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邕江之水天上来》 二十八、广西雨情概要 陈天铎* 陈一列/整理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文总站) 本文发表于:陈天铎“广西雨情概要”《人民珠江》总第八期(1)27~34页1982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西江中下游,处在东经104。30′至112。05′及北纬20。58′至26。21′之间。东邻广东,西接云南,南濒南海并与越南交界,北与湘、黔相连,面积23.63万平方公里*,其中西江水系占56%,因此,广西的雨情对珠江的洪水影响很大。本文仅就广西的降雨情况作一般性的简要介绍。 (*这里引用的面积及四至数字,是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电力局1980年7月《广西水利化简明区划报告》初稿。另据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区域自然地理室提供的北京地图出版社资料,广西的四至为:东至112。03′,南至21。24′30〞,西至104。29′,北至26。23′。其中南至未包括海岛。——编者) 一、降水分布 广西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39毫米(1),但分布极不均匀,大致可分为六个多雨区和六个少雨区,其它均属过渡地带(参看图1)。 (整理,图省略) 六个多雨区是:(1)桂北多雨区:包括大苗山、越城岭山地,东至全州,西到罗城,南达永福、鹿寨之间,北至区界、以砚田为中心,雨量最高为2,599毫米;(2)大瑶山多雨区:包括大瑶山山地区其边缘丘陵地带,东至昭平,西达贵县,南到平南,北至阳朔,以罗香的2,655毫米为最高;(3)十万大山多雨区:包括十万大山山地附近的一片狭长地带,东至灵山,南濒北部湾,西至区界,北到上思县城,以滩散的降雨3,499毫米为最高,是全区之冠;(4)大明山多雨区:范围比较狭小,以大明山为中心,包括宾阳、上林、马山、武鸣县的一部份,中心最高雨量为排兰的2,409毫米;(5)云开大山多雨区:包括岑溪西南,北流以东及陆川的东北部直达区界,以满垌的2,227毫米雨量为最多;(6)大容山多雨区:仅限于大容山区境内,范围狭小,中心雨量以大容山的1,925毫米为最多。 六个少雨区是:(1)恭城、平乐少雨区:包括恭城、平乐、荔浦等县的一部份,中心最少为平乐的1,355毫米;(2)来宾、武宣、象州区间少雨区:包括大瑶区以西至柳州、来宾、横县一片广大地区,雨量大部在1,400毫米以下,中心区的石牙雨量仅1,196毫米:(3)扶绥、崇左少雨区:包括十万大山以西,北至南宁,西至隆安、大新、凭祥一大片地区,边缘雨量在1,300毫米以下,中心区大部为1,200毫米,其中以扶绥的1,027毫米为最少;(4)百色、田东少雨区:包括百色、田东、田阳等右江河槽谷地,雨量均在1,200毫米以下,其中以田阳的1,024毫米为最少;(5)龙江河谷少雨区:包括柳城以西,罗城环江以南,忻城以北,河池以东的龙江中下游流域,雨量大部在1,400毫米以下,其中洛寿渠的1,266毫米为最少;(6)云贵边缘少雨区:包括天峨、乐业、隆林、西林以西狭长地带,雨量越往西越少,自1,300毫米至1,100毫米,最少的西林县八达为1,036毫米。 由上述可知,多雨区和少雨区雨量相差达1,000~2,400毫米之间。造成这些雨量不均匀的原因,和地形、气团活动情况都有密切关系。山岳地区,东南季风送来的暖湿水气受到山脉的阻滞、抬升作用,向风面雨量特多,背风面或盆地雨量则相对减少。桂西大片岩溶峰峦均在200~300米之间,且山体相对独立,气流易于滑行,凝云致雨条件比高山较逊,因而雨量偏少。云贵高原边缘,离海洋较远,且有丛山隔阻,暖湿气流较难到达,因而雨量较少。 二、雨量分配 广西雨量不但在空间上分布很不均匀,在时间上的分配也很不一致,夏半年汛期雨量非常集中,一般均占年雨量75%以上,具体情况如表1。 表1 广西各地汛期枯季雨量分配表
从表1可以看出:百色枯季雨量仅占年雨量14.9%,汛期来得也较迟,因此常闹冬旱和春旱。 从雨量的月分配来说,除柳州、龙州外,其它均属双峰型,具体情况如表2 表2 广西各地月雨量分配表(月雨量占年雨量%)
从表2可以看出:各地月雨量分配具有以下几种特点:(1)单峰型,以柳州、龙州为代表,但柳州雨峰出现在6月,龙州则出现在8月。柳州6月以前各月的百分比是递增的,龙州8月前的6、7两月百分比则几乎相同,且与雨峰百分比很接近。(2)双峰型:桂林、南宁、梧州、百色均属双峰型,但桂林雨峰出现在5、6月,两月的百分比几乎相同;南宁主峰出现在6月,次峰出现在8月;梧州雨峰虽然和桂林一样出现在5、6月,两月百分比相同,但8月仍出现一小峰,比7月份稍高;百色雨峰出现在6月,但7、8月的百分比相同,且和6月的百分比非常接近,可以说,雨峰持续了三个月。雨峰出现的迟早、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各地雨型的比重有关。 三、雨量变率 雨量变率是指一个地方各年降雨量变化的情况,可以表达旱涝的可能出现程度。兹以桂林、柳州、南宁、梧州、百色、龙州六个代表站的历年各月最多最少雨量列如表3,并分析如下: (整理表3省略) 从表3可以看出,枯水年与丰水年雨量的比值桂林为2.17倍,柳州为1.92倍,南宁为2.08倍,梧州为2.15倍,百色为2.0倍,龙州为2.80倍。如以变差系数CV表示,全区除大容山区为0.30外,其它部分均在0.15~0.25之间。其中大瑶山暴雨中心区的金秀附近,桂林暴雨中心区的龙胜附近,以及桂东南云开大山山区为0.25;左江河谷,宜山忻城柳州区间少雨区和钦州县以东,以及三江、融安之间的小块面积为0.15;其它大部地区均0.20。 从各月雨量最大最小值的变化来说:桂林、柳州9月到1月雨量最小,曾出现到0或接近0;而最大值可出现到300以上;梧州则10月到2月雨量最小,曾出现到0,最大可到达200以上;百色11月到次年4月雨量均已出现过0或接近到0,最大可达到150以上。 历年降雨量的变化情况:现以资料年份较长的梧州、龙州、桂林、南宁来分析,按多年均值±10%之间为平水年,以“0”表示;大于均值10%的为丰水年,以“+”表示;小于均值10%的为枯水年,以“-”表示,列如表4。 (整理表4省略) 表5 广西代表站丰枯水年的百分数(年数占总数%)
由表4和表5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各地平水年出现年份最多,最多的桂林占总年数的47%;最少的龙州也占总年数的38%。 (2)除梧州丰、枯出现年数相同外,其它地方枯水年数均比丰水年数为多;龙州约多三分之一;桂林约多五分之一。 (3)桂东的梧州自1900年起至1940年止只有3个丰水年,其它均为平、枯水年,可以说是一次漫长的平、枯水周期。1947~1953年,1966~1979年出现了平、丰水周期,其它均是丰、平、枯年相间出现。桂西南的龙州除1900~1912年外,1954~1979年也出现过一次只有2个丰水年的漫长平、枯周期;只有1946~1953年基本上算是出现了1次平、丰水周期。桂北的桂林年际雨量变化丰、平、枯年往往交替出现,1936~1943年的平、枯周期,1971~1978年的平水周期,和1946~1954年的平、丰周期历时都比较短。桂南的南宁1908~1915年,1954~1958,1968~1979年除间插有1973年为丰水年外,均为平、枯年份,只有1947~1953年是比较集中的平、丰水年。其它均为丰、平、枯相间出现年份。 四、降雨频度 降雨次数的多少称为降雨频度,普通以雨日为绝对频度,以单位时间(如一年、一季、一月等)雨日与全时段日数的比值为相对频度,以百分比表示。气象学上把一日降雨量达0.1~9.9毫米者称为小雨,10~24.9毫米称为中雨,25.0~49.9毫米称为大雨,50.0~99.9毫米称为暴雨,100.0~199.9毫米称为大暴雨,大于200.0毫米称为特大暴雨。现仍以上述六个代表站来统计各类降雨的历年平均日数如表6。 (整理表6省略) 从统计可知,桂林降雨绝对频度最高,全年为175.4天;百色最少,为122.2天;降雨10毫米以上的桂林为51.9天,百色为31.3天。但这只是代表一般的测站情况而言,个别暴雨中心区,雨日当更多些。如十万大山向风面的长岐站,年平均雨日为200天,最多达225天,10毫米以上雨日平均有69天,最多达84天。 按雨级产生的月份统计,超过100毫米的大暴雨,桂林多发生在4~7月,柳州为4~9月,南宁6~8月,梧州4~9月,百色5~8月,龙州4~7月;其它各级平均降雨日数,也可以将表中数值相减而推求出来。 五、点暴雨情况 点暴雨的分布和年平均降雨量的分布大致相同。多年平均最大24小时雨量,桂北龙胜、灵川、兴安之间和融安、大苗山区超过200毫米;大瑶山、马练亦达180毫米以上;大容山、云开大山在170~190毫米之间;十万大山超过280毫米。雨量低区:除桂西的隆林为90毫米外,其它均不低于110毫米。其变差系数CV均在0.3~0.65之间。 多年平均最大三日雨量,十万大山由160毫米至400毫米,其它多雨中心区最高在200~240毫米之间,全区最低不小于110毫米。变差系数CV亦在0.3~0.65之间。 历史上实测绝对最大点暴雨,按次序排列如表7。 表7 广西实测绝对最大点暴雨表
六、降雨致因 广西降雨的致因以气旋雨、热雷雨、台风雨和地形雨为主。 气旋雨春季最多,此时由于大陆南北温差增大,锋面比较活跃,常在长江、珠江流域间活动。因为五岭山脉影响,许多气旋群常连续过境或在此静止、摆动,这是造成桂北春雨较早和雨量较多的原因之一。从全区来说,气旋雨的频率大体上桂北、桂东占总雨量的60~70%之间。其它地区,由于各类雨型相对活跃,气旋雨比例侧相对减少。 热雷雨是空气强烈对流而引起。广西主要是山丘地带,大小盆地很多,特别是岩溶地区,石山、洼地等都造成辐射对流的不均衡性,这就造成了热雷雨的良好条件。各地2~9月都有热雷雨产生,其中4~8月最多,气旋雨过境时,还往往带来锋面雷雨,全年雷雨日数一和般可达50天以上。 台风雨一般4月始受影响,11月结束,8月达高峰,10月显著减少。据1956年到1971年统计,进入或在南海生成的台风对广西有影响的占64%,其中严重影响的约占34%。严重影响广西的台风,大致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西行类:经湛江以南西行的台风、暴雨范围多集中于沿海,钦州以南地区雨量可大于100毫米。 (2)西北行类:经海口西行的台风,桂西、南雨量可大于100毫米。 (3)在广东登陆后西行横贯广西的台风:造成全区性大暴雨。 (4)在广东登陆后西北行消失于桂东北的台风:影响范围同第三类,但程度较低,除百色、河池、南宁等地区西部外,其它雨量大于50毫米。(3) 地形对雨量影响程度关系很大。广西的多雨中心都在高山区,少雨中心区都在背风区或盆地内,这正是地形造成的显著影响。以十万大山而言,向风面的长岐站历年汛期的平均雨量为2,578.0毫米,背风坡的平福站仅1,051.0毫米,雨量相差达一倍多。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文总站:《广西水文图集》,1975年。 (2)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广西气候资料》,1973年4月。 (3)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台预报组:《影响广西的台风》,《广西天气分析(一)》,1975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