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寂静的感觉 2012-04-13
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1.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细菌的耐药性可分为:①天然或突变产生的耐药性,即染色体遗传基因介导的耐药性;②获得耐药性或质粒介导的耐药性。后者所带的耐药基因易于传播,在临诊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致病菌均具有耐药质粒。 细菌染色体突变产生细菌耐药性,与药物存在无关,这种突变的频率极低。临诊上耐药菌的产生,主要是耐药质粒(R因子)的转移和抗菌药物“选择性抑制”所致。持有R因子的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等肠道菌,在与某一种药物频繁接触中,敏感菌株受到“药物选择作用”产生抑制时,耐药菌株得以繁殖,呈现耐药。另外,敏感菌株中有少数细菌具有一定的适应力,在药物抗菌强度不足(浓度低下或疗程不够)以杀灭或抑制时,细菌可改变自身生化过程,或调整酶系统确立新的代谢途径,进行繁殖、生长,获得耐药性。因此,长时间滥用、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耐药菌株的发生与扩大。
细菌MIC值的升高预示耐药性产生,即使用常规剂量也不能有效地达到抑菌作用。增大剂量有些抗菌药也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有时对动物机体还会产生难以预料的毒副作用。
因此,在选用药物时要密切关注本地区猪场或本猪场对各抗菌药的使用频率和耐药现状。
2.防止细茼耐药性的措施
(l)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临诊选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只有明确药物对病原菌有效时,才使用抗菌药物。凡属可用可不用时尽量不用;如使用一种抗菌药有效时,就不用同时联合用两种抗菌药;能用窄谱抗菌药物抑制病原菌时,就不要用广谱抗菌药,也不要轻意选择联合用药。
(2)合理用药途径与疗程尽量减少细菌接触药物的机会,不宜滥用抗菌药作预防用药或局部用药,应根据给药途径和药物动力学特征选择适当的剂量,剂量要足够,疗程要恰当,以保持有效的抗菌药血药浓度,控制耐药性发展,要避免长期用药。
(3)联合与交替用药对耐药菌株应采用联合用药或选用对该菌株敏感的抗菌药,尽量选用不易产生耐药的抗菌药。在老的抗菌药有效时,尽量避免过度使用新抗菌药。有计划、合理地将抗菌药分期或分批交替使用,是一项有效减少耐药菌株产生的措施。这是因为相当多数的耐药菌新产生的生化代谢过程不够稳定,在停药后相当时间里叉可恢复其对药物的敏感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