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牡丹图集7

 妙玉书屋 2012-04-13

7-白描牡丹

白描与彩绘相比,虽然少了些许五彩的缤纷和斑斓,却多了一份难得的纯净和素雅;白描与素描相比,缺少的是光和影的涂抹,却彰显出线条的灵巧、流畅的韵律。白描又叫做“线描”,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绘制表现手法。白描的“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白色”;白描的线条更多的却是黑色,因为在白地(纸、布等)载体上作画,黑色是最明亮的,所以也最具有表现力。当然,如果是在黑色的载体上作画,采用白色“线描”,就是最佳的选择。总之,白描指的是用单纯明亮的线条,来描绘物象的一种艺术手法。

牡丹的形态丰富多样,能够充分发挥线描艺术的表现力。线描的描法很多,起笔、运笔、停、顿、延、伸、迂回、收笔等等,要做到笔笔有交代,自始至终保持笔调统一,实属不易。从选辑的11位画家的48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画家都具有非凡的线描功力。

于非窨(原字为“门”中加“音”,电脑打不出来。)与王少卿都是老一代的著名画家。于非窨的白描,笔笔功力深厚,力透纸背;王少卿的写生,在组织用线上,达到了“密不透风,疏能跑马”的微妙境地。他们的作品,体现了严谨的处世作风和认真的创作态度。

一株牡丹是由花、叶、枝、干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牡丹的花头娇嫩,花瓣薄如纸片,所以白描用线多柔和、圆实;花瓣上的褶纹多加以概括,于挺健中见精神。牡丹的叶片,既有老嫩肥瘦之分,又有正侧俯仰之别,千姿百态,互相簇拥,显示蓬勃之生机。所以,画牡丹叶子,白描用线可刚可柔,刚柔相济;亦可圆中带方,方圆结合,务求概括表现牡丹叶子的真实形态。此外,“风叶”顺风而动,“雨叶”下垂,“晴叶”平展,等等,都是真实的写照。牡丹每年在老干上发新芽,再长成嫩枝。画牡丹老干,多用皴檫皱折,使其显得苍老;画嫩枝,则多用挺拔的线条,表现其光滑和娇嫩。上述的这些白描技法,都可以从附图中看到。

王永刚是一位成功的白描牡丹画家。他的画个性十分鲜明,以写实见长。他依据牡丹的花、叶、枝干等不同部位的不同特征,采用不同的线描技法,活生生地刻画出物象的本质。所以,他的白描牡丹质感特别强。

沈克明和邹东升两位画家,都擅长采用“圆中带方,方圆结合”的线描技法,他们描绘的牡丹花朵,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装饰性。

陈再乾是一位白描功力深厚的实力派画家,他画的牡丹,都是从现实中观察、写生得来的,再配以适当的蜂蝶、鸣禽、芳草、顽石、器皿等物品,进行构图,绘制成完整而精致的艺术作品。他笔下的牡丹花,疏密有致,娇姿绰约;牡丹枝干又粗又毛,苍劲挺拔。老干与娇花,一刚一柔,刚柔相济,相辅相成。他画的“牡丹风叶”,在《丹容风姿》中(见附图27)随风起舞,婀娜多姿;在《春风》中(见附图23)徐徐摆动,象无数的风铃,争相报告春的消息。

本辑每一幅附图,都是精美的艺术品,值得用心欣赏。

【附图标题】本辑60幅附图,均在《相册》中。

附图来源:《工笔牡丹线描画谱》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牡丹花白描画谱》广西美术出版社;版权为作者和出版者所有。在编辑过程中,雨林略作加框装帧。

1、白描牡丹 封面

2、于非窨白描牡丹

3-6、王少卿白描牡丹

7-8、王永刚白描牡丹

9-10、王智勇白描牡丹

11、刘德功白描牡丹

12、李锐钧白描牡丹

13-17、沈克明白描牡丹

18-19、邹东升白描牡丹

20、郑瑞章白描牡丹

21-22、郝良彬白描牡丹

23-48、陈再乾白描牡丹

49-50、牡丹素描

51-60、白描牡丹反相

【雨林留言】

《牡丹图集》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牡丹的有关知识,所有附图都是“牡丹摄影照片”;第二部分是展示牡丹的文化内容,附图绝大多数都是文化艺术作品。

第一部分已经出了六集,共计上传了573 张“牡丹摄影照片”;按照计划,接下来的四集分别为:“中原牡丹”、兰州“紫班牡丹”、“彭州牡丹”和铜陵凤丹等,附图也都是“牡丹摄影照片”,约有500多张。雨林考虑到,如此数量众多、大同小异的“牡丹摄影照片”,集中在一起浏览,可能会造成视觉审美的疲劳,产生负面的效果。经过再三斟酌,现在决定采取断然措施:第一部分就到《6-牡丹五大名品》截止。

今天上传的7-白描牡丹》,已是《牡丹图集》的第二部分了,它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大家面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