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戒烟为什么这么难

 格瓦兹 2012-04-14
谁是罪魁祸首

  尼古丁的作用其实很值得研究。尼古丁能够帮助人们暂时性地集中精力,改善运动神经,带来提神醒脑的功效,同时,还能促进心情的放松。也就是说,尼古丁同时具备着兴奋作用和镇静作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吸烟者可以根据情况调整吸烟方式,从而达到安定心神或提神的目的。

  脑神经细胞与直接相互连接的身体细胞不同,是由独特的联络网连接而成的。神经细胞是由一支叫做“轴突”的长突起和多支短突起(树状突起)相互连接而成。这种由树状突起构成的联络网随着人们逐渐长大会变得愈加复杂。正是由于大量精密设置的联络网的存在,才确保了头脑的快速运转。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神经递质在叫做“突触”的间隙之间传达刺激而实现的。目前人们认识的神经递质有几种,这些物质与兴奋及镇静、调整食欲、记忆等功能都具有密切的联系。而尼古丁就是以这些神经递质为媒介发挥着各种不同的作用的。


  研究发现,尼古丁能够有效地刺激大脑的“奖励区域”。大脑“奖励区域”位于大脑的边缘部位,人们要想生存下去,首先要有“坚强”生存的本能和情绪,在此基础上,还要有“顺利”存活的适应力以及“好好”活着的创造力。其中,支持着人们“坚强”生存的中枢就是大脑边缘系统,这一部位与人的食欲和性欲、集体意识、动机等要素相关。如果给动物的大脑中加入电极,刺激大脑边缘系统的特定部位,动物就会多次寻求这种刺激。假设在地板上放置一个笼子,将按一下就会刺激大脑的杠杆放在笼子里,再在笼子里放入动物,让动物以某种频率按动杠杆。结果发现,当动物一旦觉察到按动杠杆传导刺激很舒服时,这个动物就会不断地按动杠杆,甚至还会出现不吃不喝一直按到累倒为止的情况。例如,小白鼠每小时按5000~10200次,猴子每小时按17000次,从以上数字可知,这种刺激其实非常强烈。至于能否将这种刺激的感受称为快感,答案只有动物自己清楚;而当人类接受同样的刺激时,感受到的并非是愉悦或者陶醉,而是一种类似于“紧张感得以释放”或“平静、放松”的心情。尽管人们难以用语言解释自己为什么会不断地按动杠杆,但可以肯定的是,按动杠杆并不会带来不快,因此,促使人们多次按动杠杆的大脑部位被称为大脑的“奖励区域”。而研究发现,尼古丁能够刺激分散在大脑边缘系统多处部位的奖励区域。

  尼古丁一旦到达大脑,就会与尼古丁受体结合起来发挥作用。人们对尼古丁受体的研究目前还在进行当中,这些受体位于身体的多个部位,尤其多存在于大脑之中,其数量也根据存在部位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大脑边缘系统是尼古丁受体存在最多的部位。研究发现,尼古丁可以通过与受体的结合,使局部的糖代谢发生变化,还能够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儿茶酚胺的释放情况,引起脑波波形的变化。

  在神经递质之中,多巴胺是一种能够带来快感的物质。研究发现,大脑边缘系统中有不少处于多巴胺游离状态的神经细胞;吸烟会导致多巴胺分解酶的减少,使得多巴胺数量增加,从而给人们带来更加强烈的快感。尼古丁受体也分为几种,根据种类的不同,每种受体的作用也互有差别。随着尼古丁的供给,受体的数量不断增加,吸烟的支数也会越来越多。一旦停止吸烟,大脑中尼古丁受体的数量就会逐渐减少,对于吸烟的强烈渴望也会渐渐地缓和下来,久而久之,就会脱离“没有烟就活不下去”的感觉。

  烟草正是通过引起大脑的这种变化,制造出强烈的依赖状态的。不抽烟就感到不安,没有香烟就活不下去,离开香烟精神就得不到安宁……在人们对吸烟产生精神依赖的背后,似乎都是大脑产生变化的结果。而烟民们否认吸烟的危害、以各种借口将吸烟正当化,以及认为 “自己并不依赖吸烟,烟随时随地都能戒,只是现在不想戒而已”的想法,其实正是陷入精神性依赖状态的最好佐证。


  吸烟类型的判定与解说

  刺激型

  这是一个开始某项行为的第一步就要先吸烟的类型。“要想提神,首先就得来一支”,这一类型的吸烟者是为了提高精神的集中力、消除疲劳感而借助尼古丁的刺激作用的。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人都深信“不吸烟就浑身乏力”,因此,该类型一般具有吸烟量大、烟气吸入程度深的特点。

  感觉型

  从感觉上享受吸烟乐趣的类型。与其说他们在寻求尼古丁的刺激,不如说他们像小孩子玩火一样,更享受吸烟的过程。一旦没了香烟,就会被剥夺掉点火的动作以及看着烟气袅袅升起的乐趣,因此,如果不吸烟,他们往往会表现得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心情也会变得孤独。这一类型的吸烟者由于动员了视觉、嗅觉、触觉等五大感官的力量与吸烟结合,故而心理上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只靠药物治疗,很难成功戒烟。戒烟时,需要将这些感觉转移到香烟以外的其他事情上去。

  洗脑型

  受到烟草公司宣传引导的类型,他们对烟草公司制造出的吸烟形象缺乏理性的分析,容易偏听偏信,凭着主观印象走上吸烟的道路。然而,吸烟给人留下的那些“很酷”、“很男人”、“有独立意志”、“成功人士”、“时尚感”的印象,不过是卷烟广告植入人脑而制造的假象和噱头而已。该类型吸烟者在戒烟时,必须了解自己被广告洗脑的真相,改变以前的思维定式,抛弃一直以来对于吸烟的固有印象,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有关吸烟的科学知识。

  放松型

  一吸烟就会条件反射地感到放松的类型。这种类型的吸烟者往往将吸烟当成完成某项任务时的一种奖励,因此,在繁忙的时候,或者专注于某项工作的时候,可以做到不吸烟。但是,如果该吸烟者的“逃避型”得分也很高,那么,吸烟的目的也有可能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逃避烦恼。倘若将吸烟视为痛苦时的某种寄托,这种人在戒烟时关键的一点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习惯型

  基于多年形成的习惯而在不知不觉间条件反射性地吸烟的类型。在这一类型的吸烟者中,有些人对吸烟的依赖性并不高,也没打算通过吸烟获得某种满足,只是出于惰性,懒得戒烟罢了。但是,如果其他类型的得分也很高,则在单纯的习惯背后,还可能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吸烟理由。在条件反射性吸烟的情况下,由于吸烟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一旦戒烟,生活节奏就会发生混乱,容易导致无所事事或心情低落。
  逃避型

  试图借助吸烟控制情绪的类型。在心慌意乱、心情紧张或者惴惴不安时,该类型的吸烟者总是通过吸烟来使心情保持镇定。

  依赖型

  每隔30~40分钟就会身不由己地开始吸烟、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尼古丁有着强烈依赖性的类型。这一类型的吸烟者戒烟之后,经常会出现戒断症状,使用辅助药物将有助于戒烟的顺利进行。

 吸烟不会长胖

  有人认为,“不易长胖”是吸烟的好处之一。

  不可否认,尼古丁的确可以抑制食欲、加快代谢,还能通过交感神经末梢的神经递质——儿茶酚胺提升人体的血糖值,起到减少饥饿感、降低脂肪组织的脂肪存储能力等作用。但是,吸烟过程中人体所吸收的并不只是尼古丁,将近200种有害物质也会同时进入体内,因此,为了不长胖而吸烟是非常愚蠢而短视的行为。

  在吸烟者当中,有些人对吃饭兴趣不大,还有些人认为体重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由于吸烟会导致胃功能紊乱以及味觉和嗅觉的迟钝,因此,对吃饭提不起兴趣也并不奇怪。只要有烟抽,就可以不吃早饭,甚至午饭不吃也行;更有甚者,认为吃饭的最大乐趣就是饭后一支烟,为了尽早吸上这支烟,不惜匆忙地结束就餐——这些都是吸烟者不易发胖的重要原因。
  非常有意思的是,芬兰的某项研究显示,即便吸烟者的体重低于不吸烟者,其腰部和臀部的比例却比不吸烟者更大。吸烟会引起胰岛素抗性,所谓“胰岛素抗性”是指,在骨骼肌肉和肝脏的胰岛素作用减弱的情况下大量需要胰岛素的状态,胰岛素抗性会导致糖尿病、高血脂症、高血压病等的发生。胰岛素抗性与腹部脂肪,尤其是内脏周围的脂肪(内脏脂肪)量有关。内脏脂肪一旦增多,腰部就会变粗,腰部和臀部的比例就会变大。也就是说,与同样体重的不吸烟者相比,吸烟的人群更易患上与肥胖有关的生活习惯病。

  戒烟之后,胰岛素抗性会自动消失,血液中的脂肪值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就算戒烟之后体重增加,腰部与臀部的比例也会减小。而一旦开始复吸,该比例就会再次增加,患糖尿病、心脏病、脑中风的危险系数也会再次升高。

  过去,吸烟者的体重往往比不吸烟者要轻几千克,但最近越来越多的报告显示,在年轻人之中,吸烟者的体重反而更重。该结果已经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公认,究其原因,似乎与刚才提到的吸烟以外的生活习惯有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