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2年清华北大保送生面试题特点及解析

 MouseHappy 2012-04-15

2012年清华北大保送生面试题特点及解析

北大题目分两大类,第一类是有关社会热点类的题,这类题主要从民生、国家政策和国家重大事件等角度入手进行考查。民生类题如: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物价也在上涨,你怎么理解?怎么看待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指数的关系?国家政策类题如:谈谈你对中国土地政策、土地资源配置的认识。国家重大事件类题如:对天宫一号的发射与对接有什么看法?

总体看这类题,选题比较宏观,都是大家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考生并不陌生,所以考生看到题后多少都会有话说;同时,题目选题的宏观,给了考生答题角度多样的便利,但不管从哪个角度去回答,只要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观点即可,不必追求答题时面面俱到。这些题也提醒广大考生在平时一定要多关注社会上发生的有关国计民生的热点事件,利用空余时间了解一下媒体和社会各界对这些事件的评价,这对于自己如何看待这些事件有相当大的帮助。此外今年的考题中有一道考生普遍感到较难的题,即怎么看待梵蒂冈教皇在建设天文台时请科学家来进行研究。据了解这道题考生普遍答的不好,但考官看重的不是答案,而是考生的表达和逻辑,能否自圆其说,由此可以看出学校考查的重点所在。

第二类题是有关人文素养的,这类题需要考生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底蕴,尤其是文学和历史、政治方面的知识。若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考生很难答出这些问题。同时还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例如:对比分析一下中国的"诚信为本"与西方的"契约精神"。这道题可以从政治的角度谈,也可以从历史文学的角度来谈。考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选取一个自己擅长的角度来进行阐述。又如:"科学的怀疑精神"与"做人的猜疑性格"有什么区别?结合亲身经历,谈谈对"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看法。都是有关人文类的典型题。考生是举例论证还是说理分析,只要能有理有据,表达流畅即可。

清华的考题,和北大相比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即重在考自身问题,同时兼有社会热点和学科专业方面的问题,但所占比重不大。有关自身问题的考题,如:"你的缺点、爱好是什么?"如果能穿越到20年后,希望那时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等。这类题看似简单,实则答起来并不容易,何况考官还有追问的问题。更有难度的题比如,如果昨天你的笔试成绩距我们学校的标准有差距,给你最后一分钟,你想如何补救?这道题,很显然是考官想考查考生的抗压能力。很多考生被问到这道题时,一下子就蒙了,根本不知道说什么了。通过这类题,可以看出,学校主要通过有关考生自身的一些问题,考查考生的自我观念和抗压能力等综合素质。社会热点类的题,如国家号召有志青年去西部,但也有高中生、大学生毕业出国,这二者你怎么看?国家需要什么人才?这类问题一看就是考查考生的价值选择和社会责任感。考生在答时,除了要注意以上的考查点外,语言表达的流畅、逻辑的清晰、思辨、分析能力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通过两校考题的特点分析不难看出,清华更在意学生的观念养成,北大则偏重学生的语言表达、综合分析等素质的培养。

(一) 真题解析(最新出炉真题)

1.怎么看梵蒂冈教皇建设天文台时请科学家来进行研究。(北京大学,2012年)

【考点提示】本题考查考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解,以及对科学和宗教之间相互融合关系的理解。

【思路点拨】答题思路考虑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其次,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何;最后,对于这个趋势,如果是积极的,应该如何发扬,如果是消极的应该如何防止。

【答题要点】

(1)梵蒂冈是传统的宗教圣地,梵蒂冈的教皇是全世界教权的集中代表。而宗教和科学历来是势均力敌,不能两立的。但是现在梵蒂冈的教皇却用科学家来设计自己的天文台,这传递出了许多非常重要的信息。

(2)这个问题,我认为透露出来的最重要的信息是宗教和科学的相互融合。宗教和科学曾经是势不两立的,在宗教历史上,科学曾经充当过好几次宗教的批判人。并且对于宗教统治的一统天下给予过致命的打击。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和宗教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了同样重要的地位,并且宗教和科学逐渐出现了日益融合的局面。

(3)宗教与科学的相互融合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目前越来越多的宗教机构借助于科学知识来佐证自己的论点。其次,目前越来越多的受过良好科学教育的高等人才逐渐成为宗教界人士,或者成为信徒。再次,越来越少的人考虑宗教本身的科学性,而是用宗教的道德标准来追求人的心灵归属。

(4)宗教世俗化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首先,就宗教本身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不再是一统天下的局面,而是更多地成为了人们的信仰,作为提升道德观的手段。其次,就科学来说,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也不像原来那么对立,很多受过科学教育的人,甚至很多科学家都成为了宗教的爱好者或者信徒。

(5)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应该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使得二者各安其职,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重要的作用。

2.如果能穿越到20年后,你希望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清华大学,2012年)

【考点提示】本题表面上好像考查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其实上是考查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和看法。考查学生的理想观和价值观。

【思路点拨】本题作答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需要描述自己未来的样子,其次,对于未来的描述要尽量积极。再次,对于未来的描述要尽量和考生自己报考的专业和学校有一定的联系。最后,对于未来的描述要尽量体现出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答题要点】

(1)我会是一个家庭和事业都在不断追求之中的人。并且是一个还保持着理想,并且不断在奋斗的人。

(2)首先,从家庭上来说。我会有一个爱我的老公,他不一定多么的优秀,可是,我可以和他一起营造一个美丽温馨的家庭氛围。在这个氛围之中,我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去追求各自的理想。我们还会有一个孩子,二十年后,孩子应该十几岁了吧。对孩子的教育不会让他一味地听话,而是会积极鼓励他有自己的个性和对问题的看法。做一个好人,这是最优先的。

(3)其次,从事业上来说。我会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做心理咨询师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我能够预料到我进入这个行业之后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而且这个行业的生存状态在中国整个也不是非常乐观。但是这些问题都难不倒我。到了二十年后,我会专业精深地掌握一门心理咨询技术,成为青少年教育专家。并且可以广泛运用心理咨询的所有理论。在心智上也更加坚强,积极,乐观地投入自己的工作。

(4)最后,关于自己的心态方面。曾经有一位画家说过。一个优秀的人应该是身体永远是二十岁,知识是二百岁,而心态只有二岁。所以四十岁的我一定是在事业的成长期,对于所有有关于专业的东西都非常有好奇心。思维处于越来越开放的阶段,不断地拔掉自己思维上面的桩,让自己想问题更加深入,细致。

3.很多学"临床医学"的人毕业以后宁可在大城市里卖药,也不愿去乡村行医,对此怎么看待?(北京大学,2012年)

【考点提示】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思路点拨】考生可以分析上述现象的背景或原因,然后回答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论证你的观点,最后给出建议意见。

【答题要点】学"临床医学"的人毕业后之所以不愿意去乡村行医,而宁可在大城市卖药,原因可以从大学生内在动机和外部因素进行分析。首先是学生的个人动机与理想,有的大学生在报考专业的时候可能并不清楚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理想,导致学习的盲目性;有的大学生虽然可以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但是在面临选择时外部因素会对个人选择产生很大影响。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城乡薪酬差距、资源差距等。大学生毕业后一方面看重专业对口和与兴趣相关的职业选择,另一方面也会对地域性的薪酬水平有所要求,而城乡间的经济以及薪酬的差距会让大学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城市;而且在城市可以享受交通、医疗、服务等各方面的便利,对于有"学医"理想的大学毕业生也更多选择在大城市卖药,然后谋求更好的发展,也不愿意回乡村行医,在乡村,不管从医疗水平,还是从医疗条件,和城市相比,都不足以让大学生有动力回到乡村。

这种现象的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是面临的困惑,另一方面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针对第一方面,中小学教育应加强理想教育,使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给予一定空间思考自己的未来,在报考专业时应加强指导,使学生更明确专业内容;针对第二方面,国家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上,更应发展乡村经济,加强乡村医疗体系建设,使学习"临床医学"毕业生在乡村有较好的待遇和发展平台,使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上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