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读书开卷有益 善读书成就人生

 山爷wzs0718 2012-04-11
  好读书开卷有益  善读书成就人生

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文明史的轨迹,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古往今来,无论是权倾朝野的政坛显贵,还是腰缠万贯的商界名流;无论是满腹经纶的学术泰斗,还是胸无点墨的平头百姓,他们对书都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清代《格言联璧》的作者山阴金缨就代表芸芸众生道出了“天麻静讶惟为善,祖泽长延在读书”“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子孙必读书”的心声。中国人这么认为,外国人亦如此。19世纪英国作家塞缨尔也说:“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唯有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倒塌了,而经典之籍则与世长存。”另一位同时代英国作家也认为:“读得好书,是一种崇高的训练”。可见世人是多么重视读书的作用。

书的崇高,尤其还表现在通过它的灌输,能够培养人的优良品格,增长人的知识见地,开阔人的胸襟气度,使人汲取不可穷尽的力量,从而发愤图强,努力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使自己真正能够拥有美好、拥有乐观、拥有财富、拥有幸福。环顾往昔,俯视今朝,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的仁人志士,这不能不说都与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举出古今几位中外名人读书完善自我、成就事业的实例。

在领袖人物中,真正能读书、读书多、读得深入、对中西方文化都用心体悟而又能经世致用者,孙中山是其中的一位。我曾看到有关孙中山的文章说,当年有人给孙中山起了个绰号叫“孙大炮”,意谓只会吹牛。胡适就一直如此认为。有一次胡适拜访孙中山,两人茶叙座谈,胡适见屋里满架的书,心中疑惑孙中山是否翻过。一会儿孙中山有事走开,胡适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打开一看,书里圈圈点点,几乎每一页上孙中山都有重点画线和各种批注。又抽了好几本看,居然没一本不是这样。胡适很惭愧,后来对人说起这件事,他说:“孙先生可是一门不可轻视的实炮。”一名收藏过孙中山书籍的人也说,他有一册中山先生读过的《大学》,书里有很多批注,在“明德亲民”、“格物致知”等处,孙中山批注尤多。1922年底一天,孙中山见报上一则美籍律师佑尼干在沪逝世,由美籍领署代为拍卖其藏书的消息,便要全部收购。这批书送到他寓所后,不到3个月孙中山即去广州,但是很多书上都已落下了他的批注。当年孙中山流亡英国伦敦生活相当困难,受人资助才能延续生活,但他时常把仅有的一些钱用来买书,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当时称“民约论”)、富兰克林的自传、《拜伦诗选》,还有许多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书籍。他对人说:“生活苦点没关系,两个小面包,可以当一顿饭,一两顿不吃也没关系,可不看书就受不了了。”他特别喜欢研究各种海陆地图,因著作需要,常请人代为购买。孙中山对世界地理特别是中国地理极为熟悉,所以他在写《建国方略》时,提出了全国修建铁路20万里、公路百万里的伟大构想以及疏导黄河、治理淮河的水利工程和如何建设各大港口等一整套实业计划。今天来看,他的这些构想仍相当切合中国实际。有人曾问孙中山,“每次我们看见你,说不到三句话你就是讲革命,究竟你在革命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嗜好呢?”孙中山回答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另外,孙中山读书最大特点是勤以思考,能学以致用,不拘泥、不僵化,既不盲从迷信,也不轻视前人的思想成果。他的“五权宪法”和民权思想等,都与他读书广泛且深入思考有关。孙中山在许多场合的讲演中多次表示:他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这三个主义“和美国大总统林肯所说的‘民有’、‘民治’、‘民享’三层意思完全是相通的”。孙中山的书法也气势雄浑,他的书体源出颜真卿《东方先生象赞》,他给人题字,总是酣畅淋漓,一气呵成,气魄恢弘。如“天下为公”四字神凝骨重。我这里不是品评孙先生的书法,想说的是一个人的书法中透出的不光是胸襟器宇,更透出了一个人的涵养。一个不读书的人,书法可以有娴熟技巧,但很难有浑厚壮阔的气度和灵逸千里的书卷气。

郭沫若说过:“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再看看伟人毛主席是如何“活人读死书”,如何把“四大名著”读活的。

我曾经看过薄一波的《忆毛泽东同志二三事 》谈到毛主席读“四大名著”时说:毛泽东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和军事家,而且也是伟大的文学家。毛泽东对《三国演义》评价很高。曾说: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又说:你们北方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他的意思是说,外来的干部一定要同地方的干部很好地团结在一起,才能做出一番事业。他还讲过,曹操下江南,东吴谁当统帅成了问题,结果找了个“青年团员”周瑜,29岁当了都督,大家不服,后来加以说服,还是由周瑜当,结果打了胜仗。他借这件事说明选拔干部,不能统统按资历,要按能力。1926年毛泽东主持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期间曾谈到:“《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当其未出茅庐时,一点用也没有,及一出山握有兵权,则神出鬼没了。”以此来说明,这恰恰不是说帝王将相和掌握知识的人有什么特殊的能耐,而是表明如果“没有民众的拥护,一点力也没有”。毛泽东 1945年在中共“七大”会议上说:《三国演义》里有三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知识分子,有高级的,也有普通的。那些穿八卦衣的,或像诸葛亮那样拿鹅毛扇的就是知识分子。毛泽东还说:“要学会当评论员。”“《三国演义》很有意思,你看看人家是怎么打仗,怎么布置兵力的。”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就曾多次说:1935年前后,当时党内有同志说我打仗的方法不高明,完全是照着两本书打的,一本是《三国演义》,另一本是《孙子兵法》。其实,打仗的事怎能照书本去打?那时,这两本书我只看过一本《三国演义》,另一本《孙子兵法》当时并没看。那个同志硬说我看过。从那以后,倒是逼使我去翻了翻《孙子兵法》。(黄允升:《〈遵义会议纪实〉若干史实辨正》)老实说,古今中外还没有人能像毛泽东那样善于运用三国故事,并赋予《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以时代的含义,传播他那深睿的哲理。他谈论三国故事纵横捭阖bǎi hé、如数家珍;他应用三国典故娴熟自如、恰到好处。虽然他所说、所写并非鸿篇巨制,多是片言只语,但它仍是中华民族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他为20世纪中华文化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毛泽东曾对薄一波说:《水浒》要当作一部政治书看。它描写的是北宋末年的社会情况。中央政府腐败,群众就一定会起来革命。当时农民聚义,群雄割据,占据了好多山头,如清风山、桃花山、二龙山等,最后汇集到梁山泊,建立了一支武装抵抗官军。他从这里引伸出我们领导革命也要从认识山头,承认山头,照顾山头,到消灭山头,克服山头主义。193612月,毛泽东在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讲演时为了说明战略退却的必要性,曾举《水浒传》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故事:“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以此来说明先让一步,敌疲再打,后发制人的道理。1937年,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了《水浒传》里著名的“三打祝家庄”的故事,说:“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水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研究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相像的办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水浒传》上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个三打祝家庄,算是最好的一个。”毛泽东讲这个故事是要说明,解决矛盾要有辩证法的全面的思想方法,“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陈人康在口述《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一书中说:父亲笑着说,“蒋介石禁了不少马克思主义等革命书籍,他犯了个大错误就是没有禁《水浒传》等书,因为很多农民根本接触不到马克思主义的书,而且你给他看他也看不懂,如读天书。而《水浒传》通俗易懂,情节吸引人,人物栩栩如生,又特别符合中国贫富差别大、广大农民仇恨为富不仁的国情。我们很多将军、士兵都是看了《水浒传》才想到上山的。袁文才、王佐就是对《水浒传》非常熟悉的,他们在山上实施的许多战略乃至江湖义气都来源于《水浒传》。”上将陈士榘是我军高级将领,身经百战,对中国革命的认知十分深刻,他对蒋介石的这一评价可谓切中了要害。所以,后来有人说毛主席是用《水浒传》打败了蒋介石。真是“古为今用”的好典型。

谈到《西游记》,毛泽东说,要看到他们有个坚强的信仰。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他们一起上西天去取经,虽然中途闹了点不团结,但是经过互相帮助,团结起来,终于克服了艰难险阻,战胜了妖魔鬼怪,到达了西天,取来了经,成了佛。这里主要讲的是不要怕有不同意见,不要怕有争论,只要朝着一个目标,团结一致,坚持奋斗,最后总是会成功的。19384月底,毛泽东在延安对即将毕业的“抗大”第三期二大队学员讲话中说:唐僧这个人,一心一意去西天取经,遭受九九八十一难,百折不回,他的方向是坚定不移的。但他也有缺点:麻痹,警惕性不高,敌人换个花样就不认识了。猪八戒有许多缺点,但有一个优点,就是能吃苦。臭柿胡同就是他拱开的。孙猴子很灵活、很机动,但他最大的缺点是方向不坚定,三心二意……毛泽东还特地提到了那匹白龙马,说:你们别小看了那匹小白龙马,它不图名,不为利,埋头苦干,把唐僧一直驮到西天,把经取了回来,这是一种朴素、踏实的作风,是值得我们取法的。19385月,毛泽东谈到同日本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反包围斗争时说:“但是我之包围好似如来佛的手掌,它将化成一座横亘宇宙的五行山,把这几个新式孙悟空——法西斯侵略主义者,最后压倒在山底下,永世也不得翻身。”这儿的孙悟空,变成了法西斯、帝国主义者。1942年,毛泽东讲解“精兵简政”政策时谈到“何以对付敌人的庞大机构呢”,就用了“孙悟空对付铁扇公主”的办法:“铁扇公主虽然是一个厉害的妖精,孙行者却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心脏里去把她战败了。”这里的孙悟空显然比喻八路军、革命者。19493月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谈到既然允许同国民党谈判,就要准备在谈判成功后许多麻烦的事情到来时,则提醒说:“要准备一副清醒的头脑去对付对方采用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兴妖作怪的政策。”这里的孙悟空又成了国民党反动派、阶级敌人的化身。1953年,毛泽东在谈到一些人的阶级本性变不了,伪装也没用时又说:“孙猴子七十二变,有一个困难,就是尾巴不好变。他变成一座庙,把尾巴变作旗杆,结果被杨二郎看出来了。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就是从那个尾巴上看出来的。”这里的孙悟空又成了那种立场、感情没变的伪君子的代表。大家看,毛主席把《西游记》运用得是多么的滚瓜烂熟!

 刘仓先生有文章写到毛主席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时说:在毛泽东看来,把《红楼梦》当作故事来读是浅层次的,而将其当作历史来读才是深层次的。浅层次可以说是指小说的消遣性,而深层次可以说是指小说的思想性和社会历史意义。1964818,毛泽东同哲学工作者谈话时说:《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作历史读的。开头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什么人都不注意《红楼梦》的第四回,那是个总纲,还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好了歌》和注。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讲“护官符”,提到“四大家族”:“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毛泽东把这一段作为《红楼梦》的总纲。意在点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统治结构。书里虽然只写了贾府一家的衰败史,其实是写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官僚政治的衰败史,预示了封建制度的灭亡。毛泽东认为《红楼梦》还是一部顶好的社会政治小说。19611220,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大区第一书记会议上说:“《红楼梦》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它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1981年薄一波回忆毛主席对他说:“你要不读《红楼梦》,怎么知道什么叫封建社会呢?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乾隆年间清朝开始走下坡路,曹雪芹借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1934年的一个冬夜,毛泽东与贺子珍谈起《红楼梦》,贺子珍说:“《红楼梦》里尽是谈情说爱,软绵绵的,没有意思。”毛泽东说:“你这个评价不公正,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哩!《红楼梦》里写了两派,一派好,一派不好。贾母、王熙凤、贾政,这是一派,是不好的;贾宝玉、林黛玉、丫鬟,这是一派,是好的。《红楼梦》写了两派的斗争。”毛泽东还从《红楼梦》的细节中,敏锐地察觉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发生的变化,他说:“我国很早以前就有土地买卖。《红楼梦》里有这样的话:‘陋室空堂,当年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这段话说明了在封建社会里,社会关系的兴衰变化,家族的瓦解和崩溃。这种变化造成了土地所有权的不断转移,也助长了农民留恋土地的心理。”毛泽东夸王熙凤是个当内务部长的材料,称赞她有战略头脑时说:“王熙凤处理尤二姐事件,真是有理、有利、有节哟!”他说王熙凤善使两把杀人不见血的飞刀时说:“你看,她把那个贾瑞弄得死而无怨,至死不悟。”1954年3月10日,毛泽东对身边工作人员说:《红楼梦》这部书写得很好,它是讲阶级斗争的,要看五遍才能有发言权哩。1964年8月,毛泽东在同哲学工作者谈话时又说:“《红楼梦》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统治者二十几人(有人算了,说是33人),其他都是奴隶,300多个,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19611220日,毛泽东谈到《金瓶梅》和《红楼梦》时说:你们看过《金瓶梅》没有?这部书写了宋朝的真正社会历史,暴露了封建统治,揭露了统治者和被压迫者的矛盾,也有一部分写得很细致。1956年他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国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国主义,历来受人欺负。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他还说《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写得最好的一部,创造了好多文学语言。由此可见,毛泽东又把《红楼梦》作为与外国文学名著相媲美的文学作品。

伟人毛主席读“四大名著”,就像郭沫若说的,是“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了,并且把自己读成了伟人。同样读《红楼梦》、《金瓶梅》,胡长清之流却把自己读成了荒淫无度之徒、直至沦为阶下囚。这些事实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想读、爱读,更需善读、会读;不仅要读故事、读情节、学知识,更要读历史、读社会、读政治,从中明是非、辨真伪,剔除糟粕、汲取精华。而要做到这些的唯一前提是,必须端正读书态度,明确读书目的,讲究读书的方法。

五十多年前,毛泽东曾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这或许就是他的经验之谈吧!毛泽东所以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富有战略眼光,并成为一个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他有渊博的学问和丰富的知识。对于这一点,凡是与毛泽东作过长谈的人,包括外国的一些学者、记者和政界人士都是表示钦佩的。毛泽东逝世后,曾有记者这样写道:“99下午4时这一悲痛时刻,似乎地球也停止了转动。”在他逝世后的10天里,共有123个国家的政府和首脑向中国政府发来唁电或唁函,105个国家领导人或他们的代表到中国使馆吊唁,53个国家降半旗致哀,许多国际机构和国际会议上也开展了悼念活动。联合国总部以历史上罕见地快速度在毛泽东逝世的当天就降半旗致哀。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在联合国全体大会上发言时盛赞毛泽东的丰功伟绩说:“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诗人”,“他实现自己理想的勇气和决心将继续鼓励今后的世世代代。”联合国大会主席高度评价毛泽东是“我们时代最英雄的人物”,“他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美国总统福特在9日的唁电中称赞毛泽东的著作给人类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认为“毛主席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对历史的影响将远远超出中国的国界。”国务卿基辛格以他特有的风格说:“我的孩子们谈到流行音乐歌手身上有一种‘颤流’,我承认我自己对此浑然不觉。但是毛泽东却发出了力量、权力和意志的‘颤流’。”日本首相三木武夫说“毛主席作为世界的大政治家在历史上留下了巨大的业绩”,外相福田纠夫则用带有崇拜的口吻评价说:“无论对他做多么高的评价,都是不过分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评价毛泽东时还引用了后者的诗“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认为“历史学家将会对毛泽东的事业和他对中国人民和世界的影响做出估价。”毛泽东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爱读书、会读书、善读书而成就自己人生的最光辉的典范。类似的人物还有现在网上有人评价:周总理是伟人——高山仰止。我尤其敬佩周总理高风亮节的道德操守和智慧超群的人格魅力;评价朱总理是能人——雷厉风行。我也极其欣赏他嫉恶如仇、果敢善断、铁面无私的作派;赞扬温总理是好人——儒雅睿智。我更欣赏他温文尔雅、亲民爱民的和善形象。我还想补充说明的是,正是因为他们都爱读书、善于读书,所以才成就了他们那光辉的人生事业!再看看共产党的老祖宗马克思,他为了写那举世闻名的《资本论》巨著,曾经读了一千余册的自藏书,还到大英博物馆看了三间房子里放的书。如果马克思不是那么的开卷读书,很可能他就写不出《资本论》这部巨著来。

最后再看看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的读书。1809212日出生在肯塔基洲一个农民家庭。他小时候家里很穷机会上学,每天跟着父亲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他自己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间,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但他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没钱买纸笔,他就在沙地上和木板上写写划划,练习写字,他放牛、砍柴、挖地时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时一边啃着玉米饼子,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晚上,他在小油灯下常常读书读到深夜。长大后,林肯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打过短工,当过水手、店员、乡村邮递员等,不管干什么,林肯始终没忘记学习,他抓紧一切空闲时间刻苦自学,攻读历史、文学、哲学、法学等书籍,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这时期,他对政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积极从事政治活动。1834年,25岁的林肯当选为伊利诺斯州议员, 1836年,他又通过考试当上了律师。历经多次挫折和失败,于1860年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亲自起草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文献——《解放黑奴宣言》。马克思高度评价林肯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不会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挠地迈向自己的伟大目标,而从不轻举妄动,他稳步向前,从不倒退;……总之,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人”。

除去上述领袖人物,在祖国历史上也不乏读书成才之人。诸葛亮发奋读书,从一个南阳农民成长为政治家、军事家和科学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后人传颂;包拯发奋读书,从一个孤儿成长为有德有识的大宋宰相“包青天”;李自成出身农民,在领导农民起义推翻明王朝过程中经常让牛金星、宋献策给自己读史书兵书,赢得百姓“迎闯王,不纳粮”的赞誉;蒲松龄发奋读书,虽未考取功名,但所著《聊斋志异》却是流传后世的不朽佳作;陈景润发奋读书,攻克“歌德巴赫猜想”,创造了“陈氏定理”,成为著名数学家。当代雷锋,一位普通战士,穷苦出身酷爱读书,他写的日记凝练、贴切,他创造的“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成为了新中国的时代精神,至今仍为人们所叹服。实际上任何人读了书,都会使自己对这个世界有更多更深刻的了解,也都会有别样的精彩人生。就拿现在人们都喜欢出去旅游。有句话叫“看景不如听景”,往往听人家介绍这个风景觉的挺好,到了那里又觉得不过如此。为什么“看景不如听景”,这就是因为他读书少,不知道这山山水水里面涵养了多少人文因素。就象天下第一关,其实那就是一个城门,会有什么看头呢?但读书人就不这样认为,站在第一关跟前,他会想起中国历史上在那里发生过不少轰轰烈烈的事件,身临其境,看到了,那感觉就不一样。再比如参观北京故宫,如果它对历史一无所知,就会认为还不如逛商店。可要是懂得中国历史,在那里还会看得入迷,流连忘返。所以读书人和不读书人的旅游也是不一样的。看书多的人出去旅游,去一个地方等于去了十个地方,而没看过书的人旅游,风景再好,那就是“猪八戒吃人参果——吃过就忘掉了”。正如报纸上所云:车上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回家后全都忘了。归根结底是人肚子里要有货,肚子里有了货,就会使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不一样。再比方我们的泽州公园,年年举行菊花展览,如果肚子里有货了,想一想从陶渊明一直到苏东坡关于对菊花的描写,然后再看菊花,就能和别人看到的菊花有不一样的感觉。大家现在觉得电视剧不那么好看了,为什么?主要还是那帮拍电视剧的人肚子里的货色太少,有的电视剧连小朋友都能看出其中的破绽来,觉得它是胡编的,那能好看吗?

进得书山,出得书山,方是纵意书卷。当然,如果酸腐气太盛,难免不被人讥为书呆子,像孔乙己那样自然要不得。不过,现代社会涤荡了古人读书特有的浪漫意味,商浪冲击下所患的不是书呆子太多,而是读书人太少了。对于今日读书人而言,要在霓光璀璨中独守一柱青灯,则需抵制更多的诱惑。同时读书也需要一种好心境,须不怀任何功利目的才能享受阅读的真乐趣。一旦读书背负上功利目的,读书也随之变味,阅读便成了让人很头痛的一件事。我特别喜欢张爱玲说的话:“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加深,但还是值得的”。斯言诚哉!

在我看来,纵观世界,凡是崇尚读书的民族,一定都是爱读书的民族;对书能知之好之乐之的民族,都是世界上生命力最旺盛的民族,比如犹太人。有资料可查: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是犹太民族。他们对读书的态度近乎宗教信仰。他们的经典首推《圣经》。《圣经》从开始写作到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在西方国家,《圣经》几乎是家家都有人人都读的书,而且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犹太人聚集地——以色列,人文发展指数居世界第21位,是中东地区最高的国家。酷爱读书,是犹太人在亡国之后,又重新复国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是犹太人在复国之后能迅速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是犹太民族诞生马克思、爱因斯坦和门德尔松等无数伟人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是犹太人不仅在全世界的富豪中名列前茅,而且在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中也有惊人比例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使犹太族成为一个优秀的民族。虽然在改变人生的读书路上“鲜花不多,掌声也不多”,然而,追求人生发展,是躁动于每个人心中的强烈渴望。有人说,“支撑婴儿站立起来的,不是稚弱的躯体,而是欲望。”发展的欲望和理智告诉我们:改变人生的智睿与力量,其主要源泉永远是来自于读书。

书是人们的精神之食粮,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实际上就是在传承历史,弘扬文明,铸造灵魂,改造人生。这,就是书给我们的启迪,同时也是我们读书的崇高之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