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如何才能成为每个人的经典

 灤水鍾靈 2012-04-16

  十几年前,我在大学中文系读书。当时许多课目的老师都喜欢举《红楼梦》例子来讲课,硬是把一幢“红楼”拆成了无数碎片。这些年,我看到过无数“大观园”产品,越来越有种感觉:在我们这儿,只要有点文化与市场的意识,靠《红楼梦》混口饭吃,不是一件难事。

  这话说得不夸张。即便我这种对《红楼梦》读得很不精深的人,也能扛起“红学”的旗号,写几篇文章骗稿费。如果你说我不专业,我就说你不懂艺术解构。凭这旗号,我绝对能跟一些专家们“交战”几个回合,混到更多稿费。我相信,在《红楼梦》面前,很多人也不觉得到底谁比谁更专业。那些所谓的“红学大师”,哪个不是脚下踩死一大片,头上正在不断迎来新口水呢?

  这样说,或许会让一些人不舒服。换个角度去想,能有这种自由表达的文化空间,不值得激赏吗?一本《红楼梦》的现实再创作,让我看到艺术自由的空间是可以充分扩大的。尽管我承认,艺术自由有底线。但是,想到现实中还有那么多文化权力之手与学霸垄断面孔,我真的不觉得我们轻易就会踩到文化艺术自由的那根底线。

  最近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争议也很大,导演李少红正在面对空前的口水。一种最普遍的论调是,“这个导演没有看懂原著。”呵呵,就像我前面说的,只要你打着《红楼梦》的文化牌,“没看懂”这三个字就一定贴到你脑门上。说这话的,有的是出于文化自信,有的是理解角度不同,也有人是以说别人“没看懂”来往自己脑门上贴金,还有人拿这种口水当商品来卖。当然,我觉得,这些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会不会有人依仗着手中文化权力,或是凭借着文化垄断地位,来剥夺别人的话语权。

  “艺术不可能民主”,说这话的是艺术家叶锦添。这个新版《红楼梦》的造型设计师两年前就处于舆论漩涡中心,不断有“红学家”跳出来对他的艺术造型指手划脚。现在,新版《红楼梦》终于出来了,包括“红学家”们在内的很多人,又大有文章可做了。有意思的是,在新版《红楼梦》中,“黛玉裸死”极大地挑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冰清玉洁的大家闺秀,死时没穿衣服,露出光光的肩膀,一下子成为很多人情感无法承受之重。对此,李少红的回应也直接:“你不觉得很震撼、很现代吗?”

  这真是强大的艺术反差感。反差这时其实是个好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反差越大,不正意味着艺术自由创作的空间越大吗?有人一说到《红楼梦》,就把“经典”牌位恭恭敬敬地捧出来,恨不得让所有人都跪在下面,纹丝不动地表达忠诚。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里面说得很清楚了:“‘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这意味着,如果李少红在新版《红楼梦》没有自己的东西,《红楼梦》也就根本不是她的经典。同理,观众如果没有自己表达,《红楼梦》也就不是他们自己的经典。

  王蒙曾说,“经典就是经典,糟蹋就是糟蹋”。这话没错,不过,我还想说,经典也不是谁想糟蹋就能糟蹋的,更不能只留给占有文化权力者来“糟蹋”。《红楼梦》是公认的中国经典,但我们不能笃信谁的《红楼梦》也配得上经典,那么,就感谢李少红与观众一起拉大这种艺术反差。至少,允许这样反差空间存在,甚至不断放大,就为《红楼梦》成为每个人的经典赢得了更大的空间。当然,在这样空间里,并不总是在对经典锦上添花,甚至还有佛头增秽。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空间,最后每个人的《红楼梦》都有可能变成垃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