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节孝坊
“郭氏节孝坊”在四女寺街东部路南,郭氏旧宅临街处。地近东十字街。该坊面北而立,巍峨壮观,大理石的质地显得庄重端肃,给三里长街增加着、延续着源自西汉的古色古香,和无比厚重的人文气息。 四女寺郭氏家族,始自郭仲彬。他于元代在恩州任“达鲁花赤”,蒙古语“州的长官”之意。死后广经堪舆,认为“卫河之浒”的四女寺河川形胜,风水最好,遂择地葬焉。他就是郭氏家族的“始迁祖”。此后,郭家连登甲科,明朝出现了两位当朝一品,即都御使郭麟、郭镗父子。至清代,出现了一位卓尔不群的学者型人物——郭种德。郭种德少中进士,后曾任河南孟津县令、湖北嘉鱼县令、湖北乡试同考官等职。他与李鸿章有同窗之谊,但绝不凭借这层关系请托私事。倒是李鸿章把他的儿子送到县衙来当书吏。并对他说,从文章到做人,只要你伺候得郭世伯满意,就是到朝堂上做事也能放心。此人还乡时,只有一车一仆,数箧书籍,别无长物。但是他却留下了一部《郭批红楼梦》。据九十年代《联合报》报道,郭批红楼梦已在平原县图书馆被发现。“与脂砚斋批本具有同等学术价值”。 “郭氏节孝坊”建于明代永乐甲午年(公元1414年),是都御使郭镗奉永乐帝旨意为他的母亲李氏夫人所建。该碑历经五百余年风雨沧桑,至五十年代尚完好树立,后毁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 郭氏家族的事迹行状,在《明史》和民国《恩县志》上,有较详尽记载,为后人研究世家文化和明代典章制度,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郭氏家族的当代名人,有铁道部原副部长郭鲁等人。郭鲁抗日战争期间任河北省枣强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长篇小说《平原枪声》之主人公马英,以他的事迹为原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