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奔跑的城市

 正月初二 2012-04-14

 

好前一阵子了,听指导员老师说起这样一个小小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开始是说,一个在外地读书的大学生,苦苦地等着寒假回家过春节。他的家坐落在农村,一个异常偏僻的小村庄。可是,当他踏进村子的领地的那一刹那,他才蓦然发现,村子里的青瓦屋面一座一座孤零零地耸立着。村子里的年轻一代和中年一代也都已经外出工作,不再守着发黄的泥土哀怨。几缕炊烟在这个静谧村庄的灰白色上空寥寥升起,荒凉得犹如金色荒漠上的股股清泉……这样一个凄淡落寞的村子,难道只是一个偶然?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城市和农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也将相应地反应出两种不完全相同的生活状态。城市纷繁复杂、灯红酒绿、霓虹铺天;农村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生态宜人……

现在的小村子里,留下来的,恐怕就只有老人和孩子了。这使我想起了去年回老家的类似状况。那段时间,我看得最多的人不是小孩儿,就是老人了。那些比较小的孩子还依依呀呀不会说话,一蹦儿一蹦儿地跳着在门前的小院打着转儿追赶着成群结队的鸡鸭;大一点儿的孩子大多一回家就搬一张高凳子一张矮凳子架在堂屋或者门前还算宽敞的小院儿里,高凳子上书、本子、笔样样齐全。纤柔稚嫩的双手紧攥着和手指相当粗细的铅笔,清澈的明眸里挤出来的全是苦楚。耐心的又识字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边看边教;耐心又不识字的边看边试着找与书上的不同之处;不耐心的又识字的吼吼,叫你看着书上写你不听……不耐心不识字的会冲他们使劲“叫叫”“嚷嚷”……还能干些粗活的老年人扛着锄头挑着水桶一出去就是几个小时。在他们的知识观念里,只有越劳作才会越健康。他们宁愿劳作一天,也不愿闲着,他们宁愿自食其食,也不远靠着子女的那一点点奉养过活。所以我们看到的勤劳的庄稼人大部分都是老人。已经丧失了劳动力的老年人,有的坐在门口旁的小凳儿上,有小孩儿的就帮着叫喊着小孩儿要注意安全、要注意卫生、要安安分分不闯祸;有家禽就随手一根一头完好另一头成条的竹竿,俗称“响竿儿”;没有小孩也家禽的自然就更清闲,夏天则可以晒晒太阳,冬天更可以提着竹编的取暖物烤烤火。小村子里的小日子不算富裕,但大部分人都有事可做,过得还算惬意……这些曾经伴随着孩童时代增厚的记忆,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感情。

可当土地荒芜杂草丛生,田野里的庄稼自然也已经不再蓊蓊郁郁。然而,当你看见那些在村子里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不是青壮年,而是岁数较大的老年人的时候,不知道你会做何感想。也许是现在生活节奏变换得太快了,快得我们来不及反应,快得我们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壮年选择背井离乡、游走异地,也就是所谓的“去城市里扎根、寻求机会”。诚然,有很大一部分人是通过自己的拼搏在快节奏的城市中有车有房。然而他们一味的追求换来的,或许有时是他人或者我们不能够理解的理由或者借口。就像很多孩子都不能理解自己的父母亲一样。也许是年纪尚小,容易瞎想。可是,那些成熟的大人们,是不可能知道孩子想要什么生活的。为什么别人的爸爸妈妈能够陪自己的子女上学放学,嬉戏打闹,而自己的父母不能?有些时候甚至忙到不可能有机会陪自己吃吃饭,说说话,聊聊天儿,说说故事……那么多那么多的故事情节、那么多那么多的余暇时间都需要家人的一起努力才能完成,可多少时候,他们愿意陪着?而那些很多事情都靠自己的孩子,那些很小的时候就得自己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起床上学的孩子,心中装了多少的委屈和无奈。甚至有些怀疑那空荡荡的石头砌成的房子究竟还装不装得下爱……也许只有等一个人做完了家里所有人应该做的事情,他才会领会其他家里人所有的心情。

我曾一度安分地认为,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哪怕平平淡淡地在一起,哪怕有再多的困难,只要相互支撑着,有些东西就可永远不被摧毁。可是,家长的观念似乎和我们的价值观不同。或许我们现在还以单纯的眼光看待这生活,以为它会很简单。可他们呢?他们总是期望着我们可以过得比他们好,学的知识会比他们多,知道的道理会比他们深刻。虽然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够理解他们的一番苦心。但我们多少还是能够明白:总有一些人,他们愿意倾身付出,从此便无怨无悔;总有一些人,愿意默默奉献终生,只为他爱的人,却从不考虑自己……

从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到农村,总有一些想法依旧。也许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对待生活的心情还有态度。那些变化得现在的我们还难以接受的地方,终究有一天会变得更理想,也更完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