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试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功能
2012-04-16 | 阅:  转:  |  分享 
  
试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功能

刘兴文

朗读是指清楚响亮而又有感情地把课文读出来,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准确、鲜明、形象地把文章的内容感情表达出来,以感染学生的一种阅读方法。“朗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法,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第一基本功”(韦志成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知道,文章的美妙与力量,不仅表现在书面文字上,也表现在声音的效果上,特别是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但是,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学校里教师、学生忙于应付各种训练、考试,忽视了对课文的朗读,学校里没有了琅琅的读书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该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功能。

我国古代的传统教育就十分重视朗读的功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文选烂,秀才半”,都强调了朗读的作用,一篇文质皆美的课文,只有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才能识字悟义,才能真正感受到汉语那特有的审美表现力、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及和谐悦耳的韵律感,才能把文章中人物、事件、意境、作者的思路、感情趣味、潜在含义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才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感染力和教育作用。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把课文肢解得七零八落,即使被动地理解了,学生也会觉得枯燥无味。

宋代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育读,既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因此,朗读课文必须全身心地投入,神情专注,用心专一,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全方位投入,若象小和尚念经一样,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朗读有以下三个功能:

1、朗读能促使良好语感的形成。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受、认识和把握能力。叶圣陶说:“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大量的朗读养成的,是一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能力。通过朗读,把无声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准确把握文章的读音、高低、急缓、抑扬、停顿、重音,在朗读过程中,品味文章的内蕴气势和哲理,体会文章的感情色彩,感知语言运用之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的理趣,增强语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当然,这些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练习才能形成。朗读时,教师的读是很重要的,教师正确、流利的范读能起到学生情感的示范作用,此外,还可听一些好的朗读录音。

2、朗读可以积累知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平时我们教学是满堂灌,围着高考指挥棒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唯升学率是求,再好的课文也难得正儿八经地读上一遍,故而文章内容、意思理解不深,阅读能力自然也提不高。因此,强调语教学的朗读功能,就要指导学生正确地反复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饱含感情,声情并茂地读课文,坚持长期,形成习惯,课堂教学质量何愁提不高呢?坚持这样做,学生就能准确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有些不明白的、难理解的文字,经过多次反复朗读甚至熟背、才能体会深刻、理解透彻,同时要引导学生调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仔细揣摩来感知课文,理解课文。久而久之,文章中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自然记熟,琅琅上口,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至于朗读方法,则不拘一格,如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接力式朗读,集体朗读,文学作品的分角色朗读等,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投入的诵读状态,和作者产生感情共鸣,会觉得文章如出自手,深刻地感受文章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如《阿Q正传》中,阿Q在酒后觉得自己是革命党,于是边唱边走,路上遇见赵太爷与赵白眼,三个人有一段精彩的对话,活生生地勾画出了三个人不同的心理与性格,教这一段时,如果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适时点拨,学生就会悟出其中的潜台词,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朗读的文章多了,语感强了,知识积累多了,并且边读边品味文章遣词造句、修辞运用、布局谋篇、写作技巧的“妙处”,可以博采众长,丰富自己的表达形式,并且在写作中不知不觉地模仿运用,鲁迅先生曾说过:“凡是已有定论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几经筛选的名家名篇,这些课文都有值得学生鉴借之处,坚持朗读课文,学到了写法,作文水平自然也会提高,使每篇课文起到应有的“例子”作用。

事实证明,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必由之路。

献花(0)
+1
(本文系老刘tdrhg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