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评论新闻

 邹超亚 2012-04-14



在粮食问题上,中国基本能够自给自足。
  中评社香港7月8日电/美国《中外对话》杂志最新一期载文《粮食问题中国有责任吗》,摘要如下:

  在张修文位于北京的家里,餐桌上摆着简单的饭菜:蒜泥白肉、凉拌西红柿、馒头、土豆、花菜和黄瓜炒鶏蛋。不过,对张修文夫妇这样的中国新移民而言,在贫困的乡下长大的他们,这曾是梦里才会有的盛宴。

  10年前,张修文从云南省香格里拉附近山区的农村老家,搬到北京西郊。对他而言,虽然牺牲了家乡的美景,但生活方式和饮食获得了更多补偿。他曾是农民,现在却在城里当网球教练;他不再种粮,而是买粮吃;在贫穷的童年,他常常饥肠辘辘,现在则可以天天吃肉。

  在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这已成为全国性的发展趋势,幷影响了全球粮食和奶制品的价格。西方供应商宣称,这一转变将波及全球市场很多年。全球最大的肉类生产商泰森食品公司的中国业务主管詹姆斯?赖斯认为,“今年将是中国玉米能满足自身需要的最后一年,也是蛋白质自给自足的最后一年。”他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进口价值45亿美元的蛋白质。“无论什么东西,每当中国从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时,就会对全球价格产生巨大影响。”

  按照西方的标准,张修文是一个适度的消费者。他在北京的公寓很小,夫妇俩只有一个孩子,仅有的家电是一台电冰箱、一台电视机、一台电脑和一台洗衣机。但是,和他的童年相比,能清楚地看到他朝城市中产阶级的方向走了多远。50年前,张修文的祖辈死于饥荒;30年前,他在云南的父母依然艰难糊口。

  如今,家里再也不会有食品短缺问题了。张修文月收入5000元人民币,在食物上仅花费1/5,但足以确保他自己、妻子、孩子和至少一个礼拜过来吃一次饭的亲戚,有可口、均衡的饮食。

  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吃肉越来越多。1980年,中国人口不到10亿,年人均肉食消费20公斤;去年,在人口增加了3亿的基础上,人均消费是54公斤。张修文估算,他家每周在食物上的开销约为250元人民币,一半用来买肉。“我爱吃牛肉。有人告诉我,牛肉是运动员很好的蛋白质来源,可以长力气。但我买的鶏肉、猪肉和鱼也比以前多,以获得均衡的饮食。”

  在过去30年里,中国有3亿人脱贫,饮食的改善使这个国家变得更健康。根据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报告,当今中国一个6岁男孩,比1978年经济改革之初时的男孩重6公斤,高6厘米。不过,有迹象显示,越来越多儿童和成年人成了胖子。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提供的资料,在改革后的前15年,中国超重人数翻了一倍多,达2亿人。

  张家的午餐远不如很多西方人餐桌上的奢侈盛宴。美国人平均比中国人多吃129%的肉,欧洲人多吃83%。粮食问题中国有责任吗?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政府和多数专家称“没有”。因为中国很大程度上自给自足,其他因素更重要:油价上涨、生物燃料使用增加、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但是,中国的进口推高了全球产品价格,例如大豆和牛奶。长期来看,随着进口增加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需求,中国看来注定要在全球粮食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