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落,饱经风雨沧桑。它们,是一段段陈旧的岁月;它们,是一首首意境深邃的古诗;它们,是时间留下的动人风景;它们,是水乡吴江的精彩“传奇”。
——作者感悟
水乡吴江,古村落枕着太湖水,如星辰灿烂。千百年来,它们集体传承着吴地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吴江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和人文巧妙结合,而且加上明清以来江南鱼米之乡雄厚的经济实力,兴旺发达的文化教育,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吴江古村落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许多保存至今的古宅,遵循着江南园林的建园法则,小庭院内,盆景漏窗,雕梁画栋、兰名匾额……均体现了当地吴地人家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吴江20多个古村落,是江南吴地文明的载体,是吴江人民智慧的结晶,永远以其古老而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展示着诱人的魅力。
“才名占断一分湖”的叶家埭,吴头越尾的隐读,民风淳朴的南厍,溪水蜿蜒的溪港,以“养鸭滨”闻名的陆家巷,银杏树下的四都,绿水悠悠的黄家溪,这些古村都以独特的风韵,令人陶醉与赞叹。
古村落里的每一条小溪,每一座老宅,每一座古桥,每一棵古树,都弥漫、渗透着一股空灵飘逸、浓郁传统的文化气息。周用、袁黄、潘耒、王叔承、叶小栾……古村落,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他们,是吴江人的骄傲。范蠡建钓鱼台、陆龟蒙养鸭、沈万三发迹……一个个神奇传说,彰显出水乡吴江的地方特点和文化情调。
民风淳朴的南厍
“回首简村凝望久,不知明月挂垂虹?”这是《松陵八景》中的简村,也就是有千年历史的南厍。
松陵镇西南七公里,南厍港的水蜿蜒着流淌了千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南厍百姓。村口的小溪边,几只鸭子在悠闲地游着。
沿小河,闲步向前。南厍老街,仅有百来步长,零星散布的砖石街面旁,偶夹杂着过街的凉棚。明清时,这里曾是太湖渔民常来常往的避风港。沿街的民居,青砖铺地,从齐整的石驳岸间,依稀能看出曾经的繁华。
经过一家理发店,看见有人在掏耳朵,很享受的样子。店内的布置也非常陈旧,镜子大概是80年前的老镜子吧,上面贴着一张狸猫换太子的图画,是民国26年的。举起相机连拍,理发师傅并不回避,依旧笑眯眯地为顾客服务着。
停留,闲聊。理发师傅,名叫张柏年,今年69岁,在南厍街上住了一辈子,开理发店也已有五十几年。他说,他的手艺是从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已理了半个世纪的头发了。闲聊间,看张师傅娴熟地刮面、理发,一把剪刀,一把剃须刀,这些工具,也有些年代了。其间,聊起南厍昔日的繁华,张师傅更是滔滔不绝。离开时,他笑吟吟地说,记得寄照片回来哦,南厍张柏年收。
到南厍村,过已有百年历史的永宁桥。读着桥联的诗句,东联:波光上下架虹霓,地位中央严锁轮。西联:遥接吴山毓秀灵。下联:近逼泣泽洁元气。横联:禁止捕鱼。南厍人保护自然生态的意识,由来已久。
到南厍,不能错过的佳肴,是南厍野鸭。南厍人热情好客,会主动介绍南厍的土特产和水产品。南厍的野鸭,鲜嫩味美。
溪水蜿蜒的溪港
平望古镇西北7公里,有一个名叫溪港的古村落。这是一个普通的古老小村,有着不平凡的历史。以前,这里是进入太湖的必经要道之一。
溪港古村中流淌着一条小溪,名韭溪。相传春秋吴越相争时,越兵正以韭菜进饭,却传来出兵进吴的命令。越兵速将饭菜倒入小溪中,整装出发。不料,韭叶入水即活,清澈见底的小溪,愈发绿如碧玉。从此,小溪有了“韭溪”之名。
一条韭溪,将溪港一分为二,两岸民居,依河而建。小溪贴着民居,驮着小桥,舔着水田,逶迤向前。蜿蜒的溪水全长近百米。
一南一北两座古石桥,依然横跨在韭溪上。南面的叫东林桥,桥南侧的对联,清晰可辨:“浩渺波光涵笠泽,参差帆影接莺湖”。北面的叫大庆桥,亦俗称溪桥、韭溪桥。以前“韭溪八景”之一的“溪桥晚眺”,描绘的就是此地的风景。站立桥头,吟咏“寻诗夜梦桥边坐,七十二峰来索诗”,眺望烟波太湖,心旷神怡。
初秋时分,足印古村落。村内,篱落参差,几茎凋零的夹竹桃,渲染着夏季的过去。村民热情好客,定会领你去看李家宅院、秦家大院和周家大院,这些都是散落乡间的深宅大院,庭院深深,至今保存完好。村民还会细述明朝的传奇人物朱天麟和潘耒,当然,元朝刘猛将军的故事也是必讲的。站立刘王庙前,聆听着,想像着溪港的前世今生。
一条韭溪,蜿蜒流淌。它,记录着溪港的灿烂,记忆着溪港人的历史……
银杏树下的四都
继续前行。传说中的千年古银杏,就在眼前。远远地,就能看到树枝高高地刺向天空,好似“罩”着整个四都古村。
四都古村曾经的繁荣得益于紧靠太湖。
乾隆嘉庆年间,街道与店面将四都村落串连起来。那时的太湖就是今天意义上的高速公路,在太湖中打鱼的渔民常常在这里停留,把四都古村落看成是他们的避风港。他们在此歇脚,早上泡泡茶馆,傍晚称斤把猪头肉,再热一壶黄酒,足够那些远道的渔人在此消停一宿。
村内留存的一座座古桥同样记录着四都村的历史。离开银杏树向北走200多米,就看到清同治十二年重建的两座梁式石桥。双桥原名“八字桥”,现称博士桥。竹林桥、万善桥和邑宁桥也留存至今。
崇吴教寺、东岳庙和施相公庙,每一处庙宇房子,都积淀了无数的历史碎片,值得去扫开尘封的记忆,还原旧日的颜色。一千多年过去了,古庙已经不复存在,古树却依然屹立,像一位永恒的智者,伫立在一片废墟上,默默地述说着久远的故事,向世人展示着生命的沉稳与坦然。
春去冬来,四都村的银杏树安然、淡静地看着世间的变化,一味隐去岁月的沧桑,展现给世人的是最优美的姿态。
岁月的长河把四都古村的历史永远地留在了过去,而村内的每一座石桥、每一条小河、每一座寺庙、每一处古老废墟都掩藏着无比动人的故事与传说。
吴头越尾的隐读
隐读,一个小小的古村,分割出了江浙两省。
吴地和越地,仅一河相隔,一桥相连。吴越文化的碰撞与融入,孕育了隐读村独特的文化,使得隐读古村兼有吴“泰伯辞让之遗风”与越“夏禹勤俭之余习”。
每一个古村都有它形成的理由。在隐读村里,读书、耕地,却是一种最纯朴的心境。
“隐读耍帆”是七都十景之一。明清诗人金莱、沈裕云、孙阳顾等,生活在七都,留下了许多赞美隐读村的诗作。如“村古人看竹,风清犊过桥。两峰时出没,望里翠迢迢”。“吴地青楚楚,越尾绿依依。似与云相逐,常同水鸟飞。”
“天到桥”,是天子到过的地方,不管是宋代的神宗,抑或是乾隆皇帝。民间传说,往事悠悠。这个小小的村落里,萦绕着朗朗的读书声,状元及第的锣鼓声,皇帝亲临的荣耀也代代流传着。
江浙一带古村落的诞生,通常与商品有关。人们逐水而居,定居,贸易。隐渎集市,在过去非常有名,它是太湖的一个水路进出口。隐渎河北岸,被称为店埭廊,街东为街路口。清末民初,这里街长约一里,店铺连片。解放初,这里还有鱼行、肉店、茶馆、杂货店等。“太湖糟烧”、“太湖蚕丝”流传至今。
隐读的经商创业之风,一直延续到现在。如今,还有七成以上的人外出经商办厂,且大都事业有成,硕果累累。
文化参赞邱秉均,从隐读走出,先后担任文化参赞等职,在世界各地传播中国文化。隐读文化源远流长,人文荟萃,人才辈出。
秋天的气息,清凉,舒爽。脚步一路走来,穿梭于古村落深巷老宅之间。天高云淡,流水潺潺。踏一踏青石板,读一读桥砖上的铭文,任思绪浸染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经意间,竟然走过了一村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