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田黄石的历史认证国宝田黄石的历史认识 文 威 2009嘉德秋拍的田黄石印章 就因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曲折历程,才使得过去只有王公大臣才能把玩的珍品古董流失到民间,在百姓中流传。由于历史问题及百姓对官藏宝物的认识不足,使得部分文物被损毁遗弃,也使得近代文物考古界无据可查、无证可靠,从而使社会中出现了一批“伪专家”扰乱视听。 就中国国宝“石中之帝”——田黄石社会认证问题,就说明了中国古玩界对官藏宝物历史认证的缺失。一批本无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地质学者,照本宣科后就敢堂而皇之地称自己为“田黄石鉴定专家”,真是让世人笑掉大牙啊! 田黄石——产于福建田间之特殊宝石,石分五彩,兴于宋、明代,盛于清代。因其带“黄”字,便成为了皇家之专用,尤其在清代更是成为皇宫御用之专品,民间百姓不能拥有赏玩此石。直至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北京之前,李鸿章将存于故宫北小库中所有的田黄石运出北京为止,故宫内存留的田黄石只是皇帝身边把玩与携带的部分,与皇帝西行逃命的这批宝物后来由于躲避战乱遗失于民间。 今天,我们所谈的田黄石不是建国后在福建民间挖掘中所发现的部分。因为,这部分田黄石品质称不上“好”,大多带有白皮、黄皮、灰皮及乌鸦皮等石性过强之品(福建商人赚钱之举),其美丽特质不足,北京琉璃厂荣宝斋所藏的所谓中国目前最大的田黄石就是典型代表。 宫藏田黄石以清乾隆田黄石三联方章及2009年嘉德秋拍中出现的田黄石麒麟钮方章为代表的精品系列,就可以说明宫藏田黄之精品温润性和通透性极强,无明显的格、无明显的萝卜纹、无外皮包裹的特点。宫藏田黄石带皮的雕件有,但基本都是中下等级的石品。 乾隆帝田黄三联玺,左“乾隆宸翰”,正方形,高1cm,边长2.6cm;中“乐天”,椭圆形,高1cm,长径3cm,短径2.3cm;右“惟精惟一”,正方形,高1cm,边长2.6cm。 此三联玺在乾隆帝上千方的小玺中备受青睐,以后各帝亦十分珍视。清末代宣统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携出此印,且随身不离,至1950年方将其交出,经有关机构移交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建国后,国家培养的地质人才经过对后来发现的部分田黄石研究,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往往具有其片面性和样品不足的问题,当宫藏田黄石出现在他们的眼前时很难识别其真面目,误认为是浙江昌化的“田黄石”、“煨红田”作假或人工合成的“田黄石”。很遗憾,我见过浙江昌化的“田黄石”它的一切科学测试成分都符合福建田黄石的特征,但是它缺少真正田黄石温润、通透的特点,“煨红田”可以凭眼力和经验辩别其真伪,人工合成的“田黄石”我也见过,无论现代高科技如何先进,树脂合成技术如何完美,都无法制作出逼真的福建田黄石,依旧存有现代科技合成的特征。 在此,我希望中国的鉴定专家多了解中国的历史,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先人创造出的灿烂文化,挖掘文物古迹中体现出来的信息内涵,真正担起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担,不要让国宝再次从我们眼前流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