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开斌 让老百姓多收一点(身边的感动)

 棋中王 2012-04-18

  李开斌在水稻杂交育种温室里。
  本报记者 胡洪江摄

  【阅读提示】

  从1977年成为一名农技推广研究员开始,35年来他只做了一件事:从事“楚粳”水稻新品种的选育研究及示范推广,35年育成23个水稻新品种,累计为农民增收64.28亿元。他,就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农科所水稻站站长李开斌。

  

  【镜头一】

  与农民一起下田,播种、插秧、打药、收割,一身泥来一身水。“搞农业科研是比较辛苦。不过,也没什么,野外空气新鲜。”李开斌笑着说。

  

  前阵子,记者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农科所见到李开斌时,他刚从100多公里外的弥渡县样板田赶回来。“一年365天,他有300天在温室和田里。”同事黄文兴说。

  “搞农业科研,季节性强,又是‘露天工程’,气候我们没法控制,只能抢抓时间。”54岁的李开斌这样解释他长年累月的奔波。

  “我上中专时,亩产也就两三百公斤,每天都是大米掺着苞谷面等杂粮才够吃。我们农科所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开始做水稻杂交育种,前前后后引进国内外水稻品种上千份,都没有试种成功。”楚雄气候条件复杂,李开斌感到,要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不是件容易的事。

  李开斌一心扑在了水稻品种选育上。在配制杂交组合的时节,他每天早上7点钟前进入温室,小心剪掉母本含苞待放的雄花,等到下午1点到3点水稻花开了,再将父本的雄花花粉抖到母本的雌花上。长时间呆在40摄氏度左右、湿度超过70%的温室里,李开斌的衬衣总是潮乎乎的。

  杂交后代成熟了,李开斌拿着棍子,到田里一株一株地挑选符合选育目标的植株。“每年10多亩杂交后代选种试验田,每亩30000株,要一个多月才能选完。”黄文兴说,李老师的右手腕因此出现关节劳损,加之常年泡在水田里,李开斌时常关节疼。

  付出终有回报。35年来,李开斌和他的团队攻克了一个个难题,育成经云南省审定合格的“楚粳”系列品种23个。其中,云南省目前惟一的超级稻品种“楚粳27号”百亩平均亩产连续6年超过850公斤。2009年,“楚粳28号”百亩平均亩产达到988.77公斤,创粳稻百亩平均亩产世界纪录。2011年,楚雄全州粮食总产量达到106万吨,不仅完全实现自给自足,还能外运。

  

  【镜头二】

  2010年7月7日,李开斌开颅手术后拆线那天,他的岳父、也是将他领进水稻杂交育种大门的恩师去世。病床上的李开斌没能见上老人最后一面,却誓言要将这份事业坚持到底。

  

  严谨和细致,是熟悉李开斌的人对他的一致评价。

  “搞水稻研究,周期长。从配制杂交组合,到培育出稳定的单株,再到试验、审定、推广,要育成一个新品种,过去要10多年,现在利用温室连续加代,缩短了品种育成时间,算下来也得七八年。稍一马虎,大家多年的努力就可能前功尽弃。”说这话时,一直笑呵呵的李开斌变得严肃起来。

  在农科所,最让大伙佩服的,还是李开斌对水稻研究的执著和热爱。农科所所长黄光和是李开斌念中专时的同学,“要问他有什么爱好?那就是水稻。”

  2010年1月,李开斌突然感觉视力下降,医生让他住院。“那段时间赶上水稻播种,太忙了。”李开斌开了药回家,但是效果不好。4月底,医生又让他住院。他说,那会儿快要移栽了,也很忙,等杂交做完以后吧。

  利用做杂交后、选种前的空当,李开斌到医院,确诊颅内有个良性肿瘤,当年7月做了开颅手术。可住院不到两个月,他又按农时下田了。手术后遗症至今没有消除。目前,他的左眼视力降到了0.3。采访时,他不停掏出手绢擦眼睛:“总是流泪,吹着风更止不住。”

  “就这样,他还是老往田里跑,劝都劝不住。”黄光和无奈地说。

  

  【镜头三】

  要采访到李开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在记者到达楚雄的前一天,他还发短信说:“(搞水稻新品种选育)这是我应该做的,就不采访了吧。”

  

  2003年6月,楚雄州直机关工委要拍一部专题片,州农业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金云书带着记者来到试验田。“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没想到这么有名的农科专家竟然跟年轻人一起,在田里打药。”金云书说,“他坚决不同意采访,说多宣传其他人吧,我做得还不够多。最后片子没拍成。”

  “李老师一直很低调。”黄文兴说,“即使2007年‘楚粳27号’被确认为超级稻,李老师也表现得很平静,接着就投入到下一个新品种的选育中。但是,能感觉到他很高兴。”

  从事杂交水稻选育35年,李开斌共获得科技成果奖31项,他个人也先后荣获诸多荣誉。但他始终认为:“老百姓愿意种我育成的品种,才是对我最大的认可。”

  在李开斌看来,能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是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责任。“既然选择了水稻育种工作,就要有所作为。不敢说做多大贡献,就是想让老百姓多收一点。”李开斌说得很坚定。

  迄今,李开斌和他的团队共育成经云南省审定合格的“楚粳”系列品种23个,累计增产稻谷30.61亿公斤,为农民增收64.28亿元。其中,“楚粳28号”百亩连片平均亩产更是创了世界纪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