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田园牧歌式风景画卷(三版一元券)

 书楼寻踪馆 2012-04-12

鉴赏——田园牧歌式风景画卷(三版一元券)

 

鉴赏——田园牧歌式风景画卷 

鉴赏鈥斺斕镌澳粮枋椒缇盎(三版一元券)(转载)

      “……当你策马在这千里草原上尽情驰骋的时候,处处可见成千上百的羊群、马群和牛群。它们吃了含有乳汁的酥油草,膘肥体壮……” 这是散文家碧野在《天山景物记》中,描写天山牧场的一段文字。

鉴赏鈥斺斕镌澳粮枋椒缇盎(三版一元券)(转载)

    如果说,文字的描摹过于抽象,无法让人通过阅读在心底勾勒出动感鲜美的天山景物的话,那么喜欢钱币收藏的朋友就幸运的多。你不必辗转千里,策马天山,只需将一元钱轻轻展开,背面图案,就是一幅绝美的“天山放牧图”。

 

    远处,山峦叠嶂,连绵起伏,高大的杉树凭倚山势,健硕挺拔;近处,羊群逐草而行,形态各异,情趣盎然:头羊昂首领路,俨然家长气派,追随者们,或低头觅食或回顾同伴,更有幼羊在母羊身边撒娇,刻划之传神令人叫绝。整个画面,虽然只有黑白两色,却承袭了传统水墨画的高超技法——静默的远山与杉树,动感的羊群与牧人,相映成趣,互为衬照,让我们在方寸之间,领略到了天山牧场的魅力。

  

    时光流逝,数十年弹指而过。值得称道的是,这幅“天山放牧图”不但没有在流逝的时光中黯然失色,反而历经岁月的淘洗,更加彰显出其迷人的艺术魅力。透过画面,我们仿佛置身天山深处,远眺:山脚下薄雾萦锁、密林参差;近闻:有咩咩羊啼,有声声牧歌。

  

    时至今日,无论是天山南北,还是内蒙古草原,水草丰美的牧场已经所剩无多。过度的放牧与垦植,让曾经的美丽与富饶渐渐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在作家的文字中,我们或可想像她当年的美丽,在作曲家的旋律里,我们或可领略那种辽阔与高远。而在这幅一元券中,则会永远记载下天山牧场当年的盛景——这就是三版币“文物价值”之所在。

  “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的著名歌曲创作于1951年,作词马寒冰,作曲刘炽;《天山景物记》写作于1956年,作者碧野。“天山放牧图”定稿在19541959年之间,雕刻者鞠文俊。有趣的是,以上三种描写天山牧场的不同的艺术形式,都在其各自的艺术领域中达到了顶峰,都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

  

    附:钢版大家鞠文俊小传   

   五十年代,中国凹雕家们集中于政府钞邮券印制厂,人才济济,其中不乏身怀绝技者。在这样一支队伍,鞠文俊先生能够脱颖而出,确有过人之处。

   中国近代印钞业凹版雕刻人员主要来自政府印钞机构和商业性印书馆。印书馆一般采用日本铜版雕刻技法。著名雕刻家鞠文俊先生来自后者。鞠文俊,湖北云梦人,1910年生。15岁时师从武汉印书馆的吴昔珍先生学习雕刻制版,先后供职于重庆京华印书馆、重庆中央印制厂、上海印制厂(今上海印钞厂),1951年开始在北京印钞厂工作至退休。鞠文俊先生一生作品甚多,影响较大并为当代人熟悉的是其雕刻的第三套人民币壹圆券“天山放牧”、贰圆券“石油矿井”、伍圆券“露天采矿”和拾圆券“天安门”风景作品,其中的“天山放牧图”是举世公认的精品画作,回首数十年钢版雕刻的风景画卷,难有出其右者。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鞠先生除雕刻技艺超群以外,于凹印工艺亦有研究,他可以独立制作包括文字、装饰、风景、人像手工雕刻和机雕底纹、花边等非手工雕刻部分,即独立完成一块钞券原版。在印钞制版这样一个分工明确的群体中,鞠先生身上多了一份神秘色彩。这可能与其早年经历,尤其是印书馆学艺有关。

   鞠文俊先生于1970年退休同时返聘至1975年。鞠先生技艺精湛。为人谦和,教授学员不保守,中国大陆近期于凹版雕刻有突出贡献的几位雕刻家都得到过他的指点。早年随国民党撤往台湾的著名雕刻家李炳乾先生是他中年时期的弟子。可能是伏案劳累所致,鞠先生一直身体多病,晚年其子患神经病,甚是窘困。1991年鞠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81岁。雕刻家于冰冷的金属版上耕耘一生,有钞券传世,亦不朽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