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需要恐吓

 昵称535749 2012-04-15

总是将孩子们置于顺境之中,他们长大了会变成什么样呢?有的时候,孩子们需要一点“恐吓”。

 Rick Newman里克·纽曼
 

美国新闻首席商业记者

应该将孩子们置于顺境之中么?

  对于很多家长而言,答案很显然是“YES”。保护孩子是父母的天性,过去的50年,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唤醒人们保护孩子的意识、处理青少年吸毒、精神健康问题,让孩子们远离汽车或者是其他容易受伤的场所。然而,现在的重点转移到了“恐吓”这个问题上。奥巴马总统在去年白宫主持的一场会议提到了这个问题,他在最近的卡通电视网专访中说道:“恐吓不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仪式、无害的部分。那种认为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恐吓的看法是错误的。”最新纪录片《恐吓》让人们大加赞赏,它把“恐吓”理解为病态地伤害弱小的行为。如今许多孩子比起他们的父母更精通“恐吓”之道,这就要多亏许多学校的教育让孩子们的欺凌意识觉醒了。

  如果这意味着少数可被信任的孩子将会遭受来自野蛮青少年的残酷欺压,那么还真是骇人听闻的消息。但是如果我们想要保护孩子的话,必须为他们的成长留下必不可少的空间:孩子需要经历一些事情。至少他们也要稍微经历一点。这样单纯敏感的孩子才能够变成适应性强的、乐观的成人。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孩子在成长期间会变得更加脆弱,当他们误入歧途时就很难适应过来。我的孩子,一个13岁,一个15岁,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保护,事实上我已经开始停止担心那些会伤害到他们的各种条例和社会上的艰辛了。我不再这样了。但是我还是会担心他们止步不前,无法形成勇气去像成人一样应对挑战,这和不接触细菌的孩子无法形成抗体是一个道理。

  诚然,我的孩子们是幸运的。他们去的名牌学校管理阶层结构合理、安全措施到位,所以学生们可以集中精力在学习上面,而不用担心怎么生存。《恐吓》这部电影证明了并不是全体教育者都会优先考虑这些问题的。虽然如此,保护孩子让他们脱离每一个困境其效果和放任他们遭受恐吓是一样的。大量研究显示,成长到一定年龄后经受适当的挫折能帮助孩子们了解怎样面对挑战,并且帮助他们形成像成人一样解决问题的思维。

  可以简单地从分开睡觉开始,孩子们害怕离开通常给他们提供稳定安全感的地方,因而产生分离的焦虑感。但是当清晨来临,事情过度地很自然,孩子们了解到恐惧是可以克服的。随着孩子们长大,他们敢于远离家门去冒险,有时候会在外面受伤,会被踢出队伍,在朋友们面前出丑,有时候会遭遇恐吓。这些挫折会暂时击败他们,但是每一次经历挑战都会让他们的心智变得更坚定。“当孩子们处理了一些他们可以解决的困难的时候,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更有能力了,变得更坚定了,他(或她)就能弹性应对问题。”调查者Rhoda BaruhSuzanne Stutman在《现代社会的弹性体制》(Resilience for Today)纲要中写道。“孩子们开始把自己视为能够应对挑战的人。”

  经济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要面对挑战,哪怕是对适应性很强的人而言,成功也是很难达到的。当探讨我的新书《篮板球员:成功者是怎么从逆境走向成功的》(Rebounders: How Winners Pivot From Setback To Success)一书时,我意识到大多数成功人士,他们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克服困难,几乎可以说是这些困难造就了他们的品质。Steve Jobs. J.K. Rowling,星巴克的Howard SchultzBarack ObamaFred Smith of FedEx。在他们成为我们眼中的成功人士之前,面对过各种各样巨大的挑战。他们在挫折中学会了适应,和其他道理一样,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从小学起。

  但是很多家长都试图通过帮孩子扫除不快或者简单地表扬他们的方法来建立起他们的耐力和自尊,而非让孩子们在和同龄人的交流中建立起或者说意识到自己的才能。多亏了过度保护孩子的家长们(还有信奉机会主义的律师),我们建立起了防护性的游乐场,立体方格铁架的规模被缩小到没有人会在上面受伤的程度,或者说在原来的规模下,现在的人不敢爬到最高点。孩子们随身携带着GPS设备,这样一来,无论他们去了哪儿,家长都可以随时追寻他们的足迹。现在的体育赛事都提倡友谊第一,因此也就没有了失败者和成功者。孩子们因为参与了运动联盟或者是学校运动会而被授予奖杯,就好像参与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一样。

  鼓励固然重要,但是过度保护孩子只会导致他们在成人期不具备应对挑战的能力,到那时可就没有人能帮助他们了:一个脾气暴躁的老板,一段不易相处的关系,遭遇事故或者是重病。“我们的所有员工都需要恢复信心,他们无法接受指责。”Mindset的著名心理学家Carol Dweck写道。“我们的社会有一种提高孩子自尊的心理倾向,它的要义在于:防止孩子们失败!尽管这一观点下孩子们暂时不用面对失望,长期看来于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

  恐吓是一种折磨弱者,毁掉他们的安全感的手法,不能作为增强孩子适应力的自然方式。阻止恐吓事件的发生是明智的做法。但是应对恐吓,有效的改革方案应当给孩子们留下空间,让他们体验缓慢而有节奏的冲突,寻找出他们自己的解决途径,当他们无法自己解决问题时再向长者寻求帮助。这是他们长大成人后必须做的事情。毕竟那个时候父母已经无法再帮助他们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