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绣,又称丝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据《尚书》记载,早在四千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另在《诗经》中也有素衣朱绣的描绘。宋代时期崇尚刺绣服装的风气,已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这也促使了中国丝绣工艺的发展。明代刺绣已成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品,先后产生号称四大名绣的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善于刺绣的声誉名扬大江南北,并得到朝廷的赏识。到了清代刺绣不仅震海内,而且蜚声海外,吸引了不少国外商人大量订购刺绣品。
苏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苏州,在北宋时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明代始,苏州绣工们又着重吸取了上海露香园顾绣的精湛技艺,加以融会贯通。到清代初年,已成为一个影响广泛的著名丝绣流派,直到今天仍然长盛不衰。苏绣工艺是以绣针引彩线,在丝绸、棉布等面料上刺缀运针,通过绣迹构成花样、图案、文字以取得艺术效果。苏绣既是高雅的实用品,又是精美的手工艺品,素以绣工精细,针法活泼,图案秀丽弛名中外,它具有绣面平整妥帖、色调柔和典雅、丝线疏密均整、丝理圆润的特点,能以近百种不同的针法秀出各种题材,多次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家级礼品送给外宾。
湘绣起源于湖南民间刺绣。清代末年,优秀丝绣匠师胡莲仙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开设了“吴彩霞绣坛”,集中了一些民间精于丝绣的“绣花姑娘”,精心绣制了大量绣品。从此湘绣开始闻名全国。湘绣制品图案题材广泛,风格注重写实,善于借鉴国画之长,表现国画的笔墨情趣,线条简练,层次分明,形象生动,享有“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赞誉,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湘绣是以硬缎、交织软缎、透明玻璃纱、尼纶等为原料绣制的精细工艺品,绣品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适用的日用品,主要品种有条屏、画片、被面、枕套、床罩、靠垫、桌布、手帕及各种绣衣等。
粤绣据传创始于少数民族,是广州及附近南海、顺德等地的“广绣”和潮州一带的“潮绣”的总称。唐代已达较高水平,当时善于丝绣的妇女很多,出了不少丝绣名师。明中后期形成特色,广东地区主产。历代不断发展,民间尤其兴盛。清代乾隆年间,广州组织了行会锦绣行,使粤绣的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光绪年间,粤秀作品已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享誉中外的名秀。其特色有五:一是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誉毛捻楼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究华丽的效果。三是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常用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佛手瓜果一类有地方特色的题材。五是绣工多为男工所任。绣品品种丰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台帷、绣服、鞋帽、戏衣等,也有镜屏,挂幛、条幅等。粤绣从针法上大体分为“广绣”和“潮绣”两大流派,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但都是以构图饱满且繁而不乱及色彩浓重、金碧辉煌、立体感强等艺术特征著称于世。
蜀绣也称川绣即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总称,与蜀锦一起被称为蜀中之宝。蜀绣具有悠久的历史,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西汉文学家扬雄在《蜀都赋》中就曾描写了当时的丝绣盛况。清道光年间,蜀绣业已十分繁荣发达、出现了许多蜀绣作坊。当时的生产品种主要是官服、礼品、日用花衣、边花、嫁奁、彩帐和条屏等,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 、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复盖针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比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大小熊猫座屏,就是蜀绣中的代表作。蜀绣以构图优美、线条细腻、色彩鲜艳、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的艺术风格著称。

苏绣作品

苏绣作品

湘绣《虎》

湘绣

粤绣

粤绣花鸟动物四屏

蜀绣

蜀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