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大师

 邂园 2012-04-19

关于大师

(2010-07-11 14:48:40)
分类: 马论人

                                  关  于  大 

                           马河声

 

      季羡林公开坚辞大师称谓,严谨自律,终得自我圆满;文怀沙默许人称其为大师,言行招摇,终致自惹其辱。二位老人均寿至耄耋,按说早该宠辱不惊了,然而,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即就是寿过二百也不见得能超越自我局限。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魔障。人,不疯魔不成活,魔,是人呼吸活命的“气”;人,无障碍无行形,障,是人吐纳行驻的“器”。由此,我们可知“大气”与“大器”的区别。季羡林大器,文怀沙大气,他们都是人杰。季羡林作为一个博学多识的专家,不仅享有盛名,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而且还获隆誉受至尊,其心理满足远远超出个人期许,再面对什么“国学大师”之类封号,难免心怯,其“公开辞书”的真诚性不容置疑,但必要性似可商榷;文怀沙以大文化人的姿态笑傲于江湖,穿云行雨,本色依然,既能挥洒自如,又能骨力洞达,生的不伟大,活的不窝囊,将一个中国文人的“风流倜傥”诠释到年近百岁而魅力不减,不是国学大师也堪称行为艺术大师,这样一位几百年难遇的“可爱老头儿”,一定是魏晋时代的古贤们遗赠给我们的“如何生存”的“智慧珍珠”,我们不倍加珍惜也罢,竟吹毛求疵地一片挞伐之声,让老人难堪,实在有失厚道!当然,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大师之称谓原本便是魔障,争是魔,辞是障,不在魔障中,不是血肉人!

    上个世纪一百年里,含金量最高的书画大师,我认为只有一人,那就是----齐白石!与之相比,吴昌硕失之于“趣”;黄宾虹失之于“谐”;傅抱石失之于“庄”;张大千失之于“俚”;陈子庄失之于“宏”;黄秋园失之于“阔”;李可染失之于“深”;陆俨少失之于“变”;赵望云失之于“生”;石鲁失之于“熟”。在书画上成就大师,三分在人七分在天,天不成汝,汝何以堪!

    书是画之魂,画是书之形。书画如骨肉,骨无肉不美;肉无骨不立。没有书法之功,其绘画不会走远;不明绘画之理,其书法不会通神。这便是书画之魔障,千百年来未有一人逍遥其外!如今执其一而持偏见者众,吵吵嚷嚷,莫衷一是,唯识者自为而不争也!吴冠中以逾九十高龄辞世,依然令人痛惜,先生是一个真诚的人,是一个才华出众的艺术赤子,媒体将“大师”的封号给予这样一位老人,其情可感!但以历史眼光审之,未免有些轻率和浅薄!吴冠中先生早年留洋于外,执西画之技在手,谋国画之艺新法,报国之志,足堪垂范。遗憾的是,先生终生以浅涉深,以技制法,置本民族文化精髓于不顾,穷其一生借西画之“尸”还国画之“魂”,生出一个看上去似乎“美丽动人”但却不能“深入交谈”的混血儿!从未有过的新面目,满足了人们追奇求异的心态,物以稀为贵,一路攀升,价值不菲,一生勤奋的老人终致没有白忙活,真不知是老人的幸运还是悲哀,在此只能对老人的胆识和勤奋表示崇敬,对老人的才华和悟性表示惋惜!

   本世纪截至目前在书画上,还没有出现一个令人信服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师,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总有一种给后人“交白卷”的感觉,我们在急切地不断地呼唤着大师,以至让“大师”这个神圣的字眼,廉价成调侃、揶揄甚至恶俗得令人作呕的称谓,想必真的大师不会甚至不屑在这样的语境中被呼唤出来!身处金钱至上的时代,人们的眼睛都是绿的,你即就是一棵大树,不也就是立起来的小草么?!乱世出奇才、盛世容怪才、浮世蔽天才。生逢其时和生不逢时,是个人命运也是时代命运,谁也奈何不得。大明江山易主,八大山人痛苦重生而成一代书画大师,赢得后世无限敬仰,福祸相依,哀幸莫名。真令人感慨唏嘘!

   如今,千万才子佳人竞渡,波浪翻滚,谁能上得岸来,立成一棵树,矗成一座山,成为时代的标志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