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人还是“静”一点好 你说呢

 白衣平儿 2012-04-16
 
 
 

《庄子》里描写过一只斗鸡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叫纪子的人,为齐王养斗鸡。十天后,齐王问他:斗鸡训练好了吗?纪子说:还没有。为什么呢,因为这只鸡现在还恃气而不能静呢!又过了十天,齐王问他训好了吗?纪子说:没有,因为这只鸡听见别的鸡叫,就流露出一副焦燥不安、跃跃欲试的样子。再过十天齐王再次相问,纪子还是说:不行,因为这只鸡到现在还顾盼自雄,意意强盛呢。四十天后齐王继续问他,这次纪子说:差不多了。齐王不解地问:何以所知?纪子说:因为它听见别的斗鸡在叫时,已经毫无反映了,面对挑战它已不惊不动,真正进入“静”地境界,看上去就象只木头雕的鸡,但它的内在德性已经养成,别的鸡见到它,不敢跟它对峙而是掉头跑了。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以静止动”的神奇效果。这又让我想起曾国藩对“静”的认知,并加深对“静”的理解。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静”字功夫最为要紧,大程夫子成为三代后的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王阳明亦是“静”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他在写给李续宜的信中说:要想有效地克制自己,首先要心安定,然后气才能安定;气要安定,然后精神才能安定;精神安定之后,身体才能安定。“须将生前之名,身后之事,与一切妄念,铲除净尽,自然有一种恬淡意味,而寂定之馀,真阳自生,此以静制动法也。”曾国藩的这些话是很有哲理的,他让我们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的精神不能达到静的境界,那么他的内心就不可能静下来或总是浮动的,这样他对事理就不会看得清楚明白,做事也不可能踏实下来,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得不到很好的保养。面对当今复杂的社会和人际关系,我们更要以静观之,以静止动,这样才能在极静中求得真正的乐趣,才能在万变不惊中超脱人生。

如何才能做到真“静”?这是需要真功的。我想,前提是对“静”要有悟性,也即是懂得“静”的道理,然后要克制自己内心浮燥的一面,时常切记“宁静致远”、“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诫训,做到“不入是非之场,不入势利之场”、“名利两淡,寡欲清心”,以达到静心静身的至高境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