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坏消息综合征”,你有没有?

 QQ水去云回 2012-04-19

“坏消息综合征”,你有没有?

面对网络纷繁的信息,你是否喜欢点击那些写着 “绝密”、“揭开黑幕”等字样的消息?恭喜你,你患上了当下的一种流行病:“坏消息综合征”。不久前,某网站评选出“2011年度网络谣言”——食用碘盐成了防核辐射良方、少林寺方丈嫖娼被抓、金庸“被死亡”……为什么谣言在网络中能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这就是“坏消息综合征”在作怪。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所以在互联网上,坏消息点击率总是很高,而好消息问津的人很少。美国尼尔森发布的亚太各国网民的用户习惯报告,也印证了这一流行病。报告称,约有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是亚太区域内唯一分享负面比分享正面评价多的消费者。

当然,按照“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理论基础,新闻本身就是呈现问题的。现代社会,请打开电视看新闻,或者翻开一张当天的报纸,掰着手指稍稍统计一下,坏消息数量还真是惊人。而在一些突发事件的进展中,网络谣言往往满天飞,权威通报也就很可能无法成为令人信服的定论。

你有压力,我有压力!——若干年前,香港巴士阿叔在公交车上的突然爆发,道出了都市人压力大的心声。说到底,“坏消息综合征”的根源在于压力和抱怨。从某种程度上说,负面报道或多或少可以释放内在压力——受众之所以对这些负面内容感兴趣,往往是因为这其中承载着与他可能共通的命运。据说,所谓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比较获得的。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用坏消息安慰自己,自己已经很幸运了;当失败时,可以用坏消息为自己推卸责任,将不满都推给外在环境。在中国人常说的那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中,包含着小老百姓达到内心平和的民间智慧,其精髓也不外乎此。

应该看到,在负面消息中,负面评论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因为负面评论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网友维权意识的增强。只是需要警惕的是,“偏好负面评论”要朝着有效促进问题解决的方向去引导,让“习惯性质疑”有螺旋式、阶梯式的上升和改进。

美国学者康拉德·芬克说,我们很容易患上坏消息综合征的原因在于,我们在潜意识里放大了做好人好事的成本和难度,热衷于冲突而不是和解,因此容易偏爱坏消息。不过,怀疑一切终究不如沐浴阳光那般舒适,但愿“坏消息综合征”不要成为消极人生态度的借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