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课堂教学调控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信息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教师输出信息,学生输入信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紧紧围绕教材进行,然而,一节课的教学程序往往不是按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进行,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认识水平、思维习惯、审美情趣、生活阅力、个性差异,经常会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使教与学之间出现矛盾,如课堂上学生不配合,或提一怪僻的问题,甚至搞恶作剧等,令授课教师措手不及,一时无法解决。对这些问题,经验丰富的教师会根据学生发出的反馈信息,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灵活地根据教学目标调控整个教学过程,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的课文,对教学的深浅程度、教学方法、教学节奏、时间安排及时进行调整,协调教学双方的关系,使之同步进行,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出现“柳暗花明”的境界,从而使学生真正弄通弄懂课文,掌握方法,达到目的。
教学中,教材制约教法,而教法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信息反馈的有效调节作用,灵活调整教法,适应学生要求。河北许建国老师上《荷塘月色》时,一个学生忽然问:朱自清先生面对白色恐怖的现实,在苦闷中彷徨,又幻想逃避现实,为什么他不能向鲁迅先生那样拿起笔来作武器向敌人宣战呢?这个问题提的突然,但由于许老师吃透了大纲教材,驾轻就熟,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朱自清先生只是一个学者型的民主战士,他虽然对现实不满,但又找不到出路,找不到斗争的方法,只能是委婉地抒发自己苦闷的心情和难得偷来的片刻消遣的淡淡的情趣,这也正是本文朦胧美产生的思想根源。在处理这个问题时,许老师不忙于下结论,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根据作者的思路和学生的思路随时调整了他的教学思路,抓住了重点,讲清了课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有一位教师在教《记一辆纺车》,导入新课的时候他问:“同学们喜欢这篇课文吗?”他原以为学生一定回答“喜欢”,谁知学生都大声地说:“不—喜—欢”,此时,这位老师并没有批评指责学生,而是随时调整了导语的内容,用富有感情的优美的教学语言把学生带入了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终于使学生对课文从不喜欢到喜欢,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如果老师训斥学生:“这么好的名篇佳作你们不喜欢,还喜欢什么?”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课堂上师生双方配合不好,教学目的就完不成了。因此,披文入情、灵活改变教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有效方法。
韦志成老师一次教《小麻雀》,导入新课后准备板书课题,当他从粉笔盒中取粉笔时,被一个毛茸茸的东西触了一下,仔细一看原来盒中放了一只受伤的小麻雀,讲台下学生们看他的窘态哄堂大笑,这时,韦老师并没有发火,训斥搞恶作剧的学生,而是笑着说:“哪位同学好有心计,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小麻雀》一课,给我们提供了标本,老舍先生笔下的小麻雀,有小黑豆似的眼睛,你们看是不是……”,学生观察,果真如此。就这样韦老师利用这只受伤的小麻雀顺利地上完了这节课,当课堂上出现不利情况时,韦教师用爱心感染学生,使之变为有利条件,灵活改变教法,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搞恶作剧的学生感到羞愧,受到教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努力学习。
其实,课堂结构的调控说白了就是一种教学应变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眼神动作、提问、课堂气氛等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适应学生要求。
马卡连柯说过:“教学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课堂结构的一种调控手段。课堂教学是群体活动,发生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是正常的,教师要熟练运用教育理论,吃透大纲教材,熟悉学情,随时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适当调控,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教学目标的实施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提高课堂45分钟利用率,教师要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材特点,讲出文章的个性,采取各种各样的教法,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引导学生体会、琢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构思的匠心,“求新、求异”,灵活调控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