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的李梅,经营过各种各样的行当,也经历了很多的起伏跌宕,如果一定要给她一个身份界定,那应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民间斗士,她依然倔强地走在为梦想奋斗的路上,因为她是玉溪市民族民间工艺师,还因为—— 李梅出生在元江羊岔街乡的哀牢山区,是哈尼族。小时候,父母观念陈旧,不让女孩子读书,经她苦苦哀求,才在11岁的时候被允许一边带弟妹一边读书。就这样,她念完了小学五年级。 李梅从小就喜欢剪纸、剪花。因为爸爸在单位上工作,妈妈务农,没时间做哈尼族服装,她们兄弟姐妹5人从小就穿汉装。14岁那年,她再也抑制不住想穿哈尼族服装的冲动,天天跑去请教高手,学哈尼族服装的做法。白天,她要领弟弟、妹妹,只能晚上在灯光下给自己缝制新装。在村里人教导的基础上,她加上自己的想法、创意,最后做出来竟然比村里人的还好看。 李梅天生对民族服装充满感情。1990年11月22日,元江开展县庆十周年活动,她在街上看热闹,发现穿着哈尼族服装的人太少了,心里被深深刺痛了:“一个民族自治县,连穿民族服装的人都那么少,还能叫民族自治县吗?”于是,她萌生了建一个民族服装厂的念头。 1990年到1993年间,李梅翻山越岭,走遍了村村寨寨,收集哈尼族、傣族、彝族各支系的民族服装服饰资料。有一次,她到羊岔街乡找一名刺绣妇女王香咪,没在家,她又跑了十多里山路去甘蔗地里找。后来,她还把王香咪请回家,专门请教哈尼族堕塔支系的服装缝制方法和手工刺绣,并把王香咪母女三人留在自己家生活了两个月。有一次,她错过了从那诺到羊岔街的唯一一班车,20多里山路,天都黑了她还没走到家,独自走在山路上,李梅又怕又累……好在少数民族老乡们都非常热情,把压箱底的服装都拿出来给她看,她总是“记在心里,看在手中”,回家就参照着自己缝一套服装出来。当她发现做出来的服装无规格,不合身材,便又到昆明服装学校学习汉装裁制。 李梅频繁外出搜集资料,工作没了,丈夫也不理解和支持,最后离婚了。她独自带着儿子生活,承包过服装厂,搞过副食批发,在农场卖菜、卖米,还养过猪,开过快餐店…… 2006年,李梅成立了“澳和民族服饰工艺厂”,专营哈彝傣民族服装服饰。她多次带着自己缝制的服装参加各类少数民族服装展;由她复原的一套已失传50年的哈尼族新娘装,被云南省民族博物馆征集收藏;元江哈尼族九个支系的服装,复杂又漂亮,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穿戴了,她成了这方面的“专家”;云师大文化人类学教授前来考察哈尼族文化的时候,也是找到她。 2010年12月,李梅被授予“玉溪市民族民间工艺师”称号。 从此以后,李梅传承哈尼族文化的使命感更强了:“我就是怕哈尼族文化流失掉。” 哈尼族没有文字,所以哈尼族文化的传承便只有靠服饰的流传和摩批的口传。于是,当村子里有活动,以及每年的“三八”妇女节,李梅就把各个乡镇爱唱爱跳的妇女请到一起,让她们穿戴好民族服装,载歌载舞,请人来录像。她还把村子里德高望重的哈尼族长者、哈尼族文化口传者——摩批请来录像,把他们口述的东西录下来。 李梅不遗余力地捍卫着民族文化。现在,她家里积攒了很多珍贵的影碟和录像带。她就这样悄悄地做着这个时代和民族的记录者,担当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民间斗士的角色。“我现在住着廉租房,贷不到款办工厂,但有一种使命感让我去做这些事情。”李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