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河流和谐相处--关于河流伦理的思考
河流是人类以及许许多多生命伙伴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重要链条。各种不同的河流共同哺育了人类古老的文明。不同的河流决定了各种不同的文明模式,并主宰着不同模式的文明的命运。 在红海、地中海和撒哈拉沙漠所夹持的北非平原,尼罗河创造了以泛滥农业为依托的包括天文学、几何学、象形文字和建筑艺术在内的古代埃及文明;在《圣经》故事所发生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把西亚苦旱之地变成宜农宜牧的生命家园,并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创造了古代人类第二个文明中心——巴比伦文明;先后被印度河、恒河所滋润的古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为世界史贡献了史诗、因明学、计数法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城市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以及宋代以前中央政权的更替,都出现在黄河流域。是黄河铸就了华夏文明和儒道互补、外圆内方、刚柔相济的民族性格。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急剧扩张和经济社会对自然的干预一步步深化,人与河流的关系正在遭遇空前危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床抬升,河道断流……流域水系和支流的萎缩直接导致干流水量减少,而不同地区、经济区对干流水量杀鸡取卵式的瓜分,给许多闻名世界的大江大河造成灭顶之灾。 科罗拉多河流经美国境内7个州,由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政府在制定分水方案时没有考虑维持河流生命所必需的基本水量,导致1997年科罗拉多河断流,从而引发了河道萎缩、水质恶化以及河口湿地锐减、一些野生生物失去栖息地等一系列生态危机;流经10个国家的人类文明最古老的摇篮尼罗河,近年来也频频断流,河口三角洲大幅度蚀退,滨海区一些建筑受到严重损毁;1997年,黄河进入自1972年下游断流以来的第26个年头。这一年,利津水文站长达226天无水入海,断流河段上延到距入海口700公里开外的河南开封柳园口。黄河断流使河道泄洪排沙能力削弱,主河槽严重淤积;汛期洪水轻而易举就能越出河槽,形成“横河”、“斜河”、“滚河”,直接危及堤防安全。河流自净能力降低,水质污染度超标。而且,黄河断流切断了河口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黄河口国际湿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受到损害。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曾经创造了“丝绸之路”、“楼兰古城”、“龟兹文化”等令后世叹为观止的古代绿洲文明。然而,伴随这一区域人口增加、垦殖业扩大和引水规模无序增长,这一极端干旱区的生命之河已处于急剧的衰退之中。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干流断流处距通常作为塔河尾闾的台特马湖已达363公里,距历史上曾经作为塔河尾闾、而今沦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则有千里之遥。河西走廊曾经被誉为中国西北的“绿飘带”。由祁连山雨雪冰川融汇而成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纵横其间,使这里成为西部旱区中得天独厚的绿洲群,成功阻挡着几大沙漠东进的势头。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水资源开发过度,加快了三河下游地区荒漠化过程,“绿色走廊”正在蜕变为“风沙走廊”。至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曾经产生过无数诗情画意的黑河尾闾湖——东、西居延海相继消失。干涸的黑河下游和居延海湖盆沦为中国四大沙尘暴中心之一。 这一切都表明,河流在以它最直接的反抗方式——断流,逼迫人们作出选择:即要不要对河流讲伦理。 那些人类中心主义者是反河流伦理的,他们不承认或无视河流的内在价值和尊严,而以功利和专制的心态,要么视河流为暴君,为猛兽,要么视其为奴隶,为工具,这里面似乎没有中间道路可走。他们认为,人类只要拥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就能“唤醒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在他们看来,河流不过是伟大人类的一条输水渠道而已。20世纪60年代有一首“儿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人类作为“征服者”的欢乐心情:小河流过我门前,我要小河玩一玩。小河摇头不答应,急急忙忙去浇田)小河流过我门前,我要小河站一站。小河摇头不答应,急急忙忙去发电。在这种快乐而又古怪的工具乌托邦场景中,河流多么像是一只驯顺的羔羊,除了为人类奉献,再没有自己的事情了。而且这还只是一条小河就承担了这么多劳役,它的生命还没能汇入江河之中就被提前肢解了。 但河流并不是心甘情愿的。河流表达它的不情愿有许多方式,最直接的就是断流,上游要经济发展,就可着劲截流引水建水库灌农田,造出个几十万、上百万亩的灌区来,而河流自身要滋润出一块像样的绿洲,没有人知道得多少年;可是人类用挖渠灌溉的方式,几十年就是一个数百万亩的人工绿洲。然而由于成就它河道断流了,下游真实的湖泊、湿地干涸了,真实的绿洲退化和萎缩了,沙漠合龙了,并开始向中游的繁荣进军,试图还它一个真实的白茫茫世界。 这就是迫使河流超限服役的结果。 当一条条自由奔放的水体被堵截、切割以后,河流已经不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也不再能够支撑那个以全流域为系统的生命共同体。无论水生、陆生动植物还是天空的飞鸟,都找不着了那个最初的共同家园,于是无论一般物种还是稀有物种:有的迁徙了,有的变异了,有的灭绝了,抛下难以计数的泥沙被烈日蒸腾着,被高压气旋和季风扰动着,嚎啕和运动着……这是河流对于人类过度索取的歇斯底里的反抗。 对河流不讲伦理还严重损害了人际关系和代际关系。中游经济增长了,下游同胞却要纷纷沦为生态难民;这一代GDP指数喜人,下一代或下几代人因为缺水,他们的GDP怎么办? 世纪之交,如何保证黄河不断流和通过向黑河下游紧急调水以拯救绿洲修复生态屏障成为全国乃至举世关注的焦点。1999年,国家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优化配置水资源,到2003年底,黄河已实现连续四年不断流,黄河三角洲湿地开始全面恢复;2000年,中央政府在黄河水利委员会设置了黑河流域管理局,负责黑河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在中国内陆河流域,这是一个具有首创意义的管理模式,其成果举世瞩目:2000至2001年,中游在统一调水期关闭全部引水口,大河畅流,直抵居延绿洲;2002年,黑河水10年来第一次穿越戈壁沙漠,注入东居延海,使这个沉寂已久的内陆湖重新波涛汹涌;2003年,黑河水进入干涸了43年的西居延海,首次实现了干流全线贯通。额济纳绿洲地下水得到补给,阻遏荒漠和沙尘暴向东部蔓延的绿色长廊开始复苏。 著名水电专家、两院院士潘家铮曾把人类和水打交道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无能为力”和“力不从心”阶段,面对洪水灾害,只能逃荒或死亡;二是“改革自然”阶段,修堤筑坝、挖渠开河、发电灌溉,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有失误,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三是在总结正反经验的基础上,对水科学合理治理开发利用,做到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他还提议应该建立人类活动引起的“水害学”。事实证明,如果人类摆正了自己的位置,给河流一个它本来就应该具有的本体地位,让一条本体而不仅仅是工具的河流自我恢复它所丧失的一切,自我修复因它的缺席而缺失的一切,那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应该是可以预期的。要落实这一点,首先就是要保证维持河流生命的基本水量,因为它是河流存活的标志,是无论如何不可以突破的底线;同时这个基本水量也是河流冲沙造床、水体自净并保持河口湿地系统生态平衡的最起码的功能线。否则,河流就会名存实亡。 的确,我们需要一场观念上的革命。需要重新观照我们生命中的河流以及河流的生命。需要重新评价我们的文明,调整文明的方向。河流有它自身的存在和演变方式,当河流本体与人类功利目标发生碰撞时,人类应该审视和调整自己,通过壮士断腕般的战略撤退,给河流以关怀,给河流以尊重,还河流以空间。千方百计维持河流的健康生命,以求得人与河流最大限度的共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避免“生态赤字”,实现可持续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