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但见商家勤且殷,不见牵牛织女星

 相约归渡头 2012-04-13

但见商家勤且殷,不见牵牛织女星

   今天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按照中国传统的习俗,是一家人把桌子摆到院子里,一边喝茶吃小点,一边听老人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边指点天上的牵牛织女星。据老人说,这一天是看不到喜鹊的,为什么呢?因为它们都忙着去给牛郎和织女搭桥了。还听说,每年牛郎织女相会的时候,都会窃窃私语,要想知道他们说什么,就去南瓜藤下躲着,这样可以偷听到他们的私房话。这就是我们小时候过“七夕节”时的情形,富有诗意和想象力。
   但如今,最盼过“七夕节”的估计是商场里的商家了,商人们极力炒作,把“七夕节”炒成了中国的“情人节”。这年头,什么都需要沾些洋气,才让人觉得有品味,好好的一个中国“七夕节”,只有变成了中国的“情人节”才能打出名头,受到大众的追捧。而这其中,当然少不了商业的秘密,大家想,如果只是传统的“七夕节”,大家坐在家里喝茶聊天,小孩子跑到南瓜藤下去偷听了,还有谁去商场里消费呢?而把它说成是“情人节”,那就不同了,一队队的青年男女们,还不得去玩把浪漫,以物质衡量爱情。可能那些合法或非法的老情人们也来个“老夫聊发少年狂”,猛的去浪漫一把,消费一通,而这正是商家所要看到的。所以,把中国的“七夕节”炒成中国的“情人节”,不光使中国的土节日变得洋气了,还包含了商业的好处,商人们当然高兴了,只要能赚钱,何乐而不为呢?
   可是,在商家兴冲冲、乐呵呵的表情中,我们再也看不到牵牛织女星了,大概也没有人真的想到去看看牵牛织女星了,何况现在大气污染得厉害,整天整夜的灰蒙蒙一片,想看也看不到。不过这样正好,大家可以安心躲在酒吧或是什么地方一醉方休或是亲昵相拥,来次真正的牛郎织女相会了,不过千万别让小孩子给偷看和偷听了,因为这是少儿不宜的。
   后来想想,除了商业上的好处外,把中国的“七夕节”说成是中国的“情人节”,倒也是很合适,算是歪打正着了。你想,传统上的牛郎织女虽然是夫妻,但其合法性有些值得怀疑,因为他们没有得到王母娘娘的同意,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他们的夫妻身份是不成立的,用现在的流行说法只能算是“同居关系”,虽然生了一男一女,但得不到法律的保障。所以,王母娘娘将他们分开是合法的,虽然有些不合情理。但是,按照中国传统的伦理纲常,牛郎织女只能算是一对“狗男女”了,因其非法婚姻,怎么处置他们,都不算过分的。你看看,现今的“同居关系”谁去保障他们的权益,古今一样,牛郎织女没有结婚证,他们的悲剧也只能算是他们不够聪明,不懂得维护自己的权益了。在此意义上,牛郎织女不能算夫妻,只能算情人,所以把“七夕节”称为“情人节”或许更恰切。
   同时,我们可能还要想想的是,既然牛郎织女不是合法夫妻,只是同居上的情人关系,为什么中国人还是那么喜欢牛郎织女的故事,还为他们专门设立一个节日呢?看来这里面有些奥秘。什么奥秘呢?用现今流行的精神分析理论可能能分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中国人的潜意识出来。依照精神分析理论,“七夕节”的设立,可能正反应了中国人之偷情的潜意识,因为外在的伦理纲常要求越严格,人们本能的反抗会越厉害,既然现实的偷情不合法,那就制造些偷情的故事吧,而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能就是用爱情包装了的偷情,既能满足人们的同情心,又能满足他们的潜意识,这不是很好吗?当然,这样分析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有些亵渎的,不过,这已是中国人的惯常思维了,低俗化是中国人无法拒绝的偏爱,再比照人们把“七夕节”说成是中国的“情人节”,对照各种商业所造成的节日肉欲,或许这种分析是恰到好处的。
   任何东西都需要“与时俱进”,传统的文化和节日也是如此。把“七夕节”说成“情人节”,大概是传统文化现代化比较成功的范例。中国古话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偷”,现今的流行语是,“一等男人,家外有家,二等男人,家外有花,三等男人,按时回家,四等男人,回家老婆不在家”,或者,“家中红旗不倒,家外彩旗飘飘”,不管怎么说,“情人”,“偷情”都是特别能诱人,特别能激发人们想象力的词,既然大家都趋之若鹜,又何妨给他们专门设立个节日呢?何况中国人一向爱国,人家外国有的,我们中国也有,他们有情人节,我们有“七夕节”,而“七夕节”就是中国的“情人节”,合情合理,理直气壮。
   好了,不再胡扯了,还是回到我们的牛郎织女吧。不知道他们今天是不是真的会出来相会,如果他们真的出来的话,大概要被我们这个世界的商业化和肉欲化给惊呆了,感叹自己思想落后,不能“与时俱进”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