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廖shengquan 2012-04-14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选自网络

【教材分析】

《范进中举》选自我国清代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课文节选部分主要通过对比手法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运用了夸张讽刺等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的丑态与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同时对于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的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都有很大帮助。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背景资料自学课文内容,而且之前学过《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小说,学生已能对小说文体特点有所理解,因而能知识迁移比较独立地阅读文本。此外,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忽略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
教学目

1把握小说情节,认识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夸张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感知艺术形象,学习小说描写人物的手法;

2、品味语言,领略小说夸张讽刺艺术的魅力。

学方法

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提倡师生和文本的真诚对话,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教学流程】

    一、赏对联,让思维定格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这幅对联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可以让人一步登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小说《范进中举》。

二、谈故事,让思绪飞舞

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要情节,先组内复述,再班上讲述,师生共评,补充遗漏的重要情节。由此通过读故事、听故事、讲故事,让学生畅谈对文本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开始解读文本。

三、悟故事,让思想深刻

教师针对学生所谈感受中的词眼,与学生一起深入研读文本。学生跳读课文,在文中批注阅读感受:哪些地方让你觉得荒唐可笑呢?圈点勾画后,全班交流,交流一定要充分,深化学生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认识。

1、说对比

围绕着“中举”,小说中人物的表演穷形尽相。让学生参照下面句式、自选人物、引用原文、赏析形象表达出这种变化,领会小说夸张讽刺艺术的魅力。

中举前____________________中举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细节

学生自读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细节,标出精彩的词句。组内交流:哪些句子或词语写得好,并说出你的理由。再通过分别观看相关视频全班交流赏析哪个细节表演得最到位,感受小说细节的力量。

3、探主旨

学生自选一个话题:范进,是可怜、可悲、还是可笑?范进中举,是喜剧,还是悲剧?先组内交流,再全班畅谈,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小说主旨。

四、写故事,让文采飞扬

学生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夸张讽刺手法续写故事:范进上任之后。最后全班展读,交流欣赏,互相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