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明城墙人和事

 自得方为趣 2012-04-16

是什么人

    
修筑了世界最大城墙

    “
似从工作到如今,日日挑柴吃苦辛。一日秤来要五百,两朝定是共千斤。山高路远难行步,水深堤滑阻工程。传语诸公除减少,莫教思苦众军人。这是南京明城墙一块城砖上的文字,它证实军队也是修筑明城墙的主力之一。史料还记载,天策卫军士邬仲真因为烧砖的事,被长官陈安打死。

    
普通百姓负担更是沉重,当时有民谣:毁我十家庐,构尔一邮亭。夺我十家产,筑尔一佳城。官长尚为役,我曲何时直。本是太平民,今愿逐捕客。就连官吏也因有田产而被征役,更何况普通百姓。

    
除士兵和百姓,参与修建城墙的还有工匠和囚犯。洪武初年,在南京的工匠达9万人,如果生病不能上工,还得花钱雇人顶替;罪囚不但要戴镣铐服苦役,一旦死亡,家中还要有人替其服完未满的役期。

    
因为生存状况恶劣,筑城伤亡人数很多。明初南京大旱,大臣刘伯温上疏认为原因有三,其中一条就是工役人死,暴露尸体不收。因为不堪忍受,洪武六年(1373)和洪武八年,南京和凤阳先后发生工匠造反遭镇压事件。

    
从洪武九年(1376)起,工匠待遇开始改善,朱元璋在那一年下令,凡工匠死亡都发棺材,让国子生送回家乡安葬,免其家徭役3年。还亲自撰文遣官前往龙光山(今富贵山)祭之,并给现役工匠发放赏钞。从洪武十七年起,筑城不再征调民夫,而由军队承担;之后工匠实行轮班制,每3年来京服役;洪武二十八年,取消囚犯罚役死后家人补役的制度。

    
现在已经无法统计到底有多少人参与明城墙修建,但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陈列研究部负责人杨国庆作了大致统计:洪武年间,征调各地民夫至少在百万以上。除此,还有在南京的约20万军人;近10万的工匠;以及服役的数万罪囚。

    
据估算,明城墙共耗砖上亿块,95%以上有铭文,从府、县级官吏到乡村级的甲首再到窑匠和造砖人的姓名都烧在砖上,最多达11级,一旦城砖有质量问题,可立刻追查到责任人。可以说,巍峨壮丽的明城墙,是无数工匠用血汗甚至生命筑成的。

    
特赦筑城囚犯,正史记载仅有一次,洪武十八年(1385),翰林待诏孔希善上奏朱元璋:孟子的后代有两人犯罪,被押送到南京赎罪罚役。朱元璋当廷表示,大贤之后,虽有罪亦当屈法以宥之,下令将两位孟氏后人放回。此后,凡圣贤之后犯工役者,免除其役,遂成大明定制。南京明城墙,从公元1366年初建,巍然屹立600多年。其四重城垣结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在世上独一无二,而最壮观的当属有13座城门的京城城墙,长度为35.267公里,其长度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然而,600年南京明城墙史不是冰冷的数字和排名,它是由鲜活的生命和丰富的情感组成的。修建城墙的都是些什么人?城砖在哪里烧造、木料如何运输?围绕着明城墙,又有多少悲欢离合……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经过10年发掘整理和潜心研究,《南京城墙志》《南京城墙砖文》等专著终于出版,它们梳理了明城墙营建、工役、损毁、修缮和守御等方面的史实,使尘封的历史变得生动起来。

似从工作到如今,日日挑柴吃苦辛。一日秤来要五百,两朝定是共千斤。山高路远难行步,水深堤滑阻工程。传语诸公除减少,莫教思苦众军人。这是南京明城墙一块城砖上的文字,它证实军队也是修筑明城墙的主力之一。史料还记载,天策卫军士邬仲真因为烧砖的事,被长官陈安打死。

    
普通百姓负担更是沉重,当时有民谣:毁我十家庐,构尔一邮亭。夺我十家产,筑尔一佳城。官长尚为役,我曲何时直。本是太平民,今愿逐捕客。就连官吏也因有田产而被征役,更何况普通百姓。

    
除士兵和百姓,参与修建城墙的还有工匠和囚犯。洪武初年,在南京的工匠达9万人,如果生病不能上工,还得花钱雇人顶替;罪囚不但要戴镣铐服苦役,一旦死亡,家中还要有人替其服完未满的役期。

    
因为生存状况恶劣,筑城伤亡人数很多。明初南京大旱,大臣刘伯温上疏认为原因有三,其中一条就是工役人死,暴露尸体不收。因为不堪忍受,洪武六年(1373)和洪武八年,南京和凤阳先后发生工匠造反遭镇压事件。

    
从洪武九年(1376)起,工匠待遇开始改善,朱元璋在那一年下令,凡工匠死亡都发棺材,让国子生送回家乡安葬,免其家徭役3年。还亲自撰文遣官前往龙光山(今富贵山)祭之,并给现役工匠发放赏钞。从洪武十七年起,筑城不再征调民夫,而由军队承担;之后工匠实行轮班制,每3年来京服役;洪武二十八年,取消囚犯罚役死后家人补役的制度。

    
现在已经无法统计到底有多少人参与明城墙修建,但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陈列研究部负责人杨国庆作了大致统计:洪武年间,征调各地民夫至少在百万以上。除此,还有在南京的约20万军人;近10万的工匠;以及服役的数万罪囚。

    
据估算,明城墙共耗砖上亿块,95%以上有铭文,从府、县级官吏到乡村级的甲首再到窑匠和造砖人的姓名都烧在砖上,最多达11级,一旦城砖有质量问题,可立刻追查到责任人。可以说,巍峨壮丽的明城墙,是无数工匠用血汗甚至生命筑成的。

    
特赦筑城囚犯,正史记载仅有一次,洪武十八年(1385),翰林待诏孔希善上奏朱元璋:孟子的后代有两人犯罪,被押送到南京赎罪罚役。朱元璋当廷表示,大贤之后,虽有罪亦当屈法以宥之,下令将两位孟氏后人放回。此后,凡圣贤之后犯工役者,免除其役,遂成大明定制。

(5)

一道城墙

    
就是一支军队


    
明城墙高大坚固,然而它第一次遭遇战争便不攻自破。1402年,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兵临城下,守卫北面金川门的李景隆开门迎接,史称金川门之变。朱棣经过3年战争,终于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皇位,成为坐拥天下明成祖。不过纵观历史,在冷兵器时代,明城墙始终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那么古代明城墙到底有多少人来防守呢?杨国庆在《南京城墙志》中作了统计:明初守卫一座城门的千户所应统领1120,仅京城13座城门的守卫者就达14560人。另外京城城墙的13616座垛口每处都站一名士兵。洪武二十九年,在京总兵力达22.2万余人,可谓城坚兵足。明迁都后,南京守备兵力骤减近半,到明中晚期仅为二三万人。由于人手不足,钟阜门、仪凤门和金川门先后被封堵,以减少守御兵力。

 

    关于城内守卫留下许多故事:朱元璋得知一位叫唐之淳的人有文采,便召他赴京。他紧赶慢赶进了南京城,可是到东华门外,城门已关。守城门的人说:有旨,令以布裹从屋上递人。夜里城门不可以开,但可以将入城人用布裹住吊进城,这也算是当时城墙守卫的一大奇观。

    
正德十五年(1520),武宗朱厚照在南京游牛首山,深夜返城来到聚宝门下,城门已关闭。随行提督江彬传旨开城门迎驾,当值的南京参赞机务乔白岩忠于职守坚决不开。当夜,皇帝只好夜宿大报恩寺。

    
半夜三更开启南京城门的事件,仅有一例:公元1645年,清军大兵压境,63日深夜,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只带领少数随从,悄悄打开通济门城门离开南京。为避尊者讳,这种逃跑被称为出狩,即外出打猎。清军不战而克南京城。

    
在清代,南京的满汉驻军不到1万人,最著名的战例要属清军与太平军之间的战斗。1853年,太平军最先攻克的是北面的仪凤门,1864年,清军最先攻入的是南面的龙脖子,选择进攻点的奥秘在哪里?原来,南京明城墙有一种包山墙,即利用山体为墙基,外面包砌城砖。这种墙建造时省工、省时,但实战却无益处。1853年太平军从静海寺掘地道至仪凤门,清军有所察觉,遂采用地听之法,即在城内洼地埋大缸,上覆薄牛皮,让盲人伏其上,听城外挖掘地道的方向。然而仪凤门依山而造,城内外落差两丈有余,因此地听无效。1864年清军收复南京城,选择的龙脖子段也是包山墙,通过挖掘地道引爆了3万斤炸药,可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内瓮城和拱券门

    
改写中国筑城史


    
在中国筑城史上,南京明城墙具有独特的地位,首先它带动了中国制砖业,从此之后城墙基本用砖砌,而在此之前则基本是夯筑的。其次,它独创性地使内瓮城和拱券门成为一种特例,改写了中国筑城史。

    
此前中国城墙基本采用的是外瓮城,即在城门外再修一道月牙状的弧形城墙,以保卫城门。最早提出内瓮城构想的,是南宋初年的陈规,他认为外瓮城使防线前移,无法与主城实现全方位防御。而在城门内筑瓮城(内瓮城),敌人攻入城门就进入一个三面被围的广场,守军可以居高临下从三面攻击敌人。南京目前所知最小的内瓮城是清凉门,此外,石城门的内瓮城部分保留,现已建成汉中门市民广场。三山门、通济门、正阳门的内瓮城,已与城门一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拆毁。

    
城门上部的半圆形,术语称为拱券。拱券技术用于城门,也始于南京明城墙。在此之前,城门是过梁式木结构,即城门上方架大梁,城门为方形,宽度也受限制,易受火攻。明代制砖技术的提高,砖结构建筑普遍发展,拱券跨度大大增加,为建筑气势恢宏的南京城墙与之相适应的城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有城门就有城楼,城楼的主要建材是木材,其中梁柱的直径大于1米,一座城门使用量在30根以上。事实上木料是采办难度最大的。史料记载,运送这样的木材,陆运时要装在特制的32轮大车上,200人才能拉动。由于大木太重,木轮外要裹上铁箍,行之不到一里,就需换被压坏的铁箍。因此,还要有200人肩扛铁箍跟着行走。一根大木从产地运到南京,水陆转运共要花1万个工。2006年杨国庆在云南盐津考察时发现一块摩岩石刻,记录了当地官员组织当地夷人180名,进山砍伐香楠木140根,其中部分用于南京午门等宫阙的城楼之楼柱。

    
我们现在看到的城楼,都不是明代的形制。清光绪十八年(1891),两江总督刘坤一主持了一次大规模维修,依照的是淮安府城楼的式样。当时维修挪用的是治理漕运河道的10万两银子,因为资金紧张,城楼规模较明代大为缩小,看起来像是大人戴小帽。正是这次维修留下的资料,揭秘了古代维修城墙的方法。它不像我们原来所想像的那样使用脚手架,而是依城墙用土堆出一个斜坡,在斜坡上凿出台阶,方便运送建材。施工时,乌衣子弟,白夹名流,以及红粉佳人,绿衣娇质,莫不牵裳联袣,挈妹呼姨,全城人像过节一样来观看。工程结束后土坡即被清除,因此这种土坡也被叫作便宜桥

    
关于城墙维修,一个叫蔡通的悲情人物不能不提。万历末年,蔡通属府军卫籍,每次围绕皇城巡警时,发现砖石毁坏严重,便默默统计出准确数字,然后请人代笔写成奏折,交给通政司呼吁修理。但是数年中一再上书却石沉大海。最后,蔡通偷出家中银具等物变卖,换取请人代笔上书的费用。如此作为,惹恼南京官吏,蔡通被逮捕查办,经家人以家产赎才获释,回家不久便忧郁而亡。

    
如今,保护明城墙已成全社会的共识。20多年来,南京市投入100多亿元用于城墙的维修和周边环境整治。现在的明城墙已经成为南京独特的风景,它陪伴着南京走进新的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