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蠕虫药

 寂静的感觉 2012-04-13
 
 

抗蠕虫药
抗寄生虫药是指能杀灭或驱除动物体内外寄生虫的药物。根据药物作用的特点,又可
分为抗蠕虫药、抗原虫药和杀虫药三大类。
畜禽寄生虫病的危害性极大,给国民经济造成无法估量的巨大经济损失。寄生虫病不
仅引起大批畜禽死亡,而且严重影响动物生长率,使乳、肉、蛋、毛、革等畜产品质量下降,数
量减少。某些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还能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古老的抗寄生虫药,多来源于天然植物和矿物,其抗寄生虫的作用有限,且对宿主的毒
性反应很大,已被逐渐淘汰。近年来随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抗寄生虫新药不断涌现,为控制
消灭寄生虫病提供有力武器。在选用抗寄生虫药时,不仅要了解药物对虫体的作用,对宿主
的毒性以及在宿主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而且还要掌握寄生虫的流行病学资料,以便选用最
佳的药物,最适合的剂型和剂量,以期达到发挥药物最佳的抗寄生虫效果和避免或减轻不良
反应的发生。
应用抗寄生虫药时,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因地制宜,合理选用抗寄生虫药
理想的抗寄生虫药,通常应具备:①安全 即治疗指数要宽,至少要>3,最好要>5,或
者安全范围要广。因而对动物很少产生不良反应。目前上市的多数新型抗寄生虫药,通常
均符合上述最低要求,②高效 即对虫体的杀虫率或驱净率高,通常其有效率应超过95%
才能达到高效驱虫药的要求,最理想的高效驱虫药应对成虫、幼虫甚至虫卵都有抑杀作用。
但迄今为止还无完全符合上述要求的药物上市。但已有如三氯苯达唑对片形吸虫成虫及幼
虫均有高效的药物供用。③广谱由于禽畜的寄生虫病多数属混合感染有些甚至是不同种
属的寄生虫(如吸虫、绦虫、线虫、节肢动物外寄生虫等)混合感染,因而对单一虫种具有高效
的抗寄生虫药已不能满足生产实践需要,当然目前虽无对所有寄生虫均有杀灭作用的广谱
抗寄生虫药。但已有一大批对数种虫种均有高效的药物。如吡喹酮(吸虫、血吸虫、多种绦
虫)、伊维菌素(线虫、节肢动物)、阿苯达唑(线虫、吸虫、多种绦虫)、左咪唑(几乎对所有线
虫)已有市售品。
当然,理想的抗寄生虫药还应具有价廉,给药方便以及适口性良好等优点。
选用药物仅是综合防治寄生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选择药物时不仅要了解寄生虫种
类,寄生部位,严重程度,流行病学资料,更应了解畜种、性别、年龄、体质、病理过程、饲养管
理条件对药物作用反应的差异,从而才有可能结合本地区、本牧场的具体情况,选用最理想
的抗寄生虫药,以期获得最佳防治效果。
2.结合实际,选择遁用剂型和投药途径
为提高抗虫效果,减轻毒性和投药方便,使用抗寄生虫药时应根据不同动物和寄生虫种
类选择适合的剂型和投药途径。
兽医抗寄生虫药通常有内服、注射及外用各种剂型可供选用。通常驱除消化道寄生虫
宜选用内服剂型,消化道以外的寄生虫可选择注射剂,而体外寄生虫以外用剂型为妥。为投
药方便,大群畜群可选择预混剂混饲或饮水投药法,杀灭体外寄生虫目前多选药浴、浇泼
( Pour - on)和喷雾给药法。
我国兽药在制剂方面的水平较低,目前国外商品制剂,即使是同一种制剂,亦都根据不
同畜种的生理特性分别制成马、牛、羊、猪、犬、猫等不同的专用剂型,以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
有效的抗虫作用和降低毒性反应。兹以敌敌畏为例,由于敌敌畏毒性极大,不宜内服驱虫,
而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即按不同释放速率分别将敌敌畏制成马、猪、犬专用的树脂丸制
剂,既发挥有效的驱虫作用,又降低了药物的毒性反应,至今仍广泛用于兽医临床。
牛、羊等反刍动物,由于庞大的瘤胃内容物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因此能使多数药物(特别
是一次投药)减效或失效。若必须灌服药液,用前应先灌服10%重碳酸钠溶液60mL(牛)或
10%硫酸铜溶液lOmL(羊)以刺激关闭食道沟,使药物直接进入皱胃而发挥药效。
还需强调的是,同一药物,相同的给药途径,甚至还因溶剂的差异,而发生意外,如硫双
二氯酚,灌服水性混愚液,对羊安全有效,改用酒精溶解后灌服,则使25%左右羊死亡。
3.防忠于未然,避免药物中毒事故
一般说来,目前除聚醚类抗生素驱虫药对动物安全范围较窄外,大多数抗寄生虫药,在
规定剂量范围内,对动物都较安全,即使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亦都能耐过,但用药不当,如剂
量过大,疗程太长,用法不妥时亦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中毒死亡。
由于多种因素,如动物年龄、性别、体质、病理过程、饲养管理条件等均影响抗寄生虫药
的感受性。有时,在其他现场使用安全的药物,用于另一场地,则引起动物严重反应,甚至大
批死亡。因此,对本地区(本牧场)还未使用过较新型的抗寄生虫药时尤为重要。为防意外,
在大规模防治前,应先把畜群中少数具有代表性动物(即不同年龄、性别、体况)进行预试,取
得经验后,才能进行全群驱虫,以防不测。
4.密切注意,防止产生耐药虫株
随着抗寄生虫药的广泛应用,世界各地均已发现耐药虫株,这是使用抗寄生虫药值得注
意的重大战略问题。耐药虫株一旦出现,不仅对某种药物具耐受性,使驱虫效果降低或丧
失,甚至还出现交叉耐药现象(通常发生在化学结构类似或作用机理相同的药物间),给寄生
虫防治带来极大困难。现已证实,产生耐药虫株多与小剂量<低浓度)长期和反复使用有关。
如20世纪80年代初期广泛使用的氯苯胍和氢溴酸常山酮,当时,抗球虫效果极佳,但由于
不间断地在养禽场连续应用,2-3年后,已使这类药物基本丧失抗球虫效应。目前广泛应
用的聚醚类抗生素和地克珠利等高效抗球虫药,已有耐药虫株出现的迹象,因此,在制定驱
虫计划时,应定期更换或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抗寄生虫药,以减少耐药虫株的出现。
5.注重环境保护,保证人体健康
通常抗寄生虫药对人体都存在一定的危害性,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应尽力避免药物与
人体直接接触,采取必要防护措施,避免因使用药物而引起人体的刺激、过敏,甚至中毒死亡
等事故发生。
某些药物还会污染环境,因此,接触这些药物的容器、用具、必须妥善处理,以免造成环
境污染,后患无穷。
为保证人体健康,世界各国均对抗寄生虫药在畜产品(如乳、肉、蛋等)中的残留量进行
大量研究,并制定了最高残留限量和休药期规定。我国对此亦有若干具体规定,应按章执
行。
防治畜禽寄生虫病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使用抗寄生虫药仅是综合防
治措施中一个重要环节而已。因此,对寄生虫病应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如加强饲养管理,
消除各种致病因素,搞好畜舍卫生和环境卫生,加强厩粪管理,消灭寄生虫的传染媒介和中
间宿主,在有条件的牧区,还应实行合理轮牧制度,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和免疫预防工作等。
综合措施的执行,除依靠科普宣传工作,提高群众自觉性外,还应争取各级行政部门大
力支持,在处理危害性严重的寄生虫病时,应遵依法令,强制执行。
抗蠕药虫,亦称驱虫药。根据临床应用可分为驱线虫药、驱绦虫药、抗吸虫药及抗血吸
虫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