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市中考作文权威点评

 智慧园211 2012-04-12

我市中考作文权威点评

(2005-07-18 13:43:57)

命题体现“三个关注”

作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自2002年秋季始,厦门市的初中全面进入了课程改革实验,今年的中考是对课改后首批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的大检验。与往年相比,今年厦门市中考作文试题更加关注学生在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体验与感悟,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内外阅读积累,更加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道话题作文从“流水”入手,引导学生从寻常的题材中挖掘出不同寻常的深刻内涵。同时由“流水”的多样性诱发学生的辐射式思维,全方位、立体地看待事物,思考问题。从贴近生活的角度来看,“流水”是大自然的主角之一,是生活的常客,有利于所有的学生写出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从文化积淀的角度来看,“流水”浸润了古今诗文,学生平时若能多读书多积累,写作时就比较容易做到才思敏捷、文采飞扬。

第二道半命题作文“那一次,我读懂了 ”则可虚可实,其中“读懂”的意思,可以是阅读后的透彻理解,也可以是对某人、某事、某物的深刻感悟。所以,“读懂”的对象,可以是书本内容,可以是自然之物,也可以是某人饱含深情的神情举止等等。从生活,从阅读,学生都较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进而写出其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两道作文试题各自的灵活度都较大,可选择角度很多。两题相互配合,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发挥、开放创新的空间,能充分引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激发起学生较为强烈的写作欲望。

最优作文的“五大特点”

此次优秀的考场作文,主要体现了五个方面的特点:

体验生活,情真意切

流水般多姿多彩的生活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例如,《不息的流水》描写的是充满活力的校园生活,性格各异的老师们有着同样的爱心,他们对学生的那一份真诚的关爱就像那不息的流水,滋润了成长中的孩子们。《淌过我心的流水》取材于课外阅读生活,小作者从阅读中受益匪浅:书籍是“淌过我心的流水”,“轻轻翻开书的扉页,慢慢走进书的世界,于是那清凉的知识之水,便缓缓地流进我的心田”。《那一次,我读懂了他们》一文将视线投注在社会焦点问题上,从一本反映矿工生活的书(《乌蒙矿工》)谈起,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通过同龄人不同生活状况的强烈对照,表达了小作者对小矿工的艰难生活的理解、同情和担忧,引发人们对矿工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状况的关注。

感悟哲理,讴歌人生

“流水”显然拨动了许多学生善感的心弦。他们的见解独到而睿智,情感热烈而深厚。例如,有一位小作者用灵性的耳朵《聆听流水的歌唱》,听流水笑对起伏、一路高歌;听流水对落花表白:“流水并非无情,而是带你迈向更广阔的天地”;听潺潺流水,回应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深情呼唤——小作者分明是从流水声中听出了宠辱不惊、积极热情的人生态度,听出了流水强烈而永恒的震撼力!《一路流水一路歌》,流水润过三月,淌过盛夏;流水泻过深山,绕过孤村;流水溅湿过琴台,浇洒过菊圃;流水哭过江南岸,笑过丝绸路……流水穿越时空,吟唱的是岁月,讴歌的是生活。《岸·流水·奔放》一文赞流水,叹流水,悟流水……由流水生发开去,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像,于是“岸”、“流水”、“奔放”三个看起来不太相关的事物之间便产生了有机的联系,小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也因此更深刻、更独到。

联想丰富,驰骋古今

文史原本是一家。注重课内外阅读,使许多学生有了较丰厚的历史知识、文化知识的积淀,更使他们写作文时能得心应手、驰骋古今。在他们的作文中,诸葛亮、文天祥、李煜、苏轼……一个个历史名人栩栩如生;鸿门宴、霸王别姬、屈原投江……一个个历史镜头让人如临其境。

他们跨越了历史的时空,或悠然地《泛舟,在流水般的历史》中,浏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或沉浸于《流水旁的英雄怀想》,慨叹“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或着迷于《流水的故事》,听李清照低吟“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倾听的是故事,感悟的是人生,陶醉的是诗情。

小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抒写那《乌江水·霸王情》,引领读者回到夕阳如血、金戈铁马的楚汉古战场,亲历霸王项羽人生最后时刻的心路历程。小作者掂量得出《那一江流水》所承载的亡国之君李煜的愁苦究竟有多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有他,才能将心中的愁思写得如此有质感——他的愁,像这流水一样,永远也流不尽;他的愁,植根内心,舌品不得,心感方知。谁说他的痛苦没有人知道,那一江滔滔流水便懂!”

匠心独运,构思精巧

此次中考,许多优秀作文匠心独运,构思精巧。例如,《那一次,我读懂了坦然》的小作者因在多次大考中失利,疲累难过之余,开始抱怨人生的不公:“为什么耕耘没有收获?为什么努力不见成果?”是名著阅读使她走出心灵的误区,在阅读中她尽情地与把酒临风的苏轼对话,与豁达浪漫的李白对话,懂得了他们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一份勇气、一份坦然。最后小作者“对自己说,我才十七岁!我也会坦然面对眼前的挫折,我要像他们一样收获坦然的美丽!”全文紧扣题意,大胆想像,颠倒时空,虚实结合,谋篇布局可谓严谨而巧妙。又如,《如水的女子》叙写了两位时空相隔、身世迥异的女子:沁芳闸边的林黛玉和秦淮河畔的小宛。在小作者的眼里,她们具有相似的性情——“多情似水”。文章以此为契合点,将这两个奇女子放到一块来写,黛玉“忧郁似水,灵性似水”,小宛“痴情如水,气质如水”,两位如水的女子皆风度超逸、神韵动人,文章构思确实巧妙而不落俗套。

优美流畅,文采飞扬

优美流畅,文采飞扬,是此次中考优秀作文语言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例如,《水韵悠悠》以散文诗般的笔调,叙写着流水的柔情与阳刚,诠释着流水隽永的韵味:“流水清清,荡漾起声与色的韵律,飘逸出生命的华彩与灿烂;流水蓬蓬,激扬了力与美的交响,迸发出灵魂的坚韧。”此外,在该文中屈原、李清照、徐志摩等名人的相关诗句信手拈来,引用得自然而贴切,使文章增色不少。又如,《那一次,我读懂了花落的声音》的小作者用心捕捉到大自然一个貌似平常、实则耐人寻味的信息——花落,由残花飘落牵动心弦,继而由花开时的喧哗与凋零时的寂寞、由春华秋实感悟到生活的哲理,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小作者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慨:“花开固然美丽,花落更具意义,我要把生命的花瓣一片一片洒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花儿悄然飘落,小作者竟能于无声处读懂花落的声音。原来,花落之声实乃心灵之声!文章的笔法极为细腻,语言优美,意蕴深刻,字里行间仿佛沁出缕缕芳香。

低分作文的病根:

“底气不足”

当然,在“流水”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杂质,听到了一些很不和谐的杂音。在极少数考生的作文里,我们看不出他们究竟“读懂”了什么,只觉通篇不知所云。

我们面对的是这样的现实:同是初中毕业班的学生,作文水平却高下悬殊。当许多学生驰骋古今,旁征博引,笔下透露出一股浓浓的书卷气时,有的学生却连起码的文从字顺都做不到;当许多学生匠心独运,巧妙地构思自己的文章时,有的学生却连起码的文章条理都理不顺;当许多学生从自然、社会、人生等不同的角度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像,忙着从纷呈的写作素材中寻找最佳切入点时,有的学生却搜肠刮肚也找不出一点儿有意思的素材,只能重复着那陈旧不堪的材料与主题;当许多学生愉悦地展示出丰富的、个性化的生活体验与阅读感悟时,有的学生却还可怜兮兮地想着如何投机取巧,或隐或显地去抄袭别人的文章。

可见,想写好作文,是需要一些底气的。这底气一方面源于生活,另一方面源于阅读。考场上出现的一些低分作文,具体的病征有多种多样,但病根全都在于明显的“底气不足”。

作文质量提高:

阅读积累不容漠视

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是近年中考作文试题的重要设计意图之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实际生活是相等的,初中生平时应注意养成多角度观察生活、多角度思考生活的好习惯,学会敏锐地捕捉事物的特征,善于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写作文时才可能从自然、社会、人生等不同的角度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像,快速寻找到最能发挥自己写作水平、最有利于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切入点。

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近年的中考作文试题都较有文化内涵,今年的话题作文“流水”和半命题作文“那一次,我读懂了 ”,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文化积淀与文化修养。初中生平时应按《课标》的要求多阅读、多记诵,努力让自己“腹有诗书”,写作文时才可能自如地将自己的阅读积累与生活体验有机地、巧妙地联系起来,使文章内容更显丰富、语言表达更具风采。令人忧虑的是,现在有一部分初中学生漠视课外阅读,有的在课堂之外从来不读课外书;有的虽能在课外看点东西,但阅读品位却很低,十四、五岁了还只喜欢那些漫画书、网络小说、娱乐杂志,尤其喜欢那些搞笑的、肤浅的东西,而有价值的书则极少看或根本不看;有的学生别的书全都不看,只看“优秀作文选”,误以为多模仿就能提高作文成绩。阅读数量不足,阅读品位低下,作文质量从何提高呢?

愈来愈多的人意识到了作文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有力的例证之一是今年我省高考作文由原来的60分提高到70分,而且字数也由“不少于800字”改为“900字左右”。中考作文固然不同于高考作文,两者整体难度上区别很大。但重视作文是历来语文教学的共性之一,高考如此,中考亦如此。

总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勤于阅读、写好作文,这是近年厦门市中考作文试题的基本导向。愿我们的孩子们都能诗意地生活,诗意地阅读,诗意地作文!

■点评人:黄霞

(厦门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