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夏王朝发展史

 阡陌躬耕 2012-04-16

西夏王朝发展史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建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1038年,元昊称帝,国名大夏,又号白上国,在汉籍中习称西夏,又有唐古、唐兀、河西、弭药等称。西夏传十帝,前后190年,至1227年为蒙古所灭,先后与辽、北宋、金及南宋鼎立。西夏疆域,东临黄河,西界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小方盘城),南接萧关(今甘肃环县北),北抵大漠。盛时辖地二十二州,包括今宁夏及陕西北部、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党项是中国古代西北民族羌族的一支,称党项羌。南北朝末期(6世纪后期)开始活动于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隋书·党项传》记载:党项"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牧养牦牛、羊、猎以供食,不知稼墙"。也就是说早期的党项人不事农业,衣、食、住皆仰赖畜牧,天文字历法,以草木枯荣计算岁月,崇拜天神,死后火葬。党项人尚武而勇猛。同氏族的人须互相帮助,当受到外族人伤害时,必须复仇,未复仇前,蓬首垢面赤足,禁食肉类,直到斩杀仇人,才能恢复常态。此外。党项人还特别崇尚白色,故自称“大白上国”。党项诸姓部落中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离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等部,称为党项八部。其中拓跋氏先世本出自鲜卑族拓跋部,后成为党项诸部中的一部,在党项诸部中最为强盛。

  隋开皇四年(584)有千余家党项羌人归属隋朝。次年,党项首领拓跋宁丛等,各率部落到旭州(今甘肃临潭县境)请求内附,隋朝授拓跋宁丛为大将军。开皇十六年(596)党项首领进攻会州(今甘肃靖远县东北),兵败纷纷降附,并遣子弟入朝谢罪,向隋朝贡。 唐初武德中(618626)党项相率归属唐朝。太宗贞观三年(629)唐朝南会州都督郑元?招谕党项归附,党项首领之一细封步赖率所部归唐,唐朝在其他设轨州(今四川松潘县西),授细封步赖为刺史。其他党项部落,亦纷纷响应,唐朝又设崌、奉、岩、远四州,并以原来各部酋长分别担任各州刺史。贞观九年(635),唐下诏遣使开河曲地为16州,党项内附者34万口 。当时曾与吐谷浑王慕容伏允结为姻亲的党项拓跋部酋长拓跋亦辞,也在与唐作战兵败、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归附唐朝。唐就其地分设懿、嵯、麟、可等32州,任命归附的部落首领作刺史,以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受松州都督府节制。

  唐初崛兴于西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日益向外扩张,北上并灭了吐谷浑,并侵袭威逼党项羌。散居在今甘肃南部和青海境内的党项部落被迫请求内迁,唐移静边州都督府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县),辖下的25个党项州,也随着一道迁徙。党项原住地为吐蕃占领,留下来的党项居民为吐蕃贵族所役属,吐蕃称这些人为"弭药"

  唐中叶"安史之乱"后,由于发生了吐蕃、党项、吐谷浑等族联合对唐的进攻,唐延采纳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建议,把散居在灵、盐和庆州一带的党项羌部落迁到银州(今陕西米脂县)以北、夏州(今陕西横山县)以东地区。从此,迁居在庆州一带的党项羌部落叫做东山部落;迁居在夏州一带的党项羌部落叫做平夏部落。其时还有部分党项羌人一度东进到石州(今山西离石县)。内迁后的党项羌由于其定居的陕北、河套一带,秦汉以来已是汉族封建文明发展的地区,党项羌人民和汉族以及其他民族人民在经济、文化方面发生密切的交往,生产力发展很快。党项羌从这时起,进入阶级社会。

  唐朝末年,党项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参与镇压黄巢农民起义军的军事行动。唐朝以夏州为定难军,以拓跋思恭为节度使,封爵夏国公,再赐李姓。从此党项族便据有银、夏、绥、宥、静五州(一说四州,无静州)。历经五代,党项拓跋部利用藩镇争战、朝代更替的机会,逐渐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到后周末年,已经形成一个以夏州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宋朝初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即附宋,并助兵对北汉作战。宋朝亦对夏州李氏政权衽羁縻统治。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传至李继棒,发生了党项贵族内部争夺权位的斗争。太平兴国七年,李继捧率族人投附宋朝,献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宋封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留居京城,党项族内部由此引起了急剧的分裂。继捧弟李继迁采纳部下张浦的建策,率领贵族逃入夏州东北300里的地斤泽,抗宋自立。

  从宋太平兴国七年开始,党项在首领李继迁的领导下经过了20余年的开拓征战,占据灵州之后,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后来又经过了李德明(继迁之子)与宋、辽30年的和平相处,休养生息,以及德明与吐蕃、回鹘的征战,向西扩张,遂奠定了李元昊建立西夏王国的基础。

  宋宝元元年(1038)德明子元昊正式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建立了以党项羌为统治民族的王国,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建国后,基本上采用了唐宋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制度。其势力不断发展,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疆域方圆2万余里。大体上包括今宁夏、甘肃人武部及陕西、内蒙古一部分地区。

  元昊建国标志着党项社会已经封建化。西夏王国从景宗元昊,到末主李睍共传十帝,历时190年,于公元1227年为蒙古所灭。党项人在抵御外族的战争中异常顽强凶猛,曾多次打败辽、宋军队,甚至成吉思汗率蒙古铁骑6次攻打西夏也未竟全功。

  西夏有畜牧业、农业、制盐业、建筑业、手工业和商业,其统治制度为蕃汉分治,有蕃官和汉官。国家制订有成文法典,实行科举制度,还建立了强大的骑兵和步兵。1036年,西夏仿汉字创制西夏文,并汇编字书12卷,定为“国书”,上自佛经诏令,下至民间书信,均用西夏文书写。为方便人们学习西夏文,还印行了字典。这些字典以及一批佛教经卷和手书作品,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多有发现。

  西夏国的范围是草原、西域和中原地区相互联系的多角地带,这里是多种文化相互交流汇合的地区。因此,中原的汉族文化、北方的草原文化以及西方的文化都对党项族有深刻的影响,形成其独具特色的文明。

党项族笃信佛教,其佛教艺术颇著名。鄂托克旗的百眼窑石窟寺是西夏壁画艺术的宝库。在额济纳旗黑城、绿城子发现的西夏文佛经、释迦佛塔、彩塑菩萨等,是荒漠中的重大发现。

  近一个世纪以来,在内蒙古额济纳荒漠发现了大批西夏文物。著名的有黑城遗址出土的西夏彩绘、彩塑和文书、佛经,绿城遗址的古庙、西夏墓群及彩塑,在干涸的湖泊或河道两岸还发现许多西夏人废弃的村落、农田和水利设施遗址。这些发现昭示着西夏国北方地区昔日的繁荣。在黑城遗址中出土著名的西夏文字典《音同》与《番汉合时掌中珠》,使西夏文研究者得以识读西夏文材料。在黑城遗址中出土的西夏文、汉文佛经残页,是用雕版印刷的,佛像和经文雕刻得极为秀丽端在。

  西夏于1227年亡于蒙古汗国,其都城周围因双方反复争夺,战争异常激烈,使西夏文物损失很大,故流传至今的为数不多。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由于较早为蒙古军所攻占,所以城址保存较好。加之气候干燥,人烟稀少,许多西夏文物得以保存下来。在巴盟临河市高油房西夏古城中,出土大量西夏钱币以及金银器窖藏和西夏文铜印。这座古城位于蒙古高原通过河套进入宁夏平原的交通要道上,这些文物估计是西夏人仓猝撤退时掩埋的。在伊盟鄂托克旗百眼窑石窟内亦发现西夏中期的佛教密宗壁画,为珍贵的艺术作品。此外,曾在额济纳旗小庙遗址中发现15尊道教人物塑像,工艺水平极为高超,也为研究西夏的宗教情况提供了新材料。而从绿城寺庙中的彩塑佛像残件分析,得知雕像是用丝麻混土或草拌泥制胎,然后涂上矿物颜料,所以能在荒漠中历经800余年而不朽坏。

  西夏墓葬除小型火葬墓外,在伊盟准格尔旗还发现砖室壁画墓。在额济纳旗黑水城发现塔墓,内有僧人尸体坐于高台上,这是一种独特的葬制,应与佛教密宗仪轨有关。在伊盟伊金霍洛旗,发现酱褐釉剔花瓷器,造型古朴,花纹大方,是西夏陶瓷工艺品中有特色的精品。在阿盟阿拉善右旗的曼德拉山,发现许多党项族早期的岩画,有家族图、狩猎图和放牧图。在内蒙古西部地区,还发现许多西夏时期的帛绘彩画残片、铜镜、符牌、文书等。(/李儒雅 文/综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