能给办?

  民警:青龙户口办不了。

  村民:孩子着急上学,要用身份证啊。

  民警:是呀,除非你迁出去,迁到别的地方,因为青龙现在在行政上,在中国版图上已经没有了。

  值班民警表示,要想有“身份”必须得把户口迁出去。但村民们觉得,1998年拿着每平方米97元钱的房屋补偿款都很难生活,现在迁出,别说盖不起房子,就连愿意接收他们的地方都很难找到。他们希望政府能够管一管。

  哈尔滨市阿城区平山镇党委副书记刘春鹏告诉记者,青龙山村的问题是1994年西泉眼水库动迁时遗留下的历史问题,近20年间相关领导不知换了多少届,作为基层政府,他们即便想管也无能为力,“已经不归我们管了。”

  【律师观点】

  地方政府不作为涉嫌违法

  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北京国汉律师事务所律师赵三平认为:“当地政府的不作为,直接剥夺了四百多名村民的宪法权利,侵犯了他们的基本公民权,涉嫌违法。”

  (据央广《中国之声》报道)
放羊人人民公社时期搬进深山 成原始村落(组图)
http://society./   2005-12-21 09:40:08
 
推荐
盘点台湾十大美女主持
2008年度最佳动物
· 服务员自爆内幕:便宜火锅底料可能是“猪食”
· 记者暗访杭州男友出租市场 收费高者每天500元
· 春晚新作借壳“星光大道”? 赵本山老毕拒不承认
· 惟一女皇武则天:用属于女人的武器改变命运(图)
· 迷路小狗天天跟着交警执勤(图)



游离于现代文明之外的人们

 
孩子的表情和别的山村并无两样

 
往事不堪回首

 
往事不堪回首

  东北网12月21日电   据兰州晨报报道,上世纪人民公社初期,一些为生产队放牧牛羊的陕北汉子吼着火热的信天游,走进了陕甘交界处的子午岭。他们很快发现,与贫瘠的家乡相比,这里山大沟深,林木茂密,土地肥沃,是一块可以依托生命的“新大陆”,于是,他们挖窑洞、开荒地、娶婆姨,生儿育女在此安家,在甘肃合水县子午岭的龙王沟,形成了一个有30多户人家的自然村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家乡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候,他们的户口被注销,土地被分给别人。这些人只能独守山林,空望明月:他们是陕西人,却永远回不了老家;他们居住在甘肃,却无法被纳入当地行政管辖的区域。没有电灯、电视,一沟河水、一眼窑洞、一台石磨,他们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这是一群被文明进程遗弃的“黑户”人——

  记者寻访“原始”村落

  我们生活中所熟知的村庄,是由法定的土地、户籍、行政区划明确的名称组成的。但是,位于陕甘交界的子午岭龙王沟有一个村庄却是例外,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原始而自然的村落。据庆阳市合水县一些曾经打过猎的老人说,子午岭一带的深山密林里至今居住着一些几十年前来到林区生活的陕西人,与现代文明相比,他们过着一种近乎“原始”的生活。这种说法像一种传说,而更多的当地人很少亲历林区,无法证实他们的存在。记者几经打听,来到距离子午岭最近的合水县太白镇,镇政府的高文书曾经在这里工作多年,他说,“子午岭一带的龙王沟、朝阳沟,属于合水县平定川林场的辖区,但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太白镇,还是十多年前,他们曾在朝阳沟收过牧业税,那里居住着一些陕西人,但每户人家相距很远。”从太白镇到子午岭有近50公里的路程,在高文书的带领下,记者一行驱车穿行在狭窄的土路上,沿途除了偶尔碰到一辆三轮车外,几乎没有独自来往的行人出现。

  12月15日下午1时许,我们准备去朝阳沟,结果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颠簸却到了龙王沟,“我也弄不清朝阳沟的方向了!”高文书说。采访车无法前行,记者徒步行走,在视野所及的范围内,搜寻有房屋的人家。一会儿,密林边的半山腰露出一座房屋,但记者走到近前发现,房门紧锁,毫无人迹,倒是柴棚里的几只鸡睁着惊恐的眼睛打量着我们。他们究竟住在哪里?疑惑之际,我们继续从另一个方向沿着一条崎岖小道攀缘而上直到山顶。这时,一名染着棕红色头发的小伙突然出现,且毫无表情地看着我们,他叫魏军。

  龙王沟第一个“住户”

  在魏军的带领下,记者采访了这个自然村最年长的人——55岁的冯灯解。提起到这里的原因,无疑触动了他伤心的地方。在旱烟的缭绕中,冯灯解说述起了自己的伤心事和那不堪回首的岁月。他说,在自己10岁时,父母已经亡故,跟着生产队里的牛羊,他从陕西来到了这里。孤独的他似乎找到了绝好的去处,整日与山林为伴,死活也不愿回陕西老家去。在土崖上挖了一眼窑洞后,他成了第一个住户。在放牧的闲暇之余,用镢头在树林边缘陆陆续续开出了20多亩土地。冯灯解回想自己的幸福时光:在他27岁那年,一位善良的放羊女向他投来深情的目光,在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他们走进了窑洞。冯灯解说:“我们没有领结婚证,当时想也没想。就是想到了,也没地方去领。”

  这是诞生在龙王沟的第一个家庭。尽管是非法的,但他们过着实实在在的生活。冯灯解说,在他45岁那年,妻子得了一场大病,在油灯的摇曳中,他只能眼看着妻子痛苦地挣扎却无能为力,等到天亮后,可怜的妻子撒手西去,给他留下了一儿一女。如今,儿子已经18岁,女儿也16岁了。他很发愁,“没个户口不行呀,以后娃们生活不方便。”看来这是冯灯解唯一担心的事情。外界的文明已经远离了他,而他也似乎淡漠了一切。当记者问他知不知道今年中国人的飞船上了天时,冯灯解竟瞪着困惑的眼睛问:“飞船是个什么东西?”




游离于现代文明之外的人们

 
伤痕累累的碾子记录了他们生活的艰辛

 
粮仓和石磨是他们生活的基本设施

 
又一个小生命在成长,等待他的仍是不可逃避的环境吗?

  七岁随父安家深山

  孩子们无法正常上学年轻人对外知之甚少,他们对未来一片茫然——

  远离文明 “黑人黑户”愁着下一代

  一铺大炕占去了窑洞一大半的位置,一台锅灶,几口大缸,再没有值钱的东西。这是沙建富的家,窑壁上贴着《陇东日报》,这是唯一能看到的与外界联系的信息。“他们是兰州来的记者!”魏军给一位中年妇女介绍说。“掌柜的(吕四梅的丈夫沙建富)不在。”中年妇女说,她叫吕四梅,说起自己的生活,她并没有多少后悔或埋怨,“我18岁从老家陕北来到这里和掌柜的结婚,已经生活了近20年。”

  “当年为什么要选择到这里安家?”记者问。吕四梅说:“老家土地少,很穷,当初觉得这里不错,比老家好啊!”

  一会儿,沙建富回来了,他和记者攀谈,也没有显出多少对生活现状的焦虑和不满,更多的是无奈背后的默认。“我今年34岁,老家在志丹县,生产队原来在陕甘交界的子午岭龙王沟办牛场,我7岁时,跟着放牛的父亲来到了这里,后来父亲再没有回家,我是在这里长大的,生活了整整27年,可以说我一辈子最好的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沙建富平静地说,“先是办牛场的人在这里安家,后来,沾亲带故的都陆续投奔到这里,安家的人多了,就自然形成了一个村落!大多数人家都来自陕西的志丹县和吴旗县。我们志丹县的义正乡距离龙王沟只有35公里!”

  记者与沙建富攀谈的当儿,窑洞里陆续来了不少人,他们大都在30岁到40岁之间,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包括父辈在内,已经有三代人在这里生活了,但村里几乎没有年龄更大的人,不少老人回老家了,他们把儿孙永远留在了龙王沟。但沙建富他们说,在最初的记忆中,龙王沟要比他们志丹县邻近子午岭的家乡好得多,烧柴不用愁,河水四季流淌,森林边缘的荒坡要开多少地就能开多少地,再加上养些牛羊,日子过得也不赖。

  19年看过一次电视

  在龙王沟,这个远离社会群体的自然村落,记者所探访的人当中,魏军是一个属于新生代的小伙。和他的姨父沙建富这一代人相比不同的是,他正经历着无以言状的迷茫和困惑。他染着一头棕红色的头发,在这个村庄里显得格外惹眼,但19岁的他没有多少青春男孩的精神风采,村子里,与魏军年龄一样大的小伙也就只有几个。他只读了一年小学就辍学了,对于外面的世界,魏军知之甚少,他最辉煌的经历是去年经过西峰市去了一趟西安,“我长了这么大,第一次看见有那么多的高楼。”在西安的大街上,他看见镶嵌在墙壁上的露天电视大屏幕,就激动得不得了。魏军说,他长到19岁,其实真正只看过一次电视,是在山下好几公里以外的平定川林场看的。魏军说,他虽然出生在龙王沟,但他心里发慌,不知道自己的将来会是什么样子!

  驴拉石磨延续多年

  记者在沙建富家没有看到电视机,他说,几十年了电都没有,哪能看电视,“包括收音机、手机都没有信号”。家庭条件好些的,就有一台三轮车,他们也很想改善一下住房条件,一则房子盖不起,同时建筑材料也拉不上山来。几位妇女说,“庄稼主要种些荞麦和玉米,面粉大多数是到太白镇去买,或者用羊去换!”记者在走访的几户村民家中看到,每家门口都有一盘石磨,这是他们必须的、也是最原始的磨面工具。“出了龙王沟,什么面都能买到,可拉运到这里成本太高,所以,我们一直用驴拉着磨面。”

  山外的生活在一天天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在龙王沟,村民除了适应,却无力改变。文明的进程在一天天远离他们,同时更为严酷地拷问着他们:下一代怎么办?沙建富说,他们这一代人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只能将就着过日子,但孩子们上学的事让他们非常担忧,眼下,他的两个孩子都被父亲带到老家上学去了,村上也有几个孩子到太白镇上小学。

  户口注销回不了家

  30多眼窑洞,30多户人家。一个无名村庄,走过了一段茫然的历史,因为,在今天的陕西和甘肃的行政区划版图上都没有这个村庄的名字。他们生存在这个地球上,但却没有人关注他们,没有人记起他们。

  记者反复询问接受采访的10多位村民,“你们想不想老家?”33岁的王志学说,“过去老家志丹县不好,但这些年办起了油田,不少人都富裕起来了,我现在有两个孩子,老家的户口被注销了,土地也没有了,即便回去,也没房没地,养活不了一家人啊!”

  在陕西的户口早已注销,而他们居住的龙王沟属于甘肃庆阳合水县的辖区,但没有甘肃的户口。这样,这个村庄就是一个没有隶属管辖的“黑”村庄,村民都是“黑人黑户”。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的未来又在哪里呢?

  游离“黑户”路向何方?

  关于龙王沟“黑户村”的情况,记者与合水县太白镇有关负责人进行了探讨和交流。该镇孟镇长说,这种村子是历史遗留问题,他们曾试图了解村民的真正想法,但问到户籍问题时,村民就说,他们的户口在陕西,而陕西那边问及他们的户口时,他们又说户籍在甘肃。多年来,这个地处陕甘交界的林区,成了两省“三不管”的地方,而要真正管起来,的确有很大的难度,一些实际问题没法解决。

  孟镇长说,今年就孩子上学的问题,村上有人找到镇上,也找到了县上,通过协调,太白镇解决了一部分儿童上学的问题。

  然而,一个游离于社会机制之外的村落,究竟将走向何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