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护千年历史江南古镇 沙溪全镇建筑物限高50米

 苏迷 2012-04-18

“古巷同户宽,古街三里长,古桥为单孔,古宅均挑梁,户户有雕花,家家有长窗,桥在前门进,船在门前荡”。为切实保护好这幅精美典雅的水乡风俗画,太仓沙溪镇近日专门请来上海、南京的专家学者,就古镇现有建筑物的保护开发,定下了从核心区向古镇区延伸,进而覆盖新镇区,全镇所有建筑物限高50米的规矩。规矩一出台,去年底已经确定即将动工的三项超高工程,也经过协商近日及时发出了“削高令”。

  在修旧如旧的沙溪古镇核心保护区,记者看到,三里古街上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民居,七浦河两岸造型各异、古朴苍老的河棚,宁静淡雅中透出灵动。从事了10多年古镇保护开发工作的宣传委员乐琦告诉记者,沙溪镇是个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镇,又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为了把古镇保护好、开发好,历届党委、政府动了不少脑筋,想了不少办法。最近这几年,沙溪锁定改善民生,激活旅游的目标,集中部分人力物力财力,对全长1.5公里的古街区分三期实施立面粉刷、三线入地、管网入户,并在当地居民配合下进行了保持原汁原味的旧房改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时候外婆、父母带着我们四兄妹挤在前后三进的老屋里,记得是南边闹猛北边静,因为南边是与老街平行的七浦河,当时卖水产的、卖蔬菜的每天会摇着小船从河边经过,哪家需要什么,只要守在吊桥边喊一声,或者从沿河房间里把放着钞票的篮子吊下去,就能把选定的水产或蔬菜吊上来。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南边河里有轮船、机帆船,北边街上有三轮车、自行车,两边变得一样闹猛了,但房子显得破旧了,风吹得进,雨落得进,河水慢慢变味不能淘米洗菜了,马桶问题又一时解决不了,只好暂时搬走,直到20年后老街改造时再回来。”年逾六旬的张振文、沈锦亚夫妇是沙溪古街上的老居民,走进他家前后三进总面积约230平方米的房子,靠街是门面房,中间、沿河下层是吃饭间、会客室,上层是两只配有卫生间的房间,房间内空调、电视、电脑、冰箱,要啥有啥,厨房间、洗手间全配套了,河棚间改造后,既能晾衣服,又能观风景。现在,在苏州工作的儿子媳妇一有空就会住到沙溪来,小孙女每次来了都不想走,说这里前门有街,后门有河,实在太方便了。

  镇党委书记楼晓舟坦言,古街、古建筑是沙溪历史文化的积淀,更是沙溪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居民的日子好过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沙溪的旅游才会充满活力,经济发展才有强大引擎。“自从定出沙溪全镇建筑物限高50米的规矩后,沙溪的古镇保护开发循序渐进,复制1.5公里核心区的成功经验,开发保护区域也正由带状向块状,由核心区向整个古镇区延伸,3平方公里的新镇区开发也已同步启动。”楼晓舟说:“不管开发到哪里,沙溪将始终不忘古镇保护,始终保持江南水乡的风韵,始终将全镇的建筑物限高在50米以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