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试谈教学中的鼓励艺术
2012-04-16 | 阅:  转:  |  分享 
  
试谈教学中鼓励艺术

刘兴文

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热情鼓励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要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其实,这种欣赏是一种鼓励。许多教学事实证明,适时恰当地鼓励学生的努力与进步,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激情,使其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又会使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提高能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可以说,教学的艺术,也是一种鼓励的艺术,是教师用自己的智慧才能通过鼓励的方式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整到最佳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暗示鼓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说:“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理。”国外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指出,人的信息量,7%来自文字,38%来自语气,55%来自面部表情。暗示鼓励就是运用眼神、表情、姿势、动作等对学生进行鼓励。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圆满,朗读课文流利、声情并茂,上黑板做题正确,教师可用会意的眼神,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目光,得体的手势等给以无声的鼓励,使学生产生某种微妙的心理变化,把他们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暗示鼓励法,教师虽然没有说一句话,但却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些赞许鼓励的暗示,学生心领神会,兴奋不已,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得到了老师的承认和赞许,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鼓励成了学习的动力。这种无声的鼓励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可以拟的。

二、语言鼓励。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口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生疑、质疑、答疑,鼓励学生间进行交流,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如鼓励学生就某个问题在课堂一展开激烈的讨论,对学生发言中散发出的创造性给予热情洋溢的肯定鼓励,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要,课堂上多用“你行”、“你能行”、“你真行”、“我相信你”等激励性语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进步。课堂提问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问题,对回答不够完整或不尽人意的地方,不能挑剔或随意指责,而应热情鼓励,适当补充完善答案内容。对学习成绩较差有自卑感的同学,要降低难度,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适合他们回答的问题,让他们也有充分表现才能的机会,获得成功的满足,如仍回答不上来,可把问题变通一下,用“大胆一点”、“说说看”、“试着说一说”、“说错了没关系”等语言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消除其回答问题时的心理障碍,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激发其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营造乐学好思的课堂学习氛围,以便发挥他们临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批语、分数鼓励。即根据学生的心理期望和需要,利用批语和分数的调控作用,随时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如批改学生的作业和作文,要摸清情况,因人施教,因势利导,运用高分或一些充满信赖、期望、祝愿等亲切的话语,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进步程度分别进行不同方式的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和拦路虎。对学习差的同学的作业和作文也不能用挑剔的红墨水改得一塌糊涂,而应该努力找出比上次好的地方,如用得好的词语,个别较生动或较精彩的句子,标示出来,对这些微不足道的点滴进步也用富有感情的评语和较高的分数给予赞赏鼓励,以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结体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营造出一种活泼、生动、和谐、其乐融融的教育氛围,提高学生能力,完成教学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鼓励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为人的智慧、意志和伟大感到骄傲。”教育中的鼓励艺术,正是让学生看到了自身的价值和发展优势,找到有利于自己成才的最佳位置,保证他们的个性、能力得到正常健康地发展。这样,学生即使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失败,也能以锐意进取的决心、坚强的意志、积极主动、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直至成功。(发表于《大同日报·教育园地》)

献花(0)
+1
(本文系老刘tdrhg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