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鸣远
陈鸣远(约1651—1722),字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雍年间宜兴上岸人,是几百年来壶艺和精品成就很高的名手,他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绝伦,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风格,作品名孚中外,当时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对紫砂陶艺发展史建立了卓越功勋。是时大彬之后最有影响的壶艺家。

南瓜壶

梅干壶

四足方盉形壶

方壶
委足方胜壶
天鸡壶

漩渦紋瓜形壺

束腰方壶

包袱壶
蟾蜍莲蓬壶
、
杨彭年
杨彭年(约1772—1854),字二泉,清嘉庆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他善制茗壶,浑朴雅致,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他还与当时名人雅士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坚(石梅)、邓奎(符生)、郭麟(祥伯、频伽)等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声名极盛,对后世影响颇大。
陈鸿寿
陈鸿寿(1768~1822)中国清代篆刻家。字子恭,号曼生、曼龚、曼公、恭寿、翼盦、胥溪渔隐、种榆仙吏、种榆仙客、夹谷亭长、老曼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任溧阳知县、江南海防同知。工诗文、书画,陈鸿寿于金石书画以外,以设计紫砂壶最为人称道。他与当时的制壶名家杨彭年合作,由他或是他的朋友题铭,这种富于文人艺术的紫砂壶,以“曼生壶”知名于时,尤为后世宝爱。

合欢壶

仿古井栏壶

井栏壶

小周盘

笠荫壶

匏瓜壶

半瓦壶
提梁壶

提梁壶

扁 壶

葫芦壶
扁 壶

柿形壶-杨彭年·朱石梅制
邵大亨
邵大亨(约1831—1874),宜兴川埠乡上袁村人。清道光、咸丰年间的制壶大家。他在少年时就享有盛名,是继陈鸣远以后的一代宗匠。他的制壶以浑朴见长,尤其在制简练形体,如掇球、仿古等壶,朴实庄重,气势不凡,更突出紫砂艺术质朴典雅的大度气息,他的壶“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其鱼化龙壶,伸缩吐注,灵妙天然。他的作品在清代时已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视为珍宝,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说。可见当时他的壶艺声誉之高。现有《鱼化龙壶》、《掇球壶》、《风卷葵壶》、《一捆竹壶》藏于南京博物馆。

鱼化龙壶

掇球壶
风卷葵壶
钟德壶
八卦纹束竹段壶(俗称—龙头一捆竹)

六方壶

铜提梁圆胆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