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丫丫小语的blog

 天雷教育 2012-04-17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案》
[ 2008-11-1 19:51:00 | By: 赵丹 ]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2、 理解宾主互衬,虚实相衬的写作特点;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词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2、难点:苏轼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时一课时

教学课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发《东破突围》给学生)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念奴娇 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解题
1、以提问方式复习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关于豪放派词
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3、 让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三、整体感知
1、 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2、 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板书)
上阕:(赤壁)                     (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             所想: 千古风流物     
      乱石、惊涛                  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                     (伤今)
所忆:(周郎)   雄姿英发      所慨   : 多情善

              风流潇洒                             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                             人生如梦      
 四、词句鉴赏
①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②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③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④ 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明确:a、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b、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c、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⑤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五、探究思考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六、品读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⑴烘托: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
⑵映衬:映衬是烘托的特殊形式,一方面“以乙托甲”,一方面“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①实景与虚景映衬。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景是虚,二者互相衬托。②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嫌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七、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   要有壮阔景
2、   要写英雄事
3、   要表功业志
4、   要抒苍凉的情
八、 拓展训练
上网浏览:按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上网查找和品读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
九、布置作业
①比较阅读:将《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柳永《雨霖铃》作比较,重点从“情景、事情、情感”三方面去展开。
②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
板书设计:
(板书)
上阕:(赤壁)                     (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                   所想: 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                             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                     (伤今)
所忆:(周郎)   雄姿英发             所慨   : 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                             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                             人生如梦 
 
 
 
谈《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佛禅意味
[ 2008-11-1 19:42:00 | By: 赵丹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向是被人们当成他豪放词的代表作而得到推崇,它显示了诗人壮怀激烈,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但却往往忽略了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佛家解脱,“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句道出了苏轼心灵的嬗变的历程——由儒而释

   《赤壁怀古》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的第三年。是年七月,苏轼游于黄州城外的赤鼻矶,面对如画的江山,缅怀古代的英雄人物,凭吊之间,诗人心情激动不已,遂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千古传诵的名篇。这首词歌颂了祖国壮丽的山河,抒发了对英雄人物的追慕向往,以无限深情,塑造出周瑜这个雄姿英发,丰采绝伦的英雄形象,并以周瑜自况,寄托了自己建功立业的伟大理想。可是,当作者从神游回到现实中时,他所面对的,却是自己非罪获谴,远谪荒州,早年华发而一事无成的冷酷现实。这不啻是对诗人理想的一个绝大讽刺!正因为如此,全词结尾发出多情应笑我这样痛苦的自嘲,和人生如梦这样悲哀的长叹,可以看出,这首词以热情讴歌心中的理想始,以抒写内心理想的破灭的痛苦终——这样一条思想主线,在词中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在全词的结尾,“一樽还酹江月”一句,就应当是这一线索的必然衍生:诗人洒酒于大江之中,正是理想的破灭悲哀哀悼,为心之破碎而长歌当哭!

    苏轼贬官黄州以后,明显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苏轼自己也说过,到黄州以后。“ ……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大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以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安国寺,有茂竹修林,批池亭榭。间一二月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两忘,身心皆空。”(《黄州安国寺记》)他的弟弟苏辙也曾指出,苏轼自“谪居黄州…… 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崖也。”(《东坡先生墓志铭》),可见苏轼贬谪黄州之后,由于特殊的遭遇,的确有过出入空门,濡染佛释的经历,他的思想也明显受到过佛家的影响。我们今天看苏轼黄州时期的诗词,也确有一些表现出“归诚佛僧”,“身心皆空”虚无空幻的色彩。如“心困万缘空”(《安国寺浴》),“人生如梦”(《赤壁怀古》),“事一场大梦”(《西江月》)。“事到头都是梦”(《南乡子》)。所以,苏轼在《赤壁》词中,完全有可能受佛家思想的影响。用“人生如梦”来抒写内心的悲哀,亦不足为奇。

   “乌台诗案”是苏轼入仕以后遭受的第一次沉重的打击。黄州之贬,使诗人的感情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贬黄途中,苏轼一再悲叹自己“逐客”“楚臣”“放臣”的身份,为自己的贪恋功名误入仕途而懊悔不已。这种情绪,遂成为他在黄州濡染佛家的直接原因。唐宋以后,许多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遭受了仕途第一沉重打击之后,都走上了这样一条共同的道路,如白居易之贬江州,柳宗元之贬永州,欧阳修之贬滁州等等。所以苏轼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较多的接受佛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在诗词中使用佛家语,都是可以理解的。

   “人生如梦”是佛家常用的比喻法,“如梦”,“如火焰”,“如水月中”,“如镜中花”等等,都是大乘十喻中的比喻。在佛家教义看来,世事人情统统不过是过眼云烟,就连人也不过是一具臭皮囊,名利都是身外物。人的一生就象一场梦:有噩梦,有迷梦,有痛苦的梦,有欢乐的梦,但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为醒来后,什么都不再存在。任你梦里是春风得意,还是失魂落魄,都不会给你增添什么,一切都只是内心欲望的释放。佛教之所以这么认为,其目的是让人抛弃一切私心杂念,作到无欲无望,而这样就不会任何痛苦了。但它至于苏轼,则有更深层的意义——那就是感慨人生的虚空。心灵的虚空则来自于理想的破灭。大凡有点政治抱负的迁客骚人莫不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期望名君,“何日谴冯唐”是苏轼一直以来的梦想。“西北望,射天狼”则集中体现了他建功立业的热望。但事实呢?终其一生仕途坎坷,贬谪无数,左冲右突,仍免不了谪放黄州的命运。此时此刻,赤壁鏖兵的周郎,诸葛烛照着千年以后的东坡居士,历史何其相似,屈原,曹植,贾长沙,李太白……一幕幕的悲剧在历朝历代都有上演。身居江湖,遥望庙堂,臣子之心,谁人诉说?更何况金銮殿上一群小人正在虎视眈眈,怒目相向,这种悲剧性的体验,加深了诗人的虚空。

     但同时应该指出的是,苏轼的这种了却世事,归入淡泊,并不意味着他理想的丧失,恰恰说明了他他对理想的苦恨执著!正因为诗人在遭受沉重打击的情况下,始终不能放弃理想,所以他的精神才那么痛苦,他胸中才会掀起那么汹涌的感情波澜,他才会那么悲愤!这是我们理解时应该注意的。假如诗人真的完全相信了“人生如梦”,假如日他的思想已经完全消沉了的话,他就决不会在此词的前面那么多情地去歌颂历史上英雄的业绩,也决不会在全词的结尾那么深沉的,几乎无法排遣的苦闷了。所以应该认为,此词结尾部分因理想的破灭而产生的苦闷,悲愤的情绪,与前文追求建功立业的昂扬奋发,是对立统一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