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002《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 》前言
2012-04-17 | 阅:  转:  |  分享 
  
《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文明的冲突?TheClashofCivilizations?》最初只是一篇文章发表在美国《外交
事务》1993年夏季号上。这篇文章一发表,立即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据《外交事务》的编辑们说,自1940年代乔治·凯南
发表那篇著名的关于遏制共产主义的“X”文章以来,还没有任何一篇其他文章引起过如此大规模的讨论。亨廷顿后来又发表了一系列相关文章,
并于1996年将《文明的冲突》扩展成为一部367页的同名的厚书(TheClashofCivilizationsandt
heRemakingofWorldOrder)。书的基本观点:在下个世纪,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不主要是意识形态因素或
经济因素。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将是文化方面的差异。文明的冲突将主宰着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差异线(“文化”断层线、界线)将
会成为未来的战线。为什么文明会发生冲突呢?在亨廷顿看来,文明的差异才是人类的各种差异之中最根本性的,这种差异基本上是不可更改、
不可消除的:如共产党人可以转变成民主主义者,富人可变成穷人,穷人可以变成富人,但是,俄罗斯人不能成为爱沙尼亚人,阿塞拜疆人成不了亚
美尼亚人。一个人可以是半个法国人、半个阿拉伯人,甚至可以同时是两个国家的公民。但是,却很难成为半个天主教徒和半个穆斯林。亨廷顿
对于世界大格局的认识: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威胁西方亨廷顿认为,所有的国家都在努力实行现代化,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未来的冲突
很可能是西方对非西方国家的冲突。他特别强调“儒教”文明(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对于西方的威胁,特别是儒教文明与伊斯兰联手的可能
性。《文明的冲突》一书的封面设计就充分体现了亨廷顿对于世界大格局的认识:封面右上方是地球背景之上的基督教十字架,左下方是地球背
景之上的伊斯兰新月,右下方则是地球背景之上的中国太极图;十字架高高在上,新月与太极图在下方紧紧挨着。21世纪的“文明冲突”场景
2010年(1996年写的),美军撤出了已经统一了的韩国,并大大减少了在日本的驻军。台湾与大陆达成了妥协:台湾保持事实上的独
立,但公开承认北京的宗主权,并在中国支持下按照1946年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模式加入了联合国。南中国海的石油开发进展迅速,大部分是
由中国,但也有一些越南控制的地区由美国公司开发。由于投射力量的能力加强,中国宣布它将控制整个它过去一直声称拥有主权的海域。中越两
国的军舰之间爆发了战斗。中国入侵越南。越南要求美国的帮助。中国警告美国不要插手。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一片慌乱。美国宣称它不能接受中国
对于越南的征服,呼吁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并派出了它所剩无几的航空母舰战斗群去南中国海。中国谴责这一行动侵犯了其领海并对战斗群进行空
袭。联合国秘书长和日本首相斡旋停火的努力失败,战斗蔓延到东亚其他地方。日本禁止美国使用其在日本的基地对中国作战。美国无视日本的要
求,于是日本宣布中立并且封锁了美军基地。中国的潜艇和从台湾和大陆起飞的飞机沉重地打击了美国军舰及其他设施。同时,中国地面部队进入
河内并占领大部分越南领土。有人就呼吁要在南海打一仗由于中国和美国都有能够打到对方领土的核武器,双方默认的僵持开始了,并且没有在
战争的早期阶段使用这些武器。双方都对于核攻击有恐惧,但美国社会更强烈。许多美国人开始质问,他们为什么要冒这种危险?中国控制不控制
南中国海、越南,甚至整个东南亚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在美国南部西班牙裔占优势的各州反战情绪尤其强烈,当地人民和政府说:“这不是我们的战
争”,并想援引在1812年战争中新英格兰的模式退出战争。在中国巩固了它在东亚的初步胜利之后,美国舆论开始认为,打败中国所需的代价
太大,还是谈判结束战争为好。同时,战争对于其他文明的主要国家产生了影响。印度抓住了中国被困在东亚的机会发动了对巴基斯坦的进攻
。在开始阶段,印度得手了,但巴基斯坦、伊朗和中国之间的同盟启动了。伊朗装备着现代化武器的训练有素的军队和巴基斯坦的游击队从两面夹击
印度军队。巴基斯坦和印度都向阿拉伯国家求援——印度以伊朗称霸西南亚的危险恐吓它们——但中国反抗美国的初步胜利在伊斯兰世界激发了大
规模的反西方运动。在阿拉伯国家和土耳其,亲西方的政府一个接一个倒台。由于看到西方软弱可欺,阿拉伯世界发动了对以色列的大举进攻,
而美国第六舰队无力阻止。中国和美国都力图获取其他重要国家的支持。由于中国在军事上的胜利,日本开始慌慌忙忙地要搭中国“便车”了
,它从原来的纯粹中立转向了亲中国的“积极中立”,然后又屈从于中国而成为交战国。日本军队占领了美国在日本的基地,美军紧急撤出日本。美
国宣布封锁日本,美日两国军舰不时在西太平洋发生冲突。战争爆发初期,中国提出与俄罗斯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但中国的成功对于俄罗斯所产生
的影响与日本正好相反。莫斯科对于中国主宰东亚的前景十分恐惧。当俄罗斯采取反对中国的立场并开始加强它在西伯利亚的驻军时,西伯利亚的大
量中国定居者开始骚乱。中国于是进行军事干预以保护同胞并占领了海参崴、黑龙江流域,及东西伯利亚的其他战略要地。俄中两国军队在中西伯
利亚爆发战斗,原来受中国控制的蒙古出现暴动。对于交战各方来说,控制和获得石油成了最重要的问题。日本因此而更倒向中国以确保其来自
波斯湾、印度尼西亚和南中国海的石油供应。在战争中,由于阿拉伯国家的政权落入伊斯兰好战分子之手,波斯湾流向西方的石油已经是星星点点
了,而西方越来越依赖俄罗斯、高加索和中亚的供应。这使得西方加强了把俄罗斯拉到自己一边的努力,并支持俄罗斯将其控制扩展到在其南边的石
油资源丰富的穆斯林国家。与此同时,美国极力争取欧洲盟国的全力支持。但它们除了给予外交和经济支持外,却不想在军事上卷入。中国和
伊朗却害怕西方国家最终会聚集在美国的旗帜下。因此,它们在波斯尼亚和阿尔及利亚秘密部署了可以装载核弹头的中程导弹,并警告欧洲国家不要
卷进来。美国情报部门报告了这些部署,北约宣布导弹必须立即撤走。在北约采取行动之前,塞尔维亚,希望重新确立它在历史上作为反抗土耳
其人的基督教保卫者的地位,入侵了波斯尼亚。克罗地亚也参加进来,二者占领并瓜分了波斯尼亚,缴获了导弹,并且开始它们1990年代未能完
成的种族清洗事业。阿尔巴尼亚和土耳其想帮波斯尼亚人;希腊和保加利亚发动了对于土耳其的欧洲部分的入侵。同时,一枚带有核弹头的导弹
从阿尔及利亚发射,在马赛爆炸,于是北约对北非的目标进行毁灭性轰炸。美国、欧洲、俄罗斯和印度为一方,中国、日本和伊斯兰世界为另一
方,开始了一场全球战争。由于双方都有核武器,双方的精疲力竭可能会导向谈判停火,但这样做解决不了中国在东亚的霸权这一根本问题。另
一个选择是西方通过常规力量打败中国。由于中日结盟,美国海军无法从海岸线对中国的人口中心和工业区发动进攻。西方可以选择从西面打进中国
。俄中之间的战争使得北约欢迎俄罗斯加入北约,并在俄罗斯反击中国对于西伯利亚的入侵和控制穆斯林石油和天燃气方面予以合作,同时鼓励西
藏人、维吾尔人和蒙古人起来造中国的反,最后部署西方和俄罗斯部队从西伯利亚打过长城,打到北京,满洲里和汉族心脏地带。无论这次全球
文明战争的直接后果是什么——相互核毁灭,谈判停火,或是最后俄罗斯和西方军队进军天安门广场——其更广泛的、长期的后果必然是主要参加国
在经济、人口和军事方面的力量大大滑落。作为后果,西方向东方回归的权力,将开始从北方转向南方。最大的文明之间的战争的得利者将是那
些没有参战的文明。由于西方、俄罗斯、中国和日本都被毁坏了,路就为印度让了出来。它也参了战,但如果它可以逃脱毁灭,现在它就可以按照印
度教的原则重新塑造世界了。很多美国公众会把美国受害的责任归咎于盎格鲁-萨克逊精英集团的狭隘的西方取向,西班牙裔领导人将上台执政—
—并由于未参战而繁荣起来的拉美国家许诺的类似于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而进一步加强了地位。另一方面,非洲却不能为重建欧洲提供什么帮助,反
而涌出大批人群去吞食残存的东西。在亚洲,如果中国、日本、韩国被战争毁坏了,权力也将向南转移,转到印度尼西亚手中,它保持了中立,现
在将变成居于主宰地位的大国,在澳大利亚顾问的指导下治理东从新西兰,西至缅甸和斯里兰卡,北达越南的事务。这预兆着未来与印度和恢复了
元气的中国的冲突。在任何情况下,世界的政治中心都将向南移。成书的背景这就是亨廷顿设想的21世纪文明冲突的场景。《文
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在读书界引起一阵骚动。书中对现今世界各种文明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对读者会有重大参考价值。他在书中讥讽了
美国自1917年以来外交政策一以贯之的普世主义(Universalist)野心和论调。他觉得一战时所谓建立“民主”的世界,二战时所
谓建立“自由”的世界都是没希望的。西方人坚信的西方文化普世论存在着三个问题:其一,它是虚假的;其二,它是不道德的;其三,它是危险
的。之所以说西方文化普世论是虚假的,是因为其它文明也有自己的理想和观念;之所以说它是不道德的,是因为“普世论的必然逻辑结果是帝国主义”;之所以说它是危险的,是因为它“可能导致文明际大战”。亨廷顿认为,代替西方文化普世论的,应该是一种正在形成的力量,这种力量要求不同文明相互适应。无论我们喜欢与否,他认为这种相互适应已然存在。作者在引论中开宗明义的提出本书的中心论点:文明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这一命题的五个推论构成了本书的五个部分。
献花(0)
+1
(本文系鬼手佛心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