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201204

 鲤鱼山九龙门 2012-04-13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

一、知人论世说亚圣

《孟子》——乱世的哲思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家。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据《史记·孟子列传》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jí )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颂“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远离实际而不被采纳。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轲之门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7,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1、性善学说: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理想人格: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士(大丈夫)应该养成的理想人格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 “仁政”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天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他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b、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其中主要是对话式论辩文,每章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它的写作特色主要有:

()善于雄辩,语言犀利酣畅, 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善用排比)、笔墨酣畅的风格;辩论方式多样,雄辩有力逻辑谨严。特别是发问方式灵活多变。

()善用比喻和寓言,引君入瓮,陈述事理,辩论是非。比喻准确形象,说理深刻透彻

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二、听朗读,为下列字词注音释义。

①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②弃甲曳yè兵:丢弃铠甲,倒拖兵器逃跑。

③数罟cùɡǔ:密网。        

④洿wū:洼地积水,指池塘。

⑤衣yì帛:穿丝帛衣服。

⑥养生丧sāng死: 为……办丧事

⑦鸡豚tún狗彘zhì:豚,小猪;彘,猪。   

⑧畜xù:畜养。

⑨庠xiánɡ序:学校,殷时叫序,周时叫庠。

⑩孝悌tì:尊敬父母,礼爱兄长。

bān白:(头发)斑白。    

饿莩piǎo:饿死的人。

不王者:wàng,称王

三、朗读课文,释译重要字词句

注意圈点,记下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疑点、难点,在课堂上交流。

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于:对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语气词连用。河内黄河西部荒年,年成不好,则移其民于到河东,移其粟sù于河内。河东凶亦这样。察观察邻国之政,无如不如,比不上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 孟子对曰:王好喜爱战,请请允许我以战喻打比方。填然击鼓的样子击鼓,名→动音节助词,兵刃既已经接触、交锋 ,弃甲曳yè拖着兵器修饰连词逃跑,或有的人*(∧走)百步而后止,或*(∧走)五十步而后止。以凭借*(∧走)五十步笑*(∧走)百步,则何如即“如何”,宾语前置怎么样呢

3曰:“不可。直通“只”,只是,只不过不百步耳罢了,语气助词,是亦走也。”

    4  曰:王如知此,则无通“毋”,译为“不要”希望,指望民之多比,介词邻国也状语后置

    5 不违违背,耽误农时季节 ,谷不可胜尽,完食也。数cù密ɡǔ网不入洿wū池塘,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按一定的季节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供养活着的人sāng埋葬,办丧事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为王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施行仁政),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之始也。

    6 五亩之宅,名→动,栽种音节助词[以桑]状语后置句,五十者可()介词,凭借yì穿,名→动丝织品矣。鸡tún小猪zhì大猪代词,复指“鸡豚狗彘”xù动词,喂养通“毋”,不要错过其时,七十者可以肉矣;百亩之田,勿耽误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形→动,谨慎认真从事xiánɡ古代的学校之教教化 反复陈述[尊敬父母tì敬爱兄长道理]状语后置bān通“斑”白者不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老百姓不饥不寒,然而这样,却wàng名→动,为王,统一天下者,未之有也即“未有之”是宾语前置句式,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7 “狗彘动词,吃名词,食物而不知制止,约束通“途”,道路有饿piǎo饿死的人而不知开仓赈济。人死,曰:非我也,年成也。判断句区别[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武器]状语后置王无名→动,归罪,责备岁,那么,就天下之民到,归顺语气词,了。”

                                                        

四、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2、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句意是:百姓可以供养活着的人,可以为死了的人办丧事而没有什么遗憾,这是王道的开端。)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这样,却;今:转折连词,然而。句意是: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3、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王,名词受副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句意是:这样却还不能称王 ,是不曾有过的事。)

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名词作动词,归咎于。句意是: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不好),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其民于河东。(移,使动。使……迁徙)

生丧死无憾。(生、死,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丧,名词作动词。丧,为……办丧事。句意是:百姓可以供养活着的人,可以为死了的人办丧事而没有什么遗憾。)

4、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是亦走也。/(亦……也,表示判断。句意是:这样也是逃跑啊。)

2)倒装句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状语后置)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

申之[以孝悌之义]      (状语后置)

树之[以桑]             (状语后置)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状语后置)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

◆……则何如?(即“如何”,宾语前置,怎么样。)

3)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或(走)百步而后止,或(走)五十步而后止。以(走)五十步/笑(走)百步,则/何如(“百步”“五十步”前省略动词“走”。)

4)固定句式(【课后研讨与练习】给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或……或……   百步而后止,五十步而后止。译为有的……有的……”

【翻译】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直……耳   不百步。译为……罢了。

【翻译】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

是……也   亦走。译为这是……呀。

【翻译】这样也是逃跑啊!

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翻译】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5、一词多义

【凶】

1)不吉祥、不幸:逢凶化吉

2)庄稼收成不好: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3)凶恶、残暴:汉初遭冒顿凶黠

【加】

1)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

2)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施加)

3)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

4)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更)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夸大,以少报多)

【食】

狗彘食人/(吃,动词)食(食物,名词)而不知检

【无】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同“毋”,不要的意思)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不,没有 )

3)地无四方,民无异闻  /(不论,不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数】

Shǔ(1)计算:身所奉饭者以十数

   2)列举: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3)责备、数落:数之曰

Shù4) 数目、数量:众数虽多

   5)几、几个: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

   6)命运、定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

shuò (7)多次、屡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8)密:数罟不入污池。(《寡人之于国也》)

【发】

fā

1)发射:见其矢十中八九(《卖油翁》)//百发百中

2)派遣,征发、征调: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3)打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4)花开: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5)起用、兴起:舜于畎亩之中(《孟子》)

6)拿出:有贤士大夫五十金(《五人墓碑记》)

7)暴露、败露:恐前语/东窗事

fà

8)头发:齿危

【兵】

1)非我也,兵也 /(兵器)

2)兵连祸接 /(战争)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军队)

4)草木皆兵 /(兵士)

【胜】

 shēng

1)能承担,能承受:沛公不胜桮杓(《鸿门宴》)

     驴不怒,蹄之。(《黔之驴》 

     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尽: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Shèng

3)胜利:此所谓战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败而三胜(《六国论》)

4)战胜、超过:日出江花红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论》)

5)优美的:予观夫巴陵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

【以】

请以战喻/(用,介词)

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以时入山林/(按,介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以五十步笑百步 /( 凭着)

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认为)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用来,以便,表目的)

固以怪之矣 /(通“已”,已经)

【之】

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五亩之宅/(“的”,助词。)

中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然】

1)代词,这样:河内凶亦然。/然而、然后、然则     

2)助词, ……的样子:填然鼓之。

3)连词,然而: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4)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太后曰:然。

6、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劝 学 

《荀子》

一、作者介绍

 (结合注释)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派最后的一个代表人物,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选贤任能,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荀子认为“性本恶”,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什么意思“果行,国人皆劝。”(《勾践灭吴》):有“劝勉”的意思。 “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文本学习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蓝;冰,水为wéi):动词,做,凝结成之,而连词,表转折,却寒于水。】【木直中zhòng动词,合乎)绳。輮róu,用火熨木使弯曲)以为以(之)为轮,其曲qū,形容词作名词,曲度,弧度中规(圆规,测量的工具)。虽(即使)(有,通(枯)晒干),不复挺(直)者,輮使之然这样也。】【故/木受绳(经墨线量过,绳,指墨线。古今义不同)/则直,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靠近,接近)(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广泛学习而日(每天)cān,参,验,检查)xǐng,省察)(相当于“于”)(对自己检查、省察),则/(通,智慧)/而行无过矣。】

3【吾尝/终日而两个均为表修饰的连词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qì,提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高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之博见(见得广)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也,而闻者彰(清楚)。】【假(借助,利用)(车)马者,非利足(脚步快)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水,用作动词,“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生,通,资质,禀赋)非异也,善擅长假于物(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也。】

4【积土成山,风雨兴(起)于是的合音);积水成渊(深水),蛟龙生焉于是的合音);积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善事成德,而神明(指人的智慧)(获得),圣心(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备焉了,句末语气词。】【故不积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jì(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功在不舍放弃,中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刻)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即“利之爪牙”),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上(在上面)食埃土,下向下   名作状饮黄泉地下水,用心一也。蟹六跪(蟹脚)(表并列关系)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浮躁,不专心)也。】(判断句式)

                            

三、注音解词

木直中(zhòng  輮(róu)以为轮 假舆(y ú)马者

虽有(yòu)槁暴(gǎo pù) 金就砺则利() 参省(cānxǐng)须臾(

跂()而望矣   生(xìng)非异也  蛟(jiāo)龙  跬(kuǐ)步 骐骥(qí jì

驽()马  锲(qiè)而不舍己  金石可镂(lòu  蛇蟮(shàn)螯(áo

                            

四、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再一次;)(“暴”通“曝”,晒。)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③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 )

④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2、古今异义词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古:广博地学习   今:知识、学识的渊博)

②金就砺则利。(古:金属制品  今:黄金 )

③蟹六跪而二鳌。(古:蟹腿  今:跪下)

④蚓无爪牙之利。

(古:爪子和牙齿  今:坏人的党羽。帮凶。)

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寄放,托身  今:付托,寄寓)

⑥輮以为轮。

(古:以(之)为,把(它)做成 ;今:用于对人或事物作出判断。)

⑦假舆马者。(古:借助  今:与相对)

⑧劝学  /(古:勉励    今:规劝、劝戒)

3、词类活用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动词的使动用法)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名作状)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名作状)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名作动/能愿动词+名词)

⑤非利足也。(使……快,形容词的使动)

⑥用心一也。(专一,数词作形容词)

⑦积善成德。(善事,形容词用作名词 )

⑧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处,形作名 )

4、特殊句式

① 介宾短语/状语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省略句

輮(之)以(之)为轮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④判断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固定句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5、一词多义

劝学。(劝勉、鼓励)

肃劝权召瑜还。(劝说、规劝)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志。(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乃悟前狼假寐。(假装)

是以时人多以书假余。(借)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群响毕绝。(终止、停止)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隔绝不通的)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络绎不绝。(间断、断绝)

绝处逢生。(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绝无仅有。(独一无二)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 “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与中心语。可不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

吾尝岐而望矣。/顺风而呼。(连词,表修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

登高招,臂非加长也, 见者远。(前一“而”表修饰;后一“而”,表转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连词,表假设/表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递进)

 

积土成山,风雨兴。(兼词,于此)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助词,不译)

置土石?(哪里)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曰:泯然众人矣。(代词,代这件事)

6、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木直绳,輮 以为轮,其曲中规。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③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⑧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食埃土,饮黄泉,也。

                                                                

 

 

过秦论

 

一、作家作品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颇受倚重。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与屈原合称“屈贾”。

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

    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鹏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为代表。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过秦论》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

二、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逡巡(qūn xún  ○销锋镝(dí)  ○藩(fān)篱  ○氓méng)隶

○(猗(yī)顿  ○ 锄耰(yōu) ○棘矜(qín) ○非铦(xiān

○遗镞(zú) ○蹑(niè)足  ○鞭笞(chī)  ○七庙隳(huī)

○瓮(wèng)牖(yǒu)绳枢(shéng shū)○长铩(shā )

○膏腴(gāo yú)○谪戍(zhé shù)○黔(qián)首  

 

○度(duó)长絜(xié)短○内立法度(dù)

○万乘 (shèng)之势 ○因利乘(chéng )便

○合从(zòng)○景(yǐng )从孝公既没(mò)○比权量(liàng)力

○行伍(háng wǔ  ○将(jiàng)数百之众   ○作难( nàn

○不及中(zhōng)人○俯首系(jì)颈○朝(cháo)同列 

○乐毅(yuè )○ 蒙恬 ( tián)○陈轸(zhěn  ○召(shào)滑

○翟(zhái)景○墨翟(dí)○践华(huà)为城○宁(nìng)越

○崤(xiáo)山 ○ 雍(yōng)州

三、文言知识梳理

1、 通假字:

◇合从缔交。(“从”通“纵”,战国时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

◇约从离衡。(衡:通“横”,héng,连横策略)

◇孝公既没。(没:通“殁”,mò,死去)

◇百有余年。(“有”通“又”。)

◇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倔*起于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盘问。)

2、古今异义的词:

◇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古:以,用来;致,招纳 /今:连词,表结果

◇秦人开关延敌。(开关:敞开关口)

◇皆明智而忠。(明智:贤明聪慧,信:可靠)

◇铸以为人十二。(金:金属)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之外/(因为池)(河,黄河;池,护城河)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崤山以东,即东方 /今:指山东省

粮而景从。(古:担负/ 今:输赢的

流血漂。(古:盾牌 /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席:用席子;包:用包;囊:用口袋。)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如影随形。)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

【活用规律】①名词放在动词前,名词作状语,这几个例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内:对内;外:对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

【活用规律】②方位名词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2)名词活用为动词: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然陈涉枢之子。(瓮:用瓮作;绳:用绳子系。)

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

【活用规律】③两个名词连用,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

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活用规律】④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3)形容词用作名词:

◇秦孝公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

而重士。(贤:贤能的人。)

便。(“利、便”都解释为:便利条件。)

【活用规律】①形容词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宾语,活用为名词。

4)形容词用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

【活用规律】

5)动词用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走的军队。)

【活用规律】两个动词连用,第二个动词用作名词,该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

6)使动用法

A动词使动用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斗。)  

◇流血漂橹。(漂:使……漂浮。)

◇伏尸百万。(伏:使……倒在地上。)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使……朝拜。 ) 

◇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灭亡。)

约从衡。(使……离散 )

【活用规律】前二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后三句,不及物动词带宾语,这些动词为使动用法。

B形容词使动用法

◇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削弱、削弱。)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拉开。)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被动句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 。( 被动句) 

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

3状语后置句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 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4)宾语前置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句 )

5定语后置句

铸以为金人十二

6省略句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②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③倔起(于)阡陌之中。

④威振(于)四海。

⑤身死(于)人手。

⑥ 委命(于)下吏。

⑦以(之)愚黔首

之(于∧)咸阳

5、一词多义

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动词,吝惜)

吴广素爱人。(动词,爱护)

非及向时之地。(名词,先前)

向吾不为斯役。(连词,假使)

秋天漠漠向昏黑。(动词,将近)

包举宇内。(动词,夺取)

西举巴蜀。(动词,攻取)

举国欢庆。(形容词,全)

杀人如不能举。(形容词,尽)

 

及孝文王。(动词   延续)

秦人开关敌。(动词   引进)

余人各复至其家。(动词   邀请)

会盟而谋秦。(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

国入朝。(形容词   弱小)

不若孀妻子。(形容词   年少)

秦无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

逐北,伏尸百万。(名词,逃兵)

吞二周而诸侯。(使动,使灭亡)

从径道,归璧于赵(动词,逃跑)

燕虽小国而后亡。 (动词,灭亡)

今刘表新,二子不协。(动词,死亡)

河曲智叟以应。(副词,通,没有 )

秦有余力而其弊。(动词,制服)

赵奢之朋其兵。(动词,统率)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名词,规模)

终岁不衣则寒。(动词,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于人。(动词,控制)

是故明君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动词,规定)

秦孝公据崤函之。(名词,险固的地势)

君臣守以窥周室。(副词,牢固地)

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名词,坚固的城防)

自以为关中之,金城千里。(形容词,坚固)

雍州之地,崤函之,自若也。(形容词,险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动词,巩固)

汝心之,固不可彻。(形容词,固执,顽固)

得鱼腹中书,以怪之矣。(副词,本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吾义固不杀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请。(坚持、坚决)

秦无亡矢镞之费。(动词,丢失、损失)

路不拾遗。(名词,遗失的东西)

蒙故业,因策。(动词,遗留)

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动词,wèi,送给)

小学而大,吾未见其明也。(动词,遗漏、忽略)

此三者,吾恨也。(动词。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转折连词,可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修饰连词,地)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转折连词,却)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果连词,因而)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修饰连词,地)

6、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说

韩愈

一、题解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二、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             。谥号    ,又称          。唐代      家、      家,     尤其著名,被列为                  之首,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作品集                     。他与          同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提倡刚健质朴,言之有物的秦汉古文,并称为      

【参考答案】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文学/哲学/散文/唐宋八大家/昌黎先生集/柳完元/韩柳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开始从政。801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贞元十九年(803年)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贞元十九年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元和十二年(817年),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征吴元济,平定淮西乱,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刑史,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韩愈诏内调为国子祭酒。长庆三年(823年)六月,韩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后相继调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长庆四年,韩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韩愈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六朝以来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骈文。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三、文本解读

1     ①古之学者学者,求学的人(古义)//在某方面有专长的人(今义)一定有师。②【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通“授”,传授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解惑也。“………者,……也”,判断句式】③人非生,表顺接关系知之者,能无惑?惑而从师跟随老师学习,其成为疑难的问题也,终不解矣。【生吾前,其闻道也固本来吾,吾从而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以……为师,意动用法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即以之为师 道也,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岂,哪。知,了解,知道是故,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    嗟乎!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之不流传语气助词,表停顿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人称代称“他们”,代“古之圣人”出人超出(一般)人也远矣,犹且尚且,副词从师而请教“焉”是语气词,无实义;今之众人普通人 ,其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学于师)为耻,意动用法老师【是故圣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愚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助词,此表测度语气,“大概”的意思皆出于此代词,指从师与否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对于其身自己也,则以(从师)为耻辱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指写字教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所说的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不通晓句读,宾语前置,惑之不解或师焉,或fǒu同“否”焉,小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学习了小学,古今异义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放弃了,吾未见其高明,通达事理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各种手工业者,不以……为耻偏指一方(从师)学习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则成群地,名词活用作状语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相若,相似:差不多位卑低下的人,形容词作名词则足羞以……为羞耻,感到羞耻官盛高的人,形容词作名词则近谀(yú)近于阿谀呜呼!师道从师的风尚位于主谓间,不译恢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今他们/君子的见识竟然反不能之,他们,指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难道可怪也欤语末助词,此表感叹

3    圣人无常固定的师。孔子以……为师郯(tán)子、苌(chánɡ)弘、师襄(xiānɡ)、老聃。郯子之徒这一类人,其才德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因此弟子不必不一定(古)/ 今:用不着、不需要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有先有后,术业技术、学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如是而已。

 

4    李氏蟠(pán),年十七,好(hào爱好古文特指先秦两汉散文,【六艺经zhuàng)皆普遍之,不拘于时不被时俗所限制。被动句,状语后置句;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学于向,跟状语后置。】【余赞许能行奉行,继承古道指古人从师的风尚,作《师说》表目的,用来之。】

 

四、注音释义

传道(chuán无长无少(zhǎng)

焉(fǒu

句读之不知。(读,音dòu,不足一句,而读时需要有停顿的地方叫读。)

官盛则近谀。(谀,音,阿谀,奉承)  欤( yú 

老聃(dān) (pán) 苌弘(cháng )  郯(tán (rǎn)

◆好(hào)古文六艺经传。(传,音zhuàn,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

作《师说》以贻之。(贻,音,赠送。)

五、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教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然,不是这样。)

2、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专指有学问的人。)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一般人;/今:很多人。)

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实行初算教育的学校。)

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从而师之。(古:跟随,而,连词,表目的和结果;/今:合成一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词性活用

A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一个“圣”,圣人;前一个“愚”,愚人。)

学而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

B意动用法

吾从而之。(师,以……为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耻,以(相师)为耻)/相:偏指一方。

学于师。(耻,以(学于师)为耻)

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以……为师)

位卑则足。(意动用法,以……为羞 )

4、文言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短语(状语)后置句)

[吾前],其闻道也固[],吾从而之。(介词短语(状语)后置句)

何不试之[以足](介词短语(状语)后置句)

不拘时。(被动句;标志语“于)

或师焉,或不焉。(省略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为提宾标志 )

1)疑问句中代词或带疑问代词的短语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而莫之知也。

3借助结构助词“是”把宾语提前。

①唯才是举。②惟利是图③惟马首是瞻

4借助结构助词“之”把宾语提前。

①宋何罪之有?/夫晋,何厌之有?借助结构助词“之”把宾语提前

5介词“以”的宾语常前置。

①夜以继日。

②臣是以无请也。

5、一词多义

『贤』

其贤不及孔子。(名词,品德才能。)

师不必贤于弟子。(形容词,高明。)

『师』

A名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专门技艺人)

孔子师郯子……师襄。(作“姓”讲)

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B动词

吾师道也。(学习,效法) /巫师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学习,效法)

或师焉,或不焉。(从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吾从而师之。(名词作意动词,以为师。)

『道』

A名词

有碑仆道(道路《游褒禅山记》)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义,道理)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马说》)

臣之所好者,道也*(规律《庖丁解牛》)

于是废先王之道。(政治措施或主张,学说。《过秦论》)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B动词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鸿门宴》)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述说《游褒禅山记》)

『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乎』

生乎吾前。(介词,相当于“于”,在)

其皆出于此乎?(助词,表反问语气)

『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在)

其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不拘于时,学余。(介词,跟,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寡人之国也,尽心焉耳矣。

不拘时,学于余。(介词,被、受)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故燕王欲结于君*。(介词,跟、同)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介词,在)

积于今六十岁矣*。(介词,到)/河内凶,则移其民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上文的道和业)

吾从而师之。(代词,他)/择师而教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表提顿语气)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今之众人。(助词,的)

圣人所以为圣。(助词,调节音节,无意义)/填然鼓,兵刃既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指示代词,这些、此)/……之属(之族、之徒、之伦)

吾欲之南海,何如?(动词,到……去)/辍耕之垄上。

君将哀而生之乎?(第一人称代词,我)

句读之不知。/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

爱其子。(代词,他的)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们)/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怪也欤?

余嘉其能行古道。(代词,他)

其为惑也。(代词,那,那些)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助词,表推测语气,大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怪也欤?(助词,表感叹语气,相当于“恐怕”“真的”)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前一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后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恐怕”)

6、句子翻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 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吾,吾从而之。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fǒu)焉,小学大遗,吾未见其也。

⑥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

⑦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齿,今反不能可怪也欤!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⑨六艺经zhuàng)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⑩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yí)之。

 

本文档由  馆主   编辑整理而成 

鲤鱼山九龙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