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常用于控制炎症的药物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能抑制炎症局部血管的扩张,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减少血浆渗出和局部细胞浸润,因而可显著减弱或消除炎症症状。 常用的药物有:氢化可的松、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氢化可的松在给药后作用时间不足12h。泼尼松(强的松)抗炎作用较氢化可的松高3~5倍,属中效类,适用于隔日疗法,常作软组织损伤局部或关节腔注射。地塞米松因作用强大,作用时间长,全身应用疗程长时易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外科临床上糖皮质激素常用于四肢病,如骨膜炎、关节炎、蹄叶炎、腱炎、腱鞘炎、黏液囊炎;外科损伤感染,如炎性水肿、淋巴结炎、蜂窝织炎、自体中毒等;眼病,如结膜炎、角膜炎(溃疡性角膜炎慎用)、眼睑炎等;皮肤疾病,如皮炎、湿疹及其它皮肤病。 2.非甾体抗炎药 这类药物结构与作用机制均不同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但具有抗炎作用。通常指的非甾体抗炎药是解热镇痛抗炎药。其抗炎镇痛作用主要是由抑制炎症组织中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而产生的。常用药物有:保泰松、水杨酸钠、乙酰水杨酸、甲氯芬酸、布洛芬、苯氧洛芬、炎痛净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