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沟通」与「人际关系」※

 yagi1 2012-04-17

沟通人际关系」※

沟通与人际关系之一:你是批评多,还是表扬多? 

在企业里,我们很多的管理者素以“严厉”著称,并以此为荣。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接触过不少企业的管理者,他们大部分人在员工的心目中,都是严厉的,对员工批评多过表扬。

中国的员工职业化程度不高,对自我的管理不够,特别是基层员工,作为管理者的你,如果不够严厉,太过于温和,或者说完全实施人性化管理,你会发现长此以往团队会容易没有“执行力”,因为员工认为你“好说话”。当然,对于基层员工来说,优秀工作品质是要靠流程来保障的。

那么,严厉的批评是不是对事情的结果更有利呢?

前几天到杭州出差,间隙休息时,我到西湖边转了转,那天天气晴朗,温度适宜,西湖在阳光的映照下很美,令人心旷神怡。走在美丽的西湖林间小道上,远远的听到一个女人大声的斥责声,我以为是有人在吵架,慢慢走近了才知道,是一个年轻的母亲在训斥一个大概7、8岁的孩子。

这位母亲看起来一点都不贤淑,对她的孩子似乎没有太多的爱,而是流露出抱怨的情绪。小男孩不知所措的仰头看着他的妈妈,胆怯的哭着,她的母亲用手用力在小男孩的脸上捏着,我看着就觉得心疼,她的妈妈却似乎没什么感觉。

小男孩的妈妈骂骂咧咧的往前走,小男孩无助的跟在她妈妈的身旁。我路过他们母子身旁时,分明看见的是一张凶狠的女人的脸,满脸的仇恨。也许这位妈妈的生活不尽如人意,也许这位妈妈自己的童年有很多阴影,现在她把这些负面情绪统统带给了自己的孩子,而她很可能并不自知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伤害。

我们每个成年人性格里的缺陷,都可以在我们的原生家庭里找到解释,大部分是由我们的原生家庭引致的。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性格里有难以容忍的缺点时,一定要从我们的孩提时代,从我们的原生家庭,从我们的成长经历中去找原因。如此,才能真正的疗愈自己,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显然,中国缺乏优秀的母亲,自然就很难培养出具备优秀品格的孩子。这些只是被家长“养”大的孩子们,头脑里有可能装的是完全错误的价值观,或者根本就没有什么价值观,他们或叛逆、或随波逐流,他们的灵魂无处安放。

进到企业里,他们自然是很难被教化的一群人。

他们希望找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他们动不动就炒老板鱿鱼,只是因为心情不好,或者仅仅是因为另一家企业每月愿意多出100元。。。。。。

他们没有坚强的价值观,他们不去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他们无暇顾及未来,只要眼前的现金收益,他们是对企业不够忠诚的员工。

很多管理者无可奈何的说,对这样的员工,只能严厉,否则根本没有执行力可言。而当我们与员工交流时,或做员工不记名问卷时,员工却表达出诸多抱怨。这样的工作关系很难令人愉快,也很难有高的工作品质。

闻名遐迩的心理学家斯金纳,经由动物实验证明:

因好行为而受到赞赏的动物,其学习速度快,学习效果亦较佳;

因坏行为而受处罚的动物,则不论学习速度或学习效果都比较差。

最近的研究显示,这个原则用在人身上也有同样结果。批评不但不会改变事实,反而只有招致愤恨。

另一位心理学家汉斯席尔也说:

更多的证据显示,我们都害怕受人指责。

尽管指责比表扬容易的多,尽管我们的员工或者我们的孩子似乎没有什么值得我们表扬的地方,但如果你想要他变成你希望的样子,你想要他们心甘情愿的做你希望他们做的事情,还是让我们多多练习鼓励和赞美吧!

沟通与人际关系之二:如何让你的想法被更多人接受

领导力大师加德纳指出,一个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四种不同的故事观。这四种故事观从简单到成熟,是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当然,许多人永远没有发展到最后的更高级的境界。

5岁左右儿童的故事观,是“二元对立”的,他们的世界非黑即白。在5岁儿童的眼中,一个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比如大灰狼是坏蛋,小白兔是可爱的小动物,他们希望世界上永远没有大灰狼,那么小白兔就安全了。

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被家长教育,要诚实,不说假话。于是慢慢长大后,衍生而来的想法就是,当别人有什么错误时,要一针见血的指出来,有人还对此举动乐此不疲,自我感觉良好的解释为“我这人很直”,“我是直肠子”。一些人指出别人的错误,不分场合,全然不顾对方的感受,只管自己说出来舒服。如此,就算你指出的错误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但因为你伤了对方的自尊,对方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也会“顽固”的坚决不认错。

还有一些人在非常直接的指出别人的错误时,会加上一句,“我是为你好”。比如家庭关系里,夫妻中的任何一方以“爱”的名义,指出他(她)眼中对方存在的问题,同时一定要对方改正这些缺点,告诉对方“我这么批评你,是为你好,是因为我爱你”,其实,说这话的人,爱的是自己。如果他(她)是真的爱对方,怎么会不尊重对方的习惯?怎么会不考虑对方的感受?怎么会不保护对方的自尊?而只图自己说起来快活,以“爱”的名义,强加指责?

真实的情况是,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的判断常常是错误的,也许我们拼命捍卫与坚持的,本来就是错的,真正要反省,要改正的是我们自己,因此,怎可轻易的下结论,认为自己一定是正确的,而被你指责的对方是错误的,非要对方改正,而不是我们自己改正。

西奥多罗斯福在白宫的时候承认,如果他的判断有75%是对的,行事便可以达到最高的期望。如果像这样一位杰出人物的上限是这个百分比,你和我又该当如何?

更多的时候,就算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如果我们不注意技巧,不婉转的表达我们的想法,想要改变对方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相信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有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毫无困难便能改变心意。但,假如是别人跑过来告诉我们错了,我们必定会表示愤慨,反而坚定了我们维护自己原本想法的决心。

在企业中,一个新的提案,想要在团队中得到更多的拥护,绝对不能靠强压。作为一个上司,或者作为一个部门的一员,在你打算推进一个需要团队成员配合的新项目时,如果你只知道一个劲的展示该提案在你心目中的完美,想尽一切办法努力说服大家,指出旧的做法存在如何如何的缺失,新提案怎样好,在你不具备绝对权威的情况下,这个令你兴奋的提案,很有可能胎死腹中。就算大家碍于你职位的权威勉强执行了,也是口服心不服,最后甚至要故意弄出点错误来,以证明你是错的。

对此,我们唯一可以采取的方法是,在讨论会上,先鼓励大家发言,然后针对出现的问题讨论,并请大家思考如何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作为提案的作者,我们再在合适的时间,技巧的、不露痕迹的,提出一些不明显的建议,引导大家按照我们的设计思路来思考,最后,再提出整个计划。只有这样,该计划被大家通过,并心甘情愿执行的可能性才会大。

作为一个管理者,或者作为一个培训讲师,都是如此。如果你是一个外请的培训讲师,企业请你来的目的就是改变大家的观念,但显然这是很不容易的,三百多年之前,科学家伽利略就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那么在课堂上,如果你只是一味强压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显然这样的做法是极其吃力不讨好的。所以我们才说,要互动式教学,组织大家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作为课程引导者的讲师再在适时的时间提出观点,将学员引导到你设计的课程思路上来,最后达成课程目的。

沟通与人际关系之三:人际交往中,你会重视对方吗?

美国学识最渊博的哲学家之一,约翰杜威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

记住这句话,“希望具有重要性”,这句话非常重要。

有些专家指出人的精神异常,是想在幻觉中寻求肯定自己的重要性,这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是得不到的。

许多人由于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被肯定”的感觉,因而他们到另一个世界去寻找,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精神失常。

上个月看到一则消息,有个在读大二的小女生,跟男朋友分手了,但小女生不愿意分手,离不开他的男朋友,但很显然,那个男生已不再爱她。

这个小女生无奈发了条短信给那个男生,男生也许是嫌烦了,回了一条,“你去死吧”。就是这一条短信,小女生半夜来到那个男生的家里,男生不在家,男生的爸爸妈妈给她开了门,小女生在男生的家里呆坐了几个小时后,毅然从男生家里的阳台上跳了下去。

花样的年华,美好的生命化作了一屡青烟。

在小女生跳楼前,她最后给自己的妈妈发了条短信,说“鹏鹏叫我去死,我最听他的话,我就去死了”,以及来世再报答妈妈等等。

当然,我们都知道小女孩的死实在太不值,这也正符合了约翰杜威所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小女生为什么会自杀,小女生为什么要到男朋友家里去跳楼,都是因为小女生“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引起男孩的注意。当然我们非常不提倡这种做法,这是极其不明智的,代价实在过于高昂。

可惜,小女生的死,并没有如她自己所愿的“具有重要性”,男生并不为所动,男生家里“出于人道主义”赠予了小女生家里一点钱。这个结果对于小女生来说是极其悲哀的。但我们也知道,小女生在跳楼的那一刻,她一定是心甘情愿的。

这个惨痛的案例,告诉了我们,人们“希望具有重要性”,特别是在他爱的人面前,在他在乎的人面前,不论是男女恋人之间,还是孩子与家长之间,亦或者部署和管理者之间,人们都极其渴望被自己在乎的人重视。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时刻留意体现出对别人的尊重或重视。

如果你是一位上司,当下属向你汇报工作时,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你甚至可以批评他,但你一定要认真听他说话,让他感受到你对他意见的重视;

如果你是一位家长,当你的孩子乐滋滋的抱着玩具向你跑来,缠着你让你陪他做游戏时,尽管你的工作很忙,此刻也请放下手中永远也做不完的工作,投入的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来,因为他需要知道自己是否对爸爸(妈妈)很重要,以验证爸爸妈妈是爱他的;

如果你是某人的男朋友,或女朋友,也请在交往中,让对方体会到他(她)对于你的重要性,如此你们的感情才会越来越深。

“被肯定”、“希望具有重要性”从来都是这么重要。

沟通与人际关系之四:具备爱的能力很重要 

越来越发现,一个人具备“爱的能力”非常重要。

越来越发现,一个人具备“爱的能力”非常重要。

比如有些剩男剩女,其实论自身条件,往往都是优秀的一群人,却被“剩下”了,抛开没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之说,有时他们是遇到了对的人,却因为缺乏“爱的能力”,让幸福从指尖划走了。只得哀叹的说,缘分不够,其实缘分也是需要争取的。

在企业里,一个有爱的人,会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也许他并不具备什么职位头衔,却能在组织里发挥不可或缺的影响力;一个没有爱的人,或者不懂得表达爱的人,纵使天资再聪颖,与他本可以取得的成就来说,现实世界里取得的成绩还是很有限的。

那如何成为一个有爱的人呢,为什么有些人不具备“爱的能力”呢?我想得从娃娃抓起。

爱,我们可以把她分为三类。

一类是理性爱。理性爱的特点是:有目标有理想的爱;双向的爱;讲究精神生活的满足的爱。

第二类是血缘爱。血缘爱的特点是:没有目标的爱;单向的爱;赢得物质生活的满足;不重爱态。

第三类是溺爱。溺爱的特点是:特殊待遇,过分关注;轻易满足,生活懒散;乞求央告,包办代替,大惊小怪;害怕哭闹,当面袒护,剥夺独立。

从教育小孩的角度来说,理性爱的成果是培养伟人与天才。血缘爱的成果是培养平庸之辈。溺爱的成果是葬送杀灭幸福人生,是悲剧之路;5岁前是心肝宝贝(玩具),小学时,是罐头;中学时,是出气筒;成人后,是恶梦源。

从现实社会来看,我们大部分家庭对孩子的爱是血缘爱和溺爱,特别是溺爱。

现在每家都只有一个孩子,爸爸妈妈疼、爷爷奶奶疼、外公外婆疼,溺爱的不行。在这样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心中怎么可能有爱?他的眼里只有自己,自己是最重要的,别人都无足轻重;在这样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心中没有敬畏,无法无天,什么事情都可能做的出来,吸毒、打架、夜不归宿等;在这样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怎么可能有“爱的能力”,他只会等着别人来爱他,他根本不会去主动关心别人,主动去爱别人。

正如威尼斯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说:“凡不关心别人的人,必会在有生之年遭到大困难,并且大大伤害到其他人,也就是这种人,导致了人类的种种错失。”

我的一个表弟,就是在溺爱的家庭中长大。他的妈妈是我的小姨,小姨的丈夫是一家大厂的厂长,工作非常繁忙,并且经常出差在外,夫妻二人不得不长年分居。于是教育表弟的责任就完全落在了小姨的身上。小姨年轻时也是数得着的美女,可惜性格比较懦弱,总喜欢讨好别人,成家后讨好自己的丈夫,有了儿子后讨好自己的儿子。

表弟很聪明,小时候学习成绩相当好,如果努力下去,本科考清华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可惜因为小姨的丈夫长年在外,小姨又是一个懦弱的妈妈,对儿子只有溺爱、只有顺从,等表弟慢慢长大了,过不了几年的时间,表弟彻底学坏了,在家里偷东西拿到外面去低价变卖,换来钱打电子游戏;再长大点,交了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吃摇头丸,在酒吧夜总会一玩就是几天几夜。总之是让我小姨及他丈夫头疼不已,儿子成了他们的恶梦之源。

再后来,表弟结婚了,在老家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当年的新娘子也是喜笑颜开,可惜没过几年,我就听说他们闹离婚。小姨给我讲了个小案例,一次表弟和他老婆外出回家,肚子都饿了,由于是过年期间,他们家附近的餐厅都关门歇业了,小姨翻遍冰箱,只找到一个玉米,便蒸熟了拿给表弟,小姨本想自己饿点没事,宝贝儿子吃饱,再顺便给儿媳吃两口就行。小姨说,没想到最后,表弟一个人把玉米全吃完了,半点都没留给他老婆,而且认为理所当然。试想,作为一个女人,表弟的老婆那刻心里一定是冰凉的,他的丈夫不懂得疼爱他。如此的小事情发生多了,离婚自然也是必然。

表弟为什么这么自私呢?这么不关心别人?不懂得爱别人呢?连自己的妈妈,自己的老婆都不懂得爱?

完全是因为小时候他的妈妈对他太溺爱了,无原则的溺爱。结果自然是葬送了表弟的幸福,是悲剧之路。

具备“爱的能力”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魅力的人,知道关心他人的人,自然能得到大家回馈的源源不断的爱。所以,我们的家长对待我们的孩子需要更多理性的爱。我们成年人,需要不断练习“爱的能力”。

沟通与人际关系之五:真诚的关爱,从记住他人的姓名开始 

如果你是一个上司,你会发自内心的关心你的下属吗?你会对他们表达关爱吗?

很多企业喜欢请培训老师上“执行力”的培训,很多老板希望自己的下属有强大的“执行力”,殊不知,员工不仅仅看作为上司、作为老板的你怎么说的,更会看你是怎么做的,所谓听其言,观其行。如果他们发现上司、老板是在“忽悠”他们,“利用”他们,对他们没有关心,没有爱,他们肯定是当着你的面一套,背着你的面另一套。因为你就是这么做的,他们向你学习而已,这样的团队是无执行力可言的。

领导力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是领导自己的能力。一个连自己都领导不好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领导力的,即使表面看起来有领导力,那也只是皮毛而已,长久不了。

所以,如果我们想带出一支强大的团队,领导者或者说老板的身体力行很重要,你的一言一行就是公司的文化,就是员工的榜样。人际交往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真诚,如果作为上司、作为老板的你,对员工不真诚,员工是能感受到的,彼此待人不真诚的团队是没有任何战斗力的,只是乌合之众,大家仅仅是为了某个利益而临时捆绑在一起,于是离职率高,员工管理成本高当然再正常不过了。

工作流程、标准作业手册、管理制度,这些都很重要,因为都是在做标准化的工作,通过标准化最大程度的保障不同的员工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是稳定一致的。

而让员工心甘情愿的与公司力往一处使,积极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作为上司、作为老板的我们有没有真心关心下属,哪怕我们在批评下属时,是不是以关爱下属为前提,在帮助他们进步成长,成为他们生命中的贵人,而不仅仅是利用职位以威权的压制、恐吓、威逼利诱。

真诚的关心他人,有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记住别人的名字。让我们看看罗斯福是怎么做的。

在塔夫脱总统时期,有一天罗斯福到白宫造访,适巧总统和夫人外出不在,罗斯福对待下人的诚挚便真实地流露出来。他叫着每一个老仆人的名字,和他们打招呼,连在厨房里洗碗盘的女仆也不例外。

记住别人的名字是对他人极大的尊重,我也曾面临记不住朋友名字的尴尬。在商务场合结识的朋友,不久再见时,他能准确的称呼我的名字,我看他也面熟,记得见过,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该怎么称呼他了,当时确实很窘迫,实在不太礼貌。后来我就在每次收到他人的名片后,认真的盯着名片看,再看看名片的主人,努力将两个对照合并存入记忆,回家后,再迅速在名片背后写上对他的印象,方便今后需要时能迅速回忆起来。

而前美国总统罗斯福不仅是记住朋友的名字,他造访白宫时,“叫着每一个老仆人的名字,和他们打招呼,连在厨房里洗碗盘的女仆也不例外。”有位侍仆名叫詹姆斯阿莫斯,写了一本名叫《仆人眼中的英雄——西奥多罗斯福》,回忆起这一幕时,含着眼泪说道:“这是两年来唯一感到快乐的日子,任谁也不会用这一天和一张百元大钞交换。”

罗斯福“叫着每一个老仆人的名字”,对于这些仆人来说,是莫大的尊重。而这更体现了罗斯福高贵的品格,卡莱尔说过:“伟大是从对待小人物的行为中显示其伟大。”

所以,我们是不是从现在开始,记住下属的名字,记住商务伙伴的名字,当你再次碰到他时,愉悦而准确的称呼他,是不是会给你的人际交往大大加分呢?

让我们将对别人的真诚关心,从记住他的名字开始。不论他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

沟通与人际关系之六:人际交往中,重要的不是说,而是聆听 

聆听!聆听!几乎所有关于“有效沟通”的书籍,都会告诉我们,聆听比说话重要得多。

然而现实世界中,不少人误把口若悬河当成了高超的沟通技巧,他们以为能说会道,就说明沟通能力强。我也曾一度这么以为。

夫妻关系里,把丈夫逼出家门的,与太太日复一日、没完没了的唠叨常分不开;

家长们教育孩子多吃饭,光一个劲的跟孩子唠叨“宝宝,你要多吃饭,多吃饭才能长高啊”,有多少用处呢,有哄孩子吃饭的家长们自是清楚;

进入企业的新人,经常被善意的告诫“言多必失”,要“少说话,多做事”。看来“话”不是说的越多越好,有时沉默更是一种力量。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在工作中,我们真的好好聆听了吗?

我们经常不去注意别人讲什么话,只不停的自顾自说很多;我们经常在对别人谈论的话题有意见时,随意插嘴……我们经常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显示自己的“重要程度”。

我们说的越多就越受朋友、同事、家人的欢迎吗?我们说的越多就代表沟通能力越强吗?

好的听众比好的演讲者重要,但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显然并不多。纵使是最难缠的人,或是最苛刻的批评家,一旦碰见耐心的听众,态度都会软化下来。

如果你从事的正好是客户服务类的工作, 特别是任职于客户投诉岗位的,请一定记得“受气”是你的每日功课,你得先处理好客户的情绪,再来处理客户的事情。处理客户的情绪,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专注聆听,用心聆听客户的抱怨,不论客户是有理的,还是无理的,我们都要专注、同理心的聆听。

前哈佛校长查尔斯-埃利奥特认为:“生意上的往来并无所谓秘诀......最重要的是,要专注眼前同你谈话的人,这是对那人最大的奉承。”

当今最有名的听众之一便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有人这么描述他:“他给我的印象极深,真使我终身难忘。他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特别品质,从没有一个人像他那么全神贯注。他的眼神并不锐利,不是那种“慑人心弦”的眼光,而是柔和可亲的,他的声音低沉亲切,也很少用手势,但他凝神听我讲话的态度,真使我难忘。”

不专注聆听,只谈自己的人通常只想到自己。

哥伦比亚大学前校长尼古拉斯 莫瑞 巴特勒博士也说过:“只想到自己的人根本没受过教育,无论你怎么教导,还是无可救药。”

我们有些人纵然是名校毕业,如果他们凡事只想到自己,正如巴特勒博士所说,这些人“根本没受过教育,无论你怎么教导,还是无可救药。”在现实社会中,这种“只想到自己的人”何其多。

比如高速公路旁有悖公共道德,随意停车小便的人;比如在环境幽雅的电影院里,随意抛洒的瓜子壳,而这些瓜子壳的主人可能是仪表堂堂、着装考究,甚至毕业于名校的所谓绅士淑女;比如上下班高峰时期拥挤的地铁车厢里,只管自己站好了位,绝对不往里挪动半步的人……太多如此常见的情形,他们都是“只想到自己的人”。

我们经常提到素质教育,说一个人要有素质,那么素质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借用独立管理培训专家常亮老师课程里的归纳,他把素质分成了五个层次:

1、素质的表层是行为方式与工作习惯;

2、素质的浅层是知识与技能;

3、素质的枢纽层是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态度;

4、素质的核心层是精神与信仰、品格与道德;

5、素质的战略层是动机与使命、责任与目标。

一个人学历高,只代表这个人素质的浅层即知识与技能高。以后千万别再疑惑:这个人这么高的学历,为什么还表现的这么自私、为什么还会家暴?这个人小学刚毕业,为什么能白手起家成为这么大公司的老板?

受过良好的教育,希望经营高品质的人际关系,努力做个“谈话高手”,不是叫我们不停的说,不停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比“说”重要的多的,是成为一个能专注聆听别人讲话的人。要风趣,要对事物保持兴趣,问别人喜欢谈论的问题,鼓励他们多谈自己和自己的成就。

所以,从现在开始,多聆听吧,鼓励别人多谈他们自己和自己的成就。

如此,你就会成为一个“谈话高手”。

沟通与人际关系之七:你谈论的是你感兴趣的,还是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平时你与朋友聊天时,谈论更多的是你感兴趣的话题,还是他(她)感兴趣的话题?

你有没有在心情低落的时候,找了个朋友倾诉,而实际上你并不需要他帮你拿什么主意,你只需要他用心倾听你,安静的听你说。

如果你是一个销售人员,在你拜访很难攻克的客户的时候,你有没有一种使出浑身解数都无法取悦对方的苦恼?你试过换个方法接近他吗?你拜访他之前,认真研究过他感兴趣的话题,从而在见面时,多谈他乐意谈的话题吗?

如果你没有,请你赶快重视沟通的这一原则:谈论他人感兴趣的话题。记住,不是谈论你感兴趣的话题!

美国学识最渊博的哲学家之一,约翰杜威曾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如果你没有理解这点,那么你很难有高品质的人际沟通。

你的谈话对象对自己的兴趣要多过对你的兴趣。自己的牙痛,要比别国的统治者杀死百万人民来得重要;一人颈间生了暗疮,当然也比发生在非洲的大地震更引起他的注意。

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我们大部分人则刚好相反,谈的更多的,是我们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说的眉飞色舞,兴高采烈,哪管听的人是不是真的感兴趣。

我妈在这方面很擅长,从小时候记事起,她就经常在我面前反复唠叨与爷爷奶奶的家庭恩怨,不断的、重复的表达她的观点。我也许赞同她的观点,也许不赞同她的观点,但我确实一度听的很烦了。她刚说了上半句,我就知道她下半句要说什么,于是常常不耐烦的打断她的话,直至后来大学住校后干脆躲着她。

现在想来,我自然是可以处理的更好,但当年年轻,没有这个能力驾驭母亲传递给我的负面情绪。如今在外工作多年,再回家探望妈妈时,我已能做到安静的坐在她身边,耐心的听她唠叨家长里短,引导她说她感兴趣的话题,她说的对或不对,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认真聆听她说她感兴趣的话题。

沟通与人际关系之八:让与你交往的人感受到,他对你很重要

在你的思维里和行为表现上,你常常认为是自己重要,还是他人重要呢?

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多半会认为自己最重要。我曾经就是这样。

我原生家庭里有三个小孩,一个哥哥,一个双胞胎的哥哥,我是最小的女儿,从小爸爸妈妈比较娇惯我,大哥和双胞胎的哥哥也凡事差不多谦让我,让我养成了有些自私的性格,不算太恶劣,总的来说还是通情达理的,但经常还是会任性,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

工作后,接触的人多了,经历的事情多了,遇到的挫折多了,人也就慢慢成熟了。记得大学毕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那几年,在人际关系方面还是遇到了很多烦恼的。不懂得职场与人交往的艺术,再加上当年浅薄的自视清高,在公司里经常会与同事相处的不开心,也不懂得如何面对和妥善处理各种人际矛盾。大学毕业的前三年,我几乎没打下什么坚实的职场基础,这家企业跳跳,那家企业待待,大部分是因为遇到人际摩擦时困惑了,一激动、一愤怒或者一苦恼,就离职了。浪费了三年的大好时光。现在想来,对当年浪费的时间着实有点心疼。

人有的时候很奇怪,越是在乎的人,越是在乎的事,越是故意表现的蛮不在乎的样子。这方面我可是感触不少,在同事关系中,在职场升迁中,在两性交往中,明明自己在乎,明明对我很重要,却故意表现的毫不在乎的样子。那个时候不是洒脱,而是不成熟的心智表现。也为此错过了不少机遇,现在想来有些机会错过了有点可惜,当年如果心智再成熟些,应该可以处理的更好。

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是:衷心让他人觉得他很重要。

你是这么做的吗?我以前不是这么做的,总喜欢让所有的人都觉得他对我没那么重要,哪怕是客户,或者朋友,甚至家人。现在我正在努力实践,让与我接触的每一个人,特别是深度接触的每一个人,让他们感觉到,他们对我很重要,他们不是无足轻重的,他们是很重要的。

在卡内基的书里,有这样的描述,人类行为有个极重要的法则,如果我们遵从这个法则,大概不会惹来什么麻烦;事实上如果我们遵守这个原则,便可以得到许多友谊和永恒的快乐。但是如果我们破坏了这个法则,就难免后患无穷。

这个法则就是:时时让别人感到重要。

所以,请从今天开始,时时让别人感到他对你的重要性。

让你的下属感到,他对你很重要;

让你的妻子(丈夫)感到,他对你很重要;

让你的客户感到,他对你很重要;

让你的爸爸、妈妈等家人感到,他们对你很重要;

让你的同事也感到,他们对你很重要。

如此,我们方才可能建立愉快、轻松的亲密关系、职场关系与朋友关系。

沟通与人际关系之十:如何让你的想法被更多人接受 

领导力大师加德纳指出,一个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四种不同的故事观。这四种故事观从简单到成熟,是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当然,许多人永远没有发展到最后的更高级的境界。

5岁左右儿童的故事观,是“二元对立”的,他们的世界非黑即白。在5岁儿童的眼中,一个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比如大灰狼是坏蛋,小白兔是可爱的小动物,他们希望世界上永远没有大灰狼,那么小白兔就安全了。

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被家长教育,要诚实,不说假话。于是慢慢长大后,衍生而来的想法就是,当别人有什么错误时,要一针见血的指出来,有人还对此举动乐此不疲,自我感觉良好的解释为“我这人很直”,“我是直肠子”。一些人指出别人的错误,不分场合,全然不顾对方的感受,只管自己说出来舒服。如此,就算你指出的错误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但因为你伤了对方的自尊,对方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也会“顽固”的坚决不认错。

还有一些人在非常直接的指出别人的错误时,会加上一句,“我是为你好”。比如家庭关系里,夫妻中的任何一方以“爱”的名义,指出他(她)眼中对方存在的问题,同时一定要对方改正这些缺点,告诉对方“我这么批评你,是为你好,是因为我爱你”,其实,说这话的人,爱的是自己。如果他(她)是真的爱对方,怎么会不尊重对方的习惯?怎么会不考虑对方的感受?怎么会不保护对方的自尊?而只图自己说起来快活,以“爱”的名义,强加指责?

真实的情况是,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的判断常常是错误的,也许我们拼命捍卫与坚持的,本来就是错的,真正要反省,要改正的是我们自己,因此,怎可轻易的下结论,认为自己一定是正确的,而被你指责的对方是错误的,非要对方改正,而不是我们自己改正。

西奥多罗斯福在白宫的时候承认,如果他的判断有75%是对的,行事便可以达到最高的期望。如果像这样一位杰出人物的上限是这个百分比,你和我又该当如何?

更多的时候,就算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如果我们不注意技巧,不婉转的表达我们的想法,想要改变对方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相信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有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毫无困难便能改变心意。但,假如是别人跑过来告诉我们错了,我们必定会表示愤慨,反而坚定了我们维护自己原本想法的决心。

在企业中,一个新的提案,想要在团队中得到更多的拥护,绝对不能靠强压。作为一个上司,或者作为一个部门的一员,在你打算推进一个需要团队成员配合的新项目时,如果你只知道一个劲的展示该提案在你心目中的完美,想尽一切办法努力说服大家,指出旧的做法存在如何如何的缺失,新提案怎样好,在你不具备绝对权威的情况下,这个令你兴奋的提案,很有可能胎死腹中。就算大家碍于你职位的权威勉强执行了,也是口服心不服,最后甚至要故意弄出点错误来,以证明你是错的。

对此,我们唯一可以采取的方法是,在讨论会上,先鼓励大家发言,然后针对出现的问题讨论,并请大家思考如何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作为提案的作者,我们再在合适的时间,技巧的、不露痕迹的,提出一些不明显的建议,引导大家按照我们的设计思路来思考,最后,再提出整个计划。只有这样,该计划被大家通过,并心甘情愿执行的可能性才会大。

作为一个管理者,或者作为一个培训讲师,都是如此。如果你是一个外请的培训讲师,企业请你来的目的就是改变大家的观念,但显然这是很不容易的,三百多年之前,科学家伽利略就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那么在课堂上,如果你只是一味强压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显然这样的做法是极其吃力不讨好的。所以我们才说,要互动式教学,组织大家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作为课程引导者的讲师再在适时的时间提出观点,将学员引导到你设计的课程思路上来,最后达成课程目的。

沟通与人际关系之十一:如果你错了,请马上承认

生活中,我们出错的概率有多少呢?

西奥多罗斯福在白宫的时候承认,如果他的判断有75%是对的,行事便可以达到最高的期望。连美国前总统罗斯福都这么评价自己,你我平日对人、对事、对己的判断又有多少是对的呢?

我们每天都可能在做错误的判断,但我们自己知道那刻的判断是错的吗?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我们自己知道错了,但为了面子或其他什么因素,死活不承认;还有一种是我们都不知道自己错了。

很多人以为,向别人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很没面子的行为,便死扛着。还有的人为了所谓的面子,对自己做的错误的判断怎么都不承认,为此甚至错过一生中对自己最重要的人,或者与本可以处理的更好的事情或机会失之交臂。

这样推卸责任的状态,我有过。

比如与家人吵架,或者与伴侣吵架,怎么着都不让步,较劲,非要争个你输我赢,在这种心理较近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很重要的感觉。现在慢慢成熟了,已能更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夫妻之间其实并不存在谁输谁赢,浪漫的光环褪去后,需要在平常琐碎的日子中互相包容。

从夫妻相处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双方的品格是最重要的。

从相识到热恋,到初步入婚姻殿堂,每对恋人或夫妻都是甜蜜的,然而那是晕轮效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双方都会努力在对方面前展示自己的优点,而把缺点深深的隐藏起来。但当爱情步入婚姻,面对的是每日的柴米油盐后,昔日的浪漫便荡然无存,于是愕然发现当年自己眼中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居然有那么多的缺点,在晕轮效应的光环褪去后,大呼“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婚姻并不是爱情的坟墓。爱情是一种感觉,既然是一种感觉,他会来,就一定会走,我们必须成熟的面对这一点。当浪漫的爱情遭遇平凡的日子时,真正维系家庭稳定的,是双方的品格(品德)。

只有持有优秀品格的人,才配拥有长久的幸福。

拥有优秀品格的人在处理夫妻关系时,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胸怀与格局,也就是我们这里说的承认错误的勇气。当双方吵架了的时候,更爱的那方会首先和解,但如果每次无论谁对谁错,都必须是更爱的那方和解,这完全不符合人性,日子久了,次数多了,他也会疲倦的。所以幸福的婚姻需要双方都有承认错误的气度和勇气。

同样的,在企业里,你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人吗?

我相信大家身边一定有这样的同事:他永远没有错,全部都是别人的错。工作中如果出了问题,你问他,他永远会给你找一堆的理由,然后把责任推到张三李四身上。

我们都说责权利对等,你不愿意承担责任,你就不可能拥有相应的权利和利益。有些人希望天上掉馅饼这样万年难遇的美事幸运的落在自己头上,最好权利利益统统归自己,但当需要承担责任时,就推得一干二净。

承担责任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我们这里说的勇于承认错误:这件事情是我的错,我负责!

勇于承认错误的人,一定是内心很强大的人。

记住这句古老的格言:

“你绝不会因争吵而得到太多,只有让步,才会得到比你预期的还多。”

沟通与人际关系之十二:尽量温和,尽量友善

“假如你握紧双拳找上我,我想我也不会示弱。”

伍德罗威尔森说。

我们总会遇上令自己不愉快的事情,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今天在网络上看到好几则消息说夫妻或恋人互殴,想想也是令人叹息,那会儿沉浸在热恋中时,双方不是卿卿我我,情浓意浓吗?爱情不是让你们心跳加速吗?当时你们不也爱的死去活来吗?如今怎么就动起粗了?

现实生活中,“爱”很容易轻易说出口,然而绝大部分人并不懂得什么是爱,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爱。爱被我们扭曲了,被功利了,被恶俗了。

这里我们暂且不探讨关于爱的话题,我们说说情绪控制的问题。

你有过生气的时候吗?不论是对伴侣,对同事,或者对陌生人?我想除了星云大师这样的出世高人之外,但凡你我这样的俗人,便一定会有生气的时候,甚至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

我极为生气的时候也曾对人凶过,也情绪失控过,那时已不是理性的我,甚至可以为了解气完全不顾后果,不过事后我会后悔,我知道事情不能用暴力的方式解决,而作为一个女人,一个自认受过良好教育的职业女性,更是要懂得收放自己的情绪。

这两年我已经越来越少生气了,一个原因是人成熟了,懂得了妥协与谦让,另一个原因是经历的事情多了,逐渐体悟到了生命的无常与宝贵。现在我努力做到温和友善的对人、对事,说实话,要每时每刻都做到,很难。所以不是有人说了,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是一个不断驾驭自己的过程。

那么一个人为什么会凶?除了从小在暴力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人以外,我想“凶”的人一定是他认为这个“凶”能解决问题,不是有句老话说“人善被人欺”吗?(我越来越发觉很多“老话”简直就是谬论,可笑的是仍然有很多人抱着古人、祖辈的教诲不放。)

可是“凶”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恐怕只会令事情越来越糟。

我们回忆一下,当你和他人发生激烈的冲突时,那刻的你理智吗?你能平静的处理问题吗?对方又理智吗?如果你们两个都不是处于理智的状态,你们的互相攻击不是一触即发吗?那么怎样的恶劣后果都不在话下了。

去年在网络上看到两则震撼的案例:

南京大学的一个教授,在南京大学的教工宿舍区,因为停车与人产生摩擦,居然被人打死了;还有一个案例是上海内环高速上,一辆宝马车与一辆奔驰车开车途中互相较劲,互不相让,致使奔驰车上的人不爽,将宝马车逼停,从奔驰车上下来4个人,将宝马车司机打死了。

这两则震撼的案例都是因为开车,但绝对不仅是因为开车。不论是被打死的那方,还是打人致死的那方,双方都因为自己一时的情绪失控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们的人生从此便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而所有当事人背后的家庭,也因此陷入了负面情绪的泥潭里,惨案发生了,怎么后悔都已无法改变现实。

因此我们每个人平时都必须修炼自己的自控力。

这个世界一定有一些恶人,他们不会反省,他们只会用暴力解决,他们还活在原始社会里。如果不够幸运的,我们刚好碰上了他们,那怎么办呢?我认为更明智的做法是忍一忍,吃些眼前亏。我们的人生有更重大的使命,而收拾暴徒是警察的工作,不是我们手无寸铁的普通人所擅长。完全犯不着为了一时的面子,付出沉重的,甚至生命的代价。

当然这样恶性的事件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人还是通情达理的,是珍爱生命的。

在平日的生活和工作中呢?我们可能会碰到好责备的双亲、跋扈的上司或丈夫、唠叨不休的妻子等,或者也许我们自己就是这种人。我们想用强压的力量来促使对方改变,疏不知人的思想不易改变,如果不是他本人内心愿意改变,没有人能打开他心灵的那扇门,以强迫的方式促使对方改变,只会引致更多的对抗。

如果我们想要引导对方改变思想,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温和、友善的方式,尽可能温和,尽可能友善。

让我们慢慢养成温和、友善的习惯吧。也许因为你的温和友善,你有时会“吃亏”,或者“被人欺负”,但请相信,你继续温和,继续友善,你真诚的待人,幸福终将握在你的手中。你又何必过于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生命的犒赏远在终点,而不在起点附近。

沟通与人际关系之十三:学会适度的妥协、感知柔弱的力量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纷争,工作中也常有与对方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是应该据理力争,还是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呢?

曾经我也是一个号称“有个性”的人,一个有棱角的人,一个“很”有原则的人,一个本位的人。

对一件事情,我有自己的看法,当对方与我的意见不一致时,我首先不是倾听,不是换位思考,而是排斥,或者与对方理论,或者消极的沉默。

从工作方面来说,我“太有”自己的原则,不懂得妥协,也错过了一些本该可以处理的更好的成长机会,然后还自我安慰的说,“只要自己高兴就行”。

我如今觉得,持有“只要自己高兴就行”这种观念的人,本质里是自私的。

一个懂爱的人,是去“爱”别人,而不是“被爱”,不论你的这份“爱”带来的是否是伤害,只要你心甘情愿,那你就是幸福的。

在处理工作时,一个心中有爱的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是不会追求“只要自己高兴就好”的,他一定会用心倾听对方的意见,注重对方的感受,谋求双赢,或者多赢,而不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求自己赢。

懂得尊重别人的感受,懂得妥协的人,才是内心真正强大的人。

卡内基告诉我们:“与别人交谈,不要先讨论你不同意的事,要先强调——而且不停地强调——你所同意的事。”他告诉我们:“因为你们都在为同一件事而努力,所以你们的相异之处是在方法,而不在目的。”

说的多好,我愿意再重复一次,“因为你们都在为同一件事而努力,所以你们的相异之处是在方法,而不在目的”。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很有感触。当我们与人交谈,当双方意见有分歧时,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与对方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将这件事情往积极的方面推进,这点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商讨运用什么方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谋求双方的双赢。

在工作中我犯过这种错误,某个项目在最后签订协议时,客户提出了要修改某个条款,这个条款的修改对我们而言有些为难,但并不是原则问题,面对此景我却通常选择不予同意,有的客户为此妥协了,也有客户选择了放弃与我们的合作。

现在看来,我可以处理的更好,因为双方的目的是一致的,都希望能达成合作,我不应该一味只考虑我们自己的想法,我们自己的原则,而应该更加柔和、技巧的处理这个问题,如果确属非原则性的问题必要的时候应该予以适当的让步和妥协。

苏格拉底,这位“雅典之虻”,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他的“苏格拉底法”众所周知。所谓“苏格拉底法”,也就是我们所提到的“是”的反应技巧,他问对方会做出肯定回答的问题,然后渐渐引导至他设定的方向。他继续不断地问,你继续不断地回答“是”,等到你察觉到时,你们已得到肯定的结论了。

下次我们如果与别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为了真正能解决纷争,我们得记住苏格拉底的方法,问些温和的问题——一些能引发别人“是”反应的问题。

重要的是“问些温和的问题”,而不是有意要将对方问倒,或者故意刁难对方,得理不饶人。如果我们伤害了对方的尊严,怎样都不可能令对方理性、平和的与我们对话,那么所有的交谈都是毫无意义的。所以问能引发别人“是”反应的问题,重要的一点是问些“温和”的问题。

我们中国有句格言也说到:以柔克刚。

我想对于职场女性来说,更是如此。强势的女强人少了女人该有的魅力,女人应该是温润如玉的,职场女性更要磨炼自己的品格、脾气和胸怀,在工作能力出众的同时,展示柔弱的魅力。

让我们共勉:柔弱胜刚强。

当然分寸的拿捏才是真智慧,人生活的本来就是一个分寸,人生即哲学。

沟通与人际关系之十五:多让别人说话

人际交往中,不少人喜欢展示自己的优越感,在别人面前谈论自己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在这种自我吹嘘中找到成就感。

我曾经也有这样的行为,其实往本质里来看,这种喜欢炫耀自己的人,内心是不够强大的。你不能因此说他们自卑,但至少他们需要从别人对他们的态度中,验证自己的价值。当然现在,我已经完全不会这样了。

在商务交往中,在与同事相处时,如果我们经常占据话语权,并且自顾自的吹嘘,一个劲的谈论自己的种种成就,我们的朋友会越来越少。

美国学识最渊博的哲学家之一,约翰杜威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如果我们在与朋友的交流中,时时表现出高人一等,朋友便不可能觉得“具有重要性”,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是无足轻重的。

有些年轻的情侣,明明心里是喜欢的,由于性格不太成熟,或者过于矜持,总是让对方感觉不重要,不被重视,直至对方最后放弃这段感情,转身离去,于是白白错过了一段好姻缘,自己也遗憾不已。

有些客户,明明对自己公司很重要,但为了不让对方察觉出来,以占据合作中的主导地位,故意装作合作不合作无所谓,对一些非原则性的条款商讨也丝毫不让步,本来是双赢的一次合作,却落得不欢而散。

这些,都是没有把握好分寸,不懂得让对方感到深具“重要性”。

还有的时候,我们喜欢多说,总希望自己的观点被别人接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便不停的说,往往因为话说得太多反而得不到效果。其实正确的做法是让对方多说,我们只要问他们问题,他们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的事务的症结所在,问对了问题,他们自会讲出一些事来。我们只需要聆听,诚心诚意地聆听。

还有一种人,当他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时,喜欢急着打断对方的话,这也是很危险的行为。因为如果对方没有完整的表达完自己的观点时,你说的再多,他多半也是听不进去的,徒劳无功而已。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希望具有重要性”,因此我们的朋友,通常比较喜欢谈论他们自己的种种成就,这便是理所当然了。

法国哲学家拉罗什福科说过:“如果你想要制造敌人,那就凡事超越他们;但假如你要的是朋友,则要让他们超过你。”

因此,让我们习惯多让别人说话,多让别人感受到他对你“很重要”!

沟通与人际关系之十六:作为上司,我们需要谦下

在卡内基的书中,他引用了这么一段话:

2500年前中国有个圣人名叫老子,他说过一些话,也许对今日的许多读者仍有益处: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我们这里解释一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千百河谷之水归顺之处,是因为它在河水的下游,所以才能成为千百河谷的统帅。

因此,要想作万民之君王,必须在言语上表示谦下,要想站在百姓前面,必须先把自己放在百姓后面。因此,圣人在百姓之上,但百姓不觉得他是累赘,虽在百姓前面,但百姓不觉他能造成侵害,所以百姓都乐于拥戴他而不讨厌他。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能表示谦下,甘于落在后面而从不与人争先,因此,天下没有谁能与他争雄。

远在2500年前,我们的老子就有了这般智慧的言语。反观现今浮躁的社会中,在我们的企业里,有这样的胸怀、格局的领导者(上司)实不多见。

有些人为了能得到更多被提拔的机会,可以说是不择手段,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察言观色和讨好上,唯恐失去任何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在企业里,与之对应的情形是,事情做好了,大家都来表功、争功;事情做砸了,恨不得推的一干二净,赶快跟自己划清界限。

一个正直的下属,一个有才华的下属,是不会奴颜婢膝的,他们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不会人云亦云。作为这种下属的上司,如果没有优秀的品格,很难吸引这些优秀下属的追随。我们都说企业里最重要的资产是人才,如果一家企业的文化,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衷心追随,那些愿意留下来的,都是讨好者,见风使舵者,作为这家企业的管理层们还自我感觉良好,我们基本可以断定这家企业离倒闭不会太远了。

领导力首先是领导者的自我管理。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具备相当的格局和胸怀,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品格正是上文中提到的“谦下”。

“谦下”的人,一定是“让”,而不是“争”。正是这份“让”,才会激起追随者内心深处的敬意,才能形成“天下没有谁能与他争雄”的局面。

既然“谦下”,一定能虚心听取对方的意见,一定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因为他们知道没有人喜欢被推销或被强迫去做一件事,人们都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购买东西,或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

当我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希望对方能接受时,强加给对方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只能提供看法,由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就算最后对方认同了我们的观点,采纳了我们的建议,也一定要让对方感觉这主意是他们自己想到的。

在企业里,一些高层希望下属有强大的执行力,却在任务下达前,不听取下属的意见,一厢情愿的按照自己的,或者高层几个人的意见行事。您觉得这样的目标会令下属有执行力吗?当然执行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只听取下属的建议这么简单,但我们仍然可以想象领导者如果不谦下,是不可能调动下属内心深处的积极性的,此时下属的执行也是碍于领导的行政权威,为了拿份工资,所以我们企业总是陷入强调执行,执行力却总是一阵风的怪圈。

沟通与人际关系之十七:站在旁人的立场去思考  

哈佛商业学校的迪安多纳姆说道:“我宁可在面谈之前,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踱上两个钟头,而不愿意毫无准备地走进会议办公室。我一定要清楚自己想要讲什么,更重要的,是根据我对他们的了解,想到他们大概会说些什么。”

这点十分重要。

在这方面我曾经做得很差。现在回想起来,年轻些的时候,还是有些浮躁的。浮躁也许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通病,刚大学毕业,就希望自己被重用,仿佛已看到成功在向自己招手,疏不知,成功离那时的我们还远着呢。

现在逐渐成熟,经历的事情多了,便生出了几分淡定和从容,不那么患得患失了,不那么急功近利了。

我以前年轻些的时候在会议之前,不太喜欢做细致的准备和深度的思考,没有像哈佛商业学校的迪安多纳姆那样,“在面谈之前,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踱上两个钟头”,没有“想清楚自己想要讲什么,更没有根据我对他们的了解,想到他们大概会说些什么”,而是浮躁的冲进办公室,美其名曰“兵来将挡”。现在看来这样的行为着实浮躁,对自己的成长没太大的帮助。

在生活、工作中,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他会怎么想,他为什么会这么想,很重要。

杰拉尔德尼伦伯格在其著作《与人交往》一书中评论道:“在你同别人谈话的时候,假如能表现出十分重视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便可赢得对方的合作。所以你应该先表明自己的目的或方向,然后倾听对方发言,再由对方的意见决定该如何应答。总之要敞开心灵接受对方的观点,如此对方也会相对比较愿意接受你的看法。”

在这段话中,作者告诉我们“在你同别人谈话的时候,假如能表现出十分重视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便可赢得对方的合作。”告诉我们与人谈话的前提是,表现出“十分重视对方的想法和感受”。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到却并不容易,人们都喜欢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看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如果我们是真诚的想与人达成一致,唯一能做的便是从旁人的角度去思考、去看事情。听起来并不是什么非常深刻的道理,如果我们照此执行,他却很可能是我们一生事业的踏脚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