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子与里子

 太阳下的森林 2012-04-15

 中国人是讲究面子的,中国人也讲究里子。要面子,也要里子,这是好事。
  面子和里子,互为表里。我们说做人要做到表里如一,怎样说就怎样做,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君子之气,是一种崇高的道德行为。话是这样说,做起来却很难,能做到的更是几稀也。
  我们中国人虽然面子里子都要,可并没有把它统一起来,而是认为面子是面子,里子是里子,分得很清。在场合里,给人什么样的面子是一回事,给人什么样的里子又是一回事。听了人家说的话知道那只是面子上的话,里子里的意思是什么心里自然明白。可也有一种情况,就是原来那面子上的话就是里子里的意思,如果误会了可就有大的麻烦了。这样问题就来了:什么时候这面子和里子是一致的,什么时候是两说的呢?怎么去把握?太难了。还有就是逢什么样的人,面子上的话该怎么说,里子上的事该怎么做,心里都要有一个数。凡此种种,学问可真是大了去了,不可有半点造次。结论是:在中国做人真的是太难了。这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面子和里子是分开的,人也就是双面的,这双面的结果,面子上的表现就成了一种表演,一种虚与委蛇。“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虽是江湖上的话,却被当成了具有普适意义的至理名言。不是有“笑里藏刀”这个词儿吗?这种种现象的出现一点儿也不是什么咄咄怪事。
  因为面子和里子是分开的,所以接着就谎言来了,虚伪也来了。三十几年前曾说共产党内某高级领导人贯于“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的伎俩,可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在我们这里面子和里子是分开的,这样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氛围如果不培养出这样的人来,那才真叫是咄咄怪事呢。
  我们正在建设法制社会,眼下我们的法律法规虽不像早些年我们嘲讽某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多如牛毛”,估计比羊毛也少不了多少,可是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人们首先还是想到去找个人帮助解决。为什么不抱着法律去“有理走遍天下”呢?因为国人认为法律是写在纸上的,是面子。面子上的东西怎么能就当真了呢?而找人则是里子,找到有实权的人了,那才是实实在在的,是具体的,是真正可依靠的,是能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的。就是以了法庭上,也还是有人把审判的过程当成是面子上的事的,用公众的话来说叫“走过场”。我曾在法院旁听过一个投毒杀人案的审理。被告的律师在辩护的时候认为他的被代理人杀人证据不足。这时坐一边的原告听不下去了,他呼地站起来愤怒地指着那律师吼道:“难道这人是我自己家里人杀的?”杀人犯是铁板钉钉的了,这审理只是面子上走走过场的事,你怎么还能这样帮着被告说话呢?
  面子和里子,这样的认识看似简单,影响却不小。为什么有法不依?为什么“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为什么我们时时见到权比法大的案例?因为大家认为“法”啊“令”啊什么的,那是面子上的东西,是给人看的,真相信了,岂不是太幼稚太简单太书生气?
  古的时候,中央派的钦差大臣到的一个地方,照例会说出一些诸如“凡饮食供帐俱宜简朴为尚,毋得过为华奢,靡费里甲”之类的话来的,聪明的地方要员一定不会把这当成一回事,更不会去“遵照执行”,因为他们知道钦差大人这里说的只是面子上的话,是说给人听的,里子里的想法和希望的做法完全不是这样,所以接待全都是高规格的。有时候钦差大人会批评说“下不为例。”下面的人会点头作揖地说 “下不为例下不为例”或“在下明白”什么的,表现出很是委屈和虚心接受的样子来。可那心里却不知怎么在乐呵着呢,因为他懂得了大人的面子,也知道了他的里子。
  想想过去,看看现在,真是“何其相似乃尔”!
  面子和里子,从古到今,其意一也。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做到“洞明”和“练达”,这面子和里子的学问不可不做。因为要做着这样的学问,别样的学问就不能不做得少一些,做得草率一些了,如此一来,我们离诚信也就只能是越来越远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