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文化共享工程促进基层图书馆办馆理念转变的几个方面

 文献碎片 2012-04-20



    在基层,文化共享工程与图书馆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几位专家教授在基层图书馆培训讲解中不断强调的关键词是公共产品、服务理念、普遍均等,这些原则同样适用于共享工程,但我同时依然强烈感觉到,文化共享工程对于基层图书馆而言,不仅仅是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服务更好地延伸,而是一种全新的定位,是对基层图书馆传统办馆理念的一种新的诠释,而这种新的诠释,不仅可以使基层图书馆更好地体现公共、服务、均等的原则,同时对于很多仍处于困境中的基层图书馆而言,这是一个走出困境、取得快速发展的难得契机。

    归纳起来,我认为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基层图书馆在办馆理念上的如下五个转变:

    一是从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向文化舆论阵地的转变。市县级图书馆作为文化共享工程的支中心,在文化共享工程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给文化共享工程的定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改善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的创新工程,这就为市县级图书馆赋予了重要的政府使命,承担着政府为基层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职能。这样的定位,使基层图书馆在符合国际普遍遵循的图书馆基本原则基础上,增加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府职责,即基层图书馆作为文化共享工程的支中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守护者,是科学发展和全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推动者,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舆论阵地。时有一些基层图书馆馆长抱怨,当地政府对基层图书馆建设不够重视,我想这样的定位可以更加清楚地让当地领导知道基层图书馆的职责和使命,有助于提高基层图书馆的地位,争取更大的政策支持。

    二是从以保有量、保有价值为中心工作向以服务量、服务价值为中心工作的转变。随着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工程的深入建设,基层图书馆资源的主体将不再是自建,也不再是数量有限的纸本读物,而是各级网点提供的数量丰富、不断更新的文化共享工程资源、数字图书馆资源。如何根据当地基层群众的需求,充分发挥这些数字资源的效用,提高基层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价值,成为基层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和主要的工作绩效标准。

    三是从读者到用户的转变。作为文化共享工程的支中心,基层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所有人,每一个人都有权作为公共文化产品的用户来接受服务。这也是图书馆本身所秉持的理念,而文化共享工程所采用的信息化技术,拥有的大量视频资源,以及所强调的走到基层群众中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服务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基层图书馆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读者”的概念逐步弱化,取而代之的,是要尽力满足其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的“用户”。

    四是从独善其身到协作共享的转变。在管理上,文化共享工程市县支中心要能够根据本省的技术路线和管理规范,向其所属区域的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传输信息资源、提供技术支持、组织人员培训、协调规范管理;在资源上,要能够将国家中心普适资源与本地特色资源有机整合,将数字图书馆资源与文化共享工程资源有机整合,从而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在服务渠道上,要能够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广泛协作,通过多种方式提供服务。这些都需要基层图书馆具有管理能力,技术支持能力和广泛协作共享的理念与能力。

    五是从保存资料到挖掘整合特色文化资源的转变。基层图书馆不仅要能够保存已有资料,还要逐步具备挖掘、策划和整合加工能力,特别是本区域的优秀文化资源,应及时作为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建设项目予以申报,在国家中心、省分中心的统筹规划和组织下,按计划、高质量地开展素材收集和资源建设工作,并及时在全国或全省范围内投入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