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筑: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争子俱乐部 2012-04-20
《菲迪亚斯向朋友们展示帕台农神庙的浮雕》,作者塔德玛,作于1868年,现藏于白金汉宫。
《菲迪亚斯向朋友们展示帕台农神庙的浮雕》,作者塔德玛,作于1868年,现藏于白金汉宫。


古代希腊:太阳下最美的童年

公元前8世纪,在欧洲南部的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西岸以及爱琴海域的各岛屿上形成了许多小城邦,如雅典、斯巴达、科林斯、奥林匹亚等。它们虽也发展农业,但主要是种植橄榄、葡萄等经济作物,用以榨油酿酒,然后行销海外换取大陆出产的粮食。这种以航海贸易为本的生存方式显然迥异于中国、印度、美索不达米亚与埃及的农耕文明,在世界各古老文明中堪称异数。这些小城邦虽然彼此独立,未建立统一的国家,但在语言文字、风土人情和精神气质等方面却又基本都保持一致,且对外皆自称“希腊人”(Greeks),因此被统称为“古代希腊”。



其实,古代希腊文明所涵盖的时空范围远不止于此,在空间上,按最保守的看法,古希腊也应包括东地中海、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屿、今土耳其西南岸、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东岸等地区;在时间上,则上可追溯至米诺斯(克里特)和迈锡尼时代,下可及亚历山大的希腊化时期,其具体的历史分期如下:

首先是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克里特岛和希腊本土的迈锡尼等地相继出现了早期文明,它们的出现如明灯一般照亮了尚处于石器时代的西方世界。克里特岛的宫殿,重门复道,号为迷宫;迈锡尼城堡的大门,威武雄壮,号为狮子门。正是由于米诺斯文明与迈锡尼文明所构成的“爱琴海文化”在后来被发掘,才使古代希腊得以晋身“世界五大文明发祥地”之列。

大约从公元前12世纪初开始,迈锡尼文明开始江河日下。长达10年的特洛伊战争虽然以希腊联军的胜利告终,但也从此大伤元气,故很快就被北方野蛮的多利亚人吞并,迈锡尼文明崩解。这之后(即公元前1100—公元前800),古希腊世界经历了300多年的文明倒退期,这300多年的岁月几乎没给后人留下任何史料,所幸有位盲诗人荷马将这一阶段的历史素材整理成了一部文学作品,即《荷马史诗》,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主要文献,因此后人便将这一时期命名为“荷马时代”,也有人称之为“英雄时代”,盖因生灵涂炭之世总是英雄辈出之时吧。

托罗斯神殿
托罗斯神殿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也就是我们本讲开篇时所提到的那个时代,这时古希腊世界开始渐渐恢复了元气,一个个小城邦逐渐形成,后来被称为“古风时代”,也叫“早期希腊”。在此期间,爱奥尼亚人城邦形成了爱奥尼式建筑,多利安人城邦形成了多利克式建筑。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30)之间,希腊进入了“古典时代”,这是古代希腊文化的黄金岁月,在包括建筑在内的各艺术领域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伟大成就,成为千秋万代的典范。主要建筑类型有卫城、神庙、露天剧场、广场等,并在伯罗奔尼撤半岛形成了科林斯柱式。

从公元前334年,自马其顿入主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开始率领希腊联军东征,10年间横扫欧亚非三洲,到公元前325年班师回朝时已建立起一个前无古人的庞大帝国,其领土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亚历山大在其广阔的帝国版图内大力推行希腊文化,使古希腊的文明发扬远播,直至公元前2世纪。因此这期间便称为“希腊化时期”,或称“大希腊时代”。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暴卒于巴比伦,他所建立的大希腊帝国崩解,形成若干希腊化政权,到公元前1世纪末统统被新兴的罗马所征服。但希腊的文化不仅反过来征服了它的征服者罗马,而且通过罗马帝国影响了后世的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可以说,没有古代希腊及后来的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与西方文明。所以古希腊被公认为是整个西方文明的摇篮。马克思曾指出,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他还赞美古希腊是人类最美好的童年。

巴特农神庙
巴特农神庙


马克思的此番评价显然是中肯的。人类作别蒙昧时代以后,几乎都选择了君主专制作为社会管理模式,从而陷入了一治一乱兴亡更替的历史怪圈。但爱琴海畔的古代希腊却避免了这一恶性循环,他们建立起了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制度。正是这种奴隶主民主制度,使得古希腊既没有古代埃及、印度和美洲的那种神秘主义的宗教政治,也不存在东方国家如亚述、波斯和古代中国的那种君主专制的集权体制,更没有后来罗马帝国那种一统天下的“帝国主义”野心。对外,他们把邻邦的自由和独立看作是自己城邦自由和独立的保证,即便彼此之间发生武力冲突,也绝不以剥夺对方的自由与独立为目的。对内,希腊人以城邦为基础,每一个自由民直接参与社会治理,成为社会生活的一股中坚力量,同时也成为了艺术创作的中坚力量。

古希腊人信奉原始的泛神教,在他们的神话传说中,充满着原始而自由的精神,希腊人的神常常就是他们理想中的自己。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似乎都不太“像样”,他们完全不具备任何神明所应具备的神秘、抽象以及必要的道德性,他们异于常人的地方似乎就只是容颜和身体更加迷人、生命活力更加旺盛、七情六欲更容易爆发而已。但这些却并不影响古希腊人对神的崇拜,因为在希腊人看来这些就足够了,在爱美成性的古希腊社会,神之所以是神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比人更美。古希腊宗教、神话的特征是“神人同形同性”,所谓“同形”就是说神在形体上与人长得一样,都是血肉之躯,只是比人更具典型性—— 大家看西方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古希腊的那些神,男神比男人长得更加健壮、更加雄伟;而女神则比女人长得更加高贵、更加美丽。而所谓“同性”,是说希腊的神和人类一样,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各种缺点和弱点,他们所追求的和古希腊人也一样,都是现实的享受和感性的愉悦,所以我们看到希腊神话中那些神动不动就到人间来拈花惹草、挑拨是非,而这些神一旦与人类发生了风流韵事,其结果就是生下英雄。古希腊传说中的英雄如阿喀琉斯等都是这种神人混血儿。可见该种多神信仰中的众神体系更像是一部豪门罗曼史,而完全与神秘主义无关。因此希腊人热衷于通过理想主义风格的人体写实艺术来描述其众神,严谨的科学精神由此产生,人间性的审美取向也由此产生,而这些正是后来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尤甚)人本主义思想的源泉。

此外,希腊的古典哲学对后世文明的影响也不容小觑。今天西方文明强盛的奥妙,曾有学者论定就是两个法宝:一为科学,一为法律。暂不论此说是否全面,但观此两样东西,会发现它们其实都是从古希腊哲学演变而来的。

赫夫斯托斯神殿
赫夫斯托斯神殿


科学与法律,这两个东西看似风马牛不相及,法律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科学是处理自然万物之间关系的,但这二者在西方语言中是同一个东西,都叫做“law”,它们都是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那里来的,其信念基础是:相信万物背后定有一个普遍的共性(规律)在起支配、主宰的作用。古希腊另一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亦坚信宇宙的运动必有一位不动的第一推动者。那种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用人的某种思维(感性、理性、灵性)去掌握。

一代又一代的西方哲人执著追求着万物背后的规则,相信总有一个普遍的共性(规律)在起着支配和主宰的作用,并把这种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当作最高的追求,与主张“学以致用”的中国孔子同时期的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应该追求好的生活更甚于生活本身”,即把追求知识本身当做目的—— “学以致知”。穷究万物的本源,这恐怕也就是希腊-罗马文化圈后来在世界各民族地域文化中最先承纳基督教信仰的原因之一。

我们所知道的第一位希腊哲学家名叫泰勒斯,他本是个商人,可他不好好经商赚钱,总去琢磨一些“没用”的事情,所以他很穷,即使有一点钱也都去旅行花掉了。这个来自希腊殖民地米雷特斯的穷光蛋曾自费游历过埃及等许多个国家,据说他在埃及时曾计算过胡夫金字塔的高度—— 不要忘记那是在两千六百多年前,他的方法是在自己的影子与身高等长时测量金字塔的影子长度。

这位希腊智慧第一人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故事,不仅有趣,而且意味深长。据说泰勒斯有一年突然一反常态,开始用心赚钱了,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他知道那一年雅典的橄榄会大丰收,于是便事先租下了全城所有榨橄榄的机器,从而一举垄断了整个行业,狠狠地大赚了一笔。后来大家才知道,他是要以此来证明哲学家如果想赚钱是可以比别人赚得更多的,只是他有更重要的问题要去思考。

还有一则流传更广的:一个夜晚泰勒斯行走在旷野里,举头看天,他断定明天会下大雨,正当他预言天要下雨的时候,不小心脚下有一个坑,他掉进去了,差点摔死,过路农夫把他救起来,他说谢谢你—— 你知道吗?天要下大雨啦!于是又成了一个笑话:哲学家是只知道天上的事情却不知道脚下会发生什么事情的人。

两千年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点评道:“一个民族要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而一个民族要是只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被当今学者称为“轴心时代”的公元前6世纪前后的几百年间,人类的历史天空群星璀璨,东西方几乎同时出现了圣贤大哲。那时中国的周朝王纲解纽,造成学术空前繁荣,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孙子、韩非子……百家争鸣,当其中的孔子为“复周公之世”而四处奔走的时候,在喜马拉雅山的那一边,释迦牟尼创立了伟大的佛教;当齐宣王敕建稷下书院,汇集各派学者的同时,柏拉图亦在爱琴海畔的雅典创办了一个学园,亚里士多德就在那里学习……那个“轴心时代”产生的各种思想,至今还在温暖着全人类。

但是,为何学者们倍加推崇的那几样现代“法宝”,偏偏是出现在了柏拉图的故乡呢?

这让我想起有人曾经做过的一个有趣的社会调查:

在人杰地灵、文物荟萃的中国河南省南阳市,长眠着中国历史上三位彪炳青史的杰出人物,但他们身后的待遇却判若霄壤,在中国历史给予这三个人的尊崇与冷漠之间,仿佛就把上述问题的答案和历史的奥秘都展示给我们了。

南阳城西卧龙岗上的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屋宇翼飞,檐牙交叠,庄严肃穆,蔚为壮观。

南阳东关的医圣祠,是纪念汉代名医张仲景的,虽同为纪念性建筑,但张医生的这座祠比起武侯祠来就逊色得多了,而且在其牌位上,他的那个“长沙太守”的头衔赫然冠于“医圣”尊号之前。

最寒酸冷落的,要数南阳城北的张衡墓。张衡是一位世界级的大科学家,而且还是东汉屈指可数的大文豪之一,据说在国外都有很多他的塑像,但在他的故国,却终究不过是一介书生的形象,引不起后人的格外崇敬。张衡墓直到他们做这项调查时仍寂寞地躺在南阳市石桥镇一方农田的角落里,若非他曾担任过太史令一类的御用官职,恐怕连这一抔黄土也未必能留存到今天。试想我们有谁见过布衣终身的大科学家祖冲之和宋应星的墓冢呢?

显然这是一个文化价值取向的问题,而文化价值取向也并非凭空而来,这与每种文明的社会组织形式有关。要知道,所谓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古代埃及等并非同样的概念,因为它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如前所述,古代希腊只是许多个独立的奴隶制小城邦(国家)的统称,它们之间有时出于需要会联合起来,有时也相互攻伐,但更多的时候是若即若离,彼此保持着很大的独立性。这其中最典型的城邦是雅典。

公元前594年,雅典城邦进行了一次重大的宪政改革,即“梭伦改革”。当时出身贵族的首席执政官梭伦废除了世袭贵族的垄断权利,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城邦的最高行政机关,从而扩大了公民的权力,调整了公民集体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使自身从事劳动的中、小所有者公民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的地位得以保证。雅典从此政通人和,很快就成为了希腊世界中最繁荣的城邦。后来希腊诸城邦于公元前478年在提洛岛上会盟时,即以雅典为盟主,联合起来抵抗波斯帝国的侵略,史称“提洛同盟”。

公元前5世纪希腊联军连续三次打败强大的波斯后,整个希腊世界更加强盛了。公元前462年经过伯里克利斯的深化改革,雅典城邦的奴隶主民主体制进一步完善,古希腊进入了历史上的黄金岁月,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一批知名思想家,包括建筑在内的艺术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如雕塑就有著名的雕刻家米隆、菲迪亚斯等,他们的作品《掷铁饼者》、《雅典娜神像》等都是西方雕塑艺术至高无上的典范。又如建筑,这期间不但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不朽的实物作品,如帕提农神庙、波塞冬神庙、伊瑞克先神庙等,更创造了独特的建筑形制,尤其是其中的柱式,成为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典范。

但古希腊的城邦民主体制毕竟有其局限性,因而未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即使是在最具人道色彩的雅典,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也仅占到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换句话说,每四个雅典人中就有三个是奴隶。奴隶们仅被视为“活的工具”,他们担任着城邦中的所有劳力工作,却丝毫没有任何作为人的权利,他们与社会无关,与国家无关,与艺术无关,只与苦难相关。在“天堂”般的古希腊,奴隶们的生活却像是身处地狱般。同时,在古希腊,女性的生命也是相当没有价值的,妻子始终被认为是她丈夫的私人财产,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都曾说过这样的话:“女人的地位乃是介于自由人和奴隶之间。”社会内部矛盾是如此,各城邦间也并非总是铁板一块,从公元前431年开始,希腊诸城邦间的内战又爆发了,即著名的伯罗奔尼撤战争,这一仗打了27年,几乎一代人的光阴。此后希腊世界兵连祸结,各城邦之间的战争无休无止,“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城邦之间的互相攻伐,便给了北方边陲部落的南侵以可乘之机。逐渐强大起来的马其顿趁机一举吞并了整个希腊。

公元前337年,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率马其顿军队大举南下,征服了整个希腊世界,自由了几百年的希腊公民从此沦为马其顿帝国的臣民。稍事休整,亚历山大便将希腊各城邦的武装整合为一体,向整个已知世界发出了挑战。其第一个征服目标—— 波斯当时的领土面积比马其顿大50多倍,更何况埃及、巴比伦、腓尼基等诸多国家此时也均已并入波斯版图,波斯帝国声威煊赫,但亚历山大却无所畏惧,并于公元前331年彻底打败大流士三世,吞并了整个波斯。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攻占了波斯治下的古老埃及时,在其领土上建立了一个新的海港城市—— 亚历山大里亚,是为当时西方世界最大的城市,它取代了雅典成为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与文化中心(亚历山大将政治中心定在了巴比伦)。亚历山大里亚城于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前280年之间兴建了一座130米高的石砌灯塔,即法罗斯灯塔,也叫亚历山大灯塔,这座灯塔在法罗斯岛上矗立了将近2000年,被列入“古代世界七大奇迹”,直至公元14世纪时才在一次大地震中被毁。灭掉波斯后,亚历山大率其大军继续横扫欧亚非三洲,到公元前325年7月从印度撤兵时,他已建立起一个前无古人的庞大帝国,

在10年的戎马生涯中,亚历山大这位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古希腊文明的崇拜者,不遗余力地向所征服地区推广希腊文化,使古希腊的文明发扬远播,对人类社会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如中国洛阳龙门奉先寺的那尊卢舍那大佛雕像,其鼻子就是典型的古希腊雕法,它的雄伟壮丽、典雅崇高与严肃睿智,使人时常联想起古希腊帕提农神庙的雅典娜神像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中国的佛像艺术来源于印度,而印度人原本也并不晓得石雕艺术,正是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27年率军跨过印度河后,才把古希腊写实主义的雕刻艺术带到了印度,又经由印度传入了中国,远隔重洋的东西方便有了这样一次因缘际会。

可见亚历山大的文化推广之功实在不容小觑,他之后近200年的希腊历史便因此被称为“希腊化时期”,也叫“大希腊时期”,但已是古希腊文化的晚期了。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猝死于其帝都巴比伦,年仅37岁。亚历山大死后,他的帝国被部将一分为三,即以叙利亚为中心的塞琉西王国、以埃及为中心的托勒密王国和希腊本土以马其顿为中心的马其顿王国。两百年以后(公元前2世纪),希腊人统治的这三个王国相继被新兴的罗马并入了帝国版图,古希腊文明正式宣告结束。

秉着“知人论世”的原则,我们以上简单介绍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现在具体来谈一下其建筑的特色:

其一,以柱式为标志。柱式可以说是古希腊建筑的标志性特色。所谓柱式,是指石质梁柱结构体系各部件的样式和它们之间组合搭接方式的完整规范 。其实与横梁一样,立柱本来也只是建筑物的一种必要的结构部件而已 ,但自古埃及以来,巨柱一直被西方世界赋予神性内涵,于是极受重视。一代代建筑师反复权衡比例、精心推敲形式,终于在古代希腊走向了规范化,确定下三种固定的类型来:多力克柱式、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它们每种皆有其固定的格式与比例,极严谨、精致之能事,以至于一度被后人认为是西方世界不可更改的建筑艺术法则。这与其写实主义、理想主义的艺术取向和执著认真、穷究物理的文化性格是分不开的。

其二,以人为本。人本主义(humanistic)是古希腊建筑文化的基本性格。古希腊建筑师以人为出发点,将人的躯体作为空间建构的度量标准,换言之,他们是根据人体本身推演的尺度来对建筑物的空间尺度进行配比。因此,包括神庙在内的各种古希腊建筑都显得非常人性化,比例尺度亲切宜人,体现着对人性的一种尊重,这一点与古埃及的阿蒙神庙及后世遍布西欧的哥特式教堂的“神的尺度”大异其趣。显然,这是古希腊“神人同性同形”的宗教特性所造就的人本主义文化的产物。

古希腊建筑这种“以人为本”的性格体现在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上,如希腊柱式便具有典型的拟人化特征,对此,古罗马的维特鲁威总结道:希腊的多力克柱式体现着男性的简约之美,其柱高与直径之比约为6:1,看上去质朴雄浑,是一个完美的男性人体范本;爱奥尼柱式则以华丽精巧著称,其柱高与直径之比为8:1至9:1,整体形态修长、纤细,表现了女性之美;而科林斯柱式与爱奥尼柱式相近,只是柱头部分更加华丽、繁缛,象征着少女特有的妩媚风情……总之,古希腊的建筑形态皆可视为完美人体的一种抽象化转换。

其三,以美为终极目标。

古希腊人是嗜美如命的民族,他们所崇拜的诸神可以不是善的,但必须是美的;他们为夺回一个美女海伦,各城邦可以捐弃前嫌,组成联军与特洛伊人浴血奋战十年。其文明的价值取向可见一斑。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几乎都对美感兴趣,并发展出一门独立的“美学”。古希腊美学发轫于毕达哥拉斯学派,发展、丰富于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鼎盛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其美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普遍相信永恒绝对的本体美是存在的。从毕达哥拉斯到亚里士多德,哲学家们都在执着地探寻着美的本体,其中的亚里士多德对艺术理论最为重视,他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的基础上,提出“美是零散因素结合成为一体”、“美就在于体积大小和秩序”,和谐即秩序性,也就是内部比例的协调性。这种美学思想反映在建筑艺术上,则表现为追求形式美,讲究建筑的比例、构图等造型法则。如我们前文说过的柱式,原本只是一种结构方式,但希腊人却反复地推敲其造型、不厌其烦地权衡其比例关系,硬是将这种结构方式发展成了一种艺术形式,最终成为西方世界不可动摇的建筑艺术法则。

对于美,希腊人有自己独特的标准。伊迪斯?汉密尔顿指出:“希腊的艺术是智慧的艺术,是思路清晰简明的思想家们的艺术……这种艺术在希腊的建筑中表现得最充分、最突出。希腊的庙宇是理性与灵性达到平衡的最精彩的创造。‘简单’是它的一大特点,但无论什么地方的伟大建筑都不能与之相比……”显然,在希腊,“简单”是一种美,就如雅典行政长官伯里克利斯所言,雅典人是“美的简朴的喜爱者”。

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美集中体现于雅典卫城中。雅典卫城(见图8)早在迈锡尼时代就已经形成,其建筑群被看为是雅典城邦的象征。自古以来,这里一直是雅典人的军事、政治和宗教的中心,是将自然景观、完美建筑与社会效用三者集于一身的典范。

公元前480年,波斯帝国第三次入侵希腊时曾一度攻占了雅典卫城,并将其所有建筑夷为平地。希腊联军驱逐了波斯人之后,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雅典人立即着手将卫城重建。卫城重建的总设计师是菲迪亚斯,他是伯里克利斯的艺术顾问。

雅典卫城在今雅典城中的一个海拔150米高的石灰岩山冈上,平面整体呈橄榄形,东西长约280米,南北最宽处约130米。该卫城始建于公元前8世纪,波希战争后(公元前5世纪中叶)重建,其平面规划布局显得自由而完美,基于空间中的人的主体性,按观者视觉的最佳欣赏角度来进行空间布局,没有轴线,也不强求对称,建筑组群由山门和三个神庙共同组成,每个建筑皆依照地形而建,与环境十分契合。

雅典卫城的主题建筑是帕提农神庙,此建筑始建于公元前447年,公元前438年基本建成,公元前431年完成雕刻,前后不过15年的时间,此速度对于一个石砌建筑来说是惊人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把这归因于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当雅典人在独裁者统治下的时候……就好像为主人做工的人们那样,宁愿做一个无能的人,但他们被解放之后,每一个人就都尽心竭力为自己做事情了。” 帕提农原意是“处女宫”,是雅典城邦的保护神、那位从宙斯的头部出生、具有超常智慧与才华的贞女女神雅典娜的庙宇,它建于整个卫城的最高处,距山门80米左右,与山门之间有很好的观赏距离。

帕提农神庙总面积达2100平方米,通体用纯白色大理石砌成。平面以60多根10.4米高、1.9米底径的多力克式柱子围成柱廊,上部用正三角形山花,立面向水平方向展开,十分优美壮观。帕提农神庙是卫城中唯一的围廊式庙宇,也是古希腊最大的多力克式神庙,形制最为隆重,被誉为“古希腊最美的建筑”。

帕提农神庙的空间构成非常单纯,说白了也就是一个长方形(平面)的厅堂。受古埃及的影响,其矩形空间也大体分为三段,纵向布局,以短边为正面(朝东),入口处与尽端神龛的距离甚远,人进入后须沿长轴深入,穿过前面的前室与大殿,经过一番空间的“压迫”后方可进入耸立着雅典娜神像 的崇拜空间。这种纵向进深空间为后世西方的各种宗教建筑(包括基督教堂)所沿用,所以我们几乎可以说,自短向入口的建筑在基本上就有宗教的精神 。

这座代表着希腊建筑艺术最高成就的帕提农神庙命运多舛、历经劫难。公元5世纪时,神庙所供奉的雅典娜神像被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搬走后失踪(现仅存台座);公元6世纪时,神庙被罗马天主教会改造为天主堂,圣母玛丽亚取代了女神雅典娜的位置,庙内原有的古代异教神像被悉数砸毁,神庙的入口亦由过去的东向改为西向 ,内部空间也重新装修过,墙面绘上了关于基督教信仰的绘画;公元1456年,雅典被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占领后,帕提农神庙又被改作了清真寺,庙内有关基督教的痕迹被一扫而空,并在西南角加建了一座向礼拜的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提示时间的邦克楼;再后来,神庙又变成了土耳其守军的军火库,最终在公元1678年的土耳其与威尼斯的战争中被炮毁,如今只剩下了30多根石柱。

但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这断壁残垣中想见其当日恢宏的规模和整饬精严的风貌。对于神的信仰,在古希腊建筑师的手中转变为美的理想。在帕提农神庙中,美成了神与人之间的媒介。在这里没有埃及建筑那种超人、非人的力量暗示,也没有玛雅人庙宇那种充满恐惧感和神秘感的氛围,更没有中国建筑那种物化人际伦理的迫切企图,帕提农神庙庄严又富于人性,简洁、单纯而精致,是希腊古典主义建筑美学的完美呈现。

其四,建筑类型多元化。在古希腊,除了神庙,人们还建造了许多公共性的建筑,如剧场、议事厅、运动场、体育馆、商场、图书馆、音乐纪念亭……几乎应有尽有。这也充分说明了当时奴隶主民主政体下社会文化的发达程度。

法国人让-皮埃尔?韦尔南指出,在希腊思想史上,民主城邦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具有决定性的事件。在他看来,城邦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的出现本身,就标志着一个开端、一个真正的壮举:它使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呈现出了一种人类历史上的全新形态。他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影响便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被赋予了完全的公开性。 而这正是公共领域(建筑)出现的前提。事实上,公共建筑从某种意义上看的确堪称希腊城邦最重要的象征。

剧场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公共建筑之一。希腊人是不折不扣的戏迷,对于他们来说,如果一周不去看一出戏,那几乎是无法忍受的,而在戏剧中,最受欢迎的就是悲剧。

悲剧这种文艺体裁的起源与古希腊人祭祀酒神的习俗有着直接的渊源。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短短百余年间,雅典相继出现了三位举世闻名的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他们创作了近300部悲剧作品,其中留传下来的有32部,这些作品以其不朽的成就,令后人叹服,成为马克思所说后世西方文学“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其中在古希腊上演次数最多的一部悲剧作品,是被称为“悲剧艺术的典范”的索福克勒斯名作《俄狄浦斯王》。赵林教授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为我们讲述过这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俄狄浦斯是古希腊忒拜城邦的国王拉伊俄斯的儿子。拉伊俄斯早年有过罪恶,于是神明的诅咒便降临在他的家族之上。拉伊俄斯直到老年仍然膝下无子,于是便到德尔斐神庙去祈求阿波罗神赐给他一个儿子。阿波罗通过女祭司用模棱两可的口吻告诉他:他将会有一个儿子,但这个儿子命中注定要杀父娶母。果然不久,拉伊俄斯的妻子就生下了一个男婴。出于对神谕的畏惧,拉伊俄斯叫仆人用铁链将这个孩子的脚锁住,扔到河里淹死。但这个仆人没这么做,而是把这个孩子放到了木箱里,扔进河里任其漂流。结果像很多古代的传奇故事一样,这个孩子大难不死,漂到了下游的一个城邦,被人捞起,并被献给了该城的国王。恰好国王没有儿子,于是就将这孩子收养了,视同己出。由于这个孩子的脚上缚着锁链,是肿的,于是就给他取了个名字叫俄狄浦斯,就是“脚肿”的意思。俄狄浦斯长大成人,成为一位英雄。通过一个偶然的机缘,他知道自己将会杀父娶母。为了摆脱命运的安排,避免悲剧发生,他选择了远走他乡(他一直以为收养他的国王和王后就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俄狄浦斯年轻气盛,流浪途中为了争道而跟一个老人及他的三个仆人发生了争执,双方动起手来。身手不凡的俄狄浦斯打死了老人和两个仆人,另一个仆人若非逃得及时也断无活命之理。俄狄浦斯当然不知道,这个老人就是他的亲生父亲拉伊俄斯。他继续前行,来到了他最不该来的忒拜城邦。当时的忒拜正遭受着灾难,一个人面狮身的怪物斯芬克斯(还记得守候在古埃及哈弗拉金字塔旁的那个怪物雕塑吗?)盘踞在忒拜城门口,向所有出入者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什么东西,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所有回答不出来的人都会被它吃掉。俄狄浦斯猜破了谜语,这就是人。于是斯芬克斯羞愧交加,跳海自尽了。这样,立了大功的俄狄浦斯就被感恩戴德的忒拜人拥立为新国王。按照当时的习俗,他须迎娶前王后为妻,而那恰恰就是他的生母。

这样,杀父娶母的预言果然成为了现实。后来,俄狄浦斯统治有方,忒拜城邦日渐繁荣。这时一场血红色的灾难降临了,庄稼歉收,牛羊瘟死,妇女不孕。俄狄浦斯便派人去求告太阳神阿波罗,阿波罗的女祭司又告诉他,除非他们找到杀害前任国王拉伊俄斯的真凶,否则灾难将永无尽头。于是俄狄浦斯便带人四处寻找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后来,当年跑掉的那位仆人终于说出了那个凶手就是俄狄浦斯本人,而且这个仆人恰好又是当年奉命将他扔到河里去的那个人,他认出了俄狄浦斯脚上的伤痕。于是,一切真相都揭穿了,俄狄浦斯彻底崩溃,他从自缢的王后身上取下金别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从此离开忒拜,摸索着走向深山,用放逐的方式来惩罚自己……

这出惊心动魄的悲剧是古希腊人的最爱。赵林教授对其有着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该剧明显不同于后世的道德悲剧,而属典型的古希腊式“命运悲剧”,即剧中既无好人,也无坏人。俄狄浦斯之所以杀父娶母,并不是由于坏人的阴谋诡计,而是由一个从不出场的命运在暗中操控。悲剧的根源并不是由于善、恶之间的冲突,而是主体的自由意志与隐藏在背后的必然性之间的斗争。一切都是鬼使神差的,悲剧的主人公想避免却无法避免,每一个人都在劫难逃。如俄狄浦斯,他显然是在自由地为自己掘了一个陷阱,自由地实践着某种决定论。这自由背后隐藏着一种必然的命运。古希腊人将他们对于生命的深入思考通过悲剧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在希腊悲剧中,出场的众人与众神其实都是傀儡,在这些“自由的木偶”的背后,还有一个始终不出场的东西,那才是最高的“神”,就是希腊人所说的“命运”,也就是历代西方哲人所孜孜以求的所谓“本质”的东西……可见,西方文化从古希腊时期就有别于东方的文明,东方文化强调“眼见为实”,而在希腊的悲剧中我们看到的却是“眼见为虚”,背后的看不见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古希腊文化中的这种“形而上学”的特质,为后来“两希”(希腊与希伯来)文化的合流奠定了基础。

据说,《俄狄浦斯王》的作者索福克勒斯在90高龄去世时,当时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正在交战,交通受阻,致使作家遗体无法归葬故里,斯巴达的将军特别下令暂时停战,好让雅典人安葬他们的诗人。可见悲剧在希腊人心中的地位。

上演希腊悲剧最著名的一个场所当属埃比道拉斯剧场。该剧场位于伯罗奔尼撤半岛东北,系由建筑师皮里克雷托斯于公元前330年设计完成。埃比道拉斯剧场的中心是一个圆形舞台,围绕舞台的观众看台可同时容纳14000名观众,看台呈扇形展开,顺势建在自然形成的一面前低后高的山坡上,空间设计之巧令人叫绝。而最令现代建筑师称道的是这座剧场的声学效果,据说看台最后一排的观众都能清楚地听到演员在舞台上的叹息声。这种绝妙的效果是通过埋藏于看台座位下面的、瓮口对着舞台的空瓮而实现的。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剧场成就了希腊悲剧艺术呢,还是希腊的悲剧艺术造就了这样的剧场?显然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我们只知道,无论是形而上的“道”,还是形而下的“器”,在古希腊人这里都得到了人类历史上最完美的呈现,并且彼此配得上,可谓相得益彰。对于爱琴海畔的这个古老民族来说,人是“万物之灵”、世界的主人,人的理性足以穷尽世界的规律,人的性灵能够参透世界的美。秉持此种信念,他们不仅自己在人类文明早期享受了“太阳下最美的童年”,而且以其令人叹为观止的“道”与“器”对后世西方、乃至全世界的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马建筑
罗马建筑


罗马帝国:这鼎盛,令万世神驰

古罗马的中心地带在今天的意大利。意大利是伸入地中海的一只形如大靴的半岛,由于亚平宁山脉纵贯其全境,故又称亚平宁半岛。它东、西、南三面环海,北面是阿尔卑斯山。

早在公元前8世纪中叶,居住在亚平宁半岛上的拉丁人就在台伯河畔建立了一个叫做罗马的小城邦。关于罗马城的创建还要从古希腊迈锡尼时代的特洛伊战争说起,当年希腊联军用木马计攻陷了特洛伊城,城破之日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侥幸突围,乘船漂流到了意大利半岛上,建立了一个叫做阿尔巴的小王国。其后代努米陀尔国王的弟弟阿穆留斯篡夺了兄长的王位,并强迫公主伊丽娅?—— 也就是他的侄女到神庙充任女祭司,这种女祭司必须终身保持童贞,阿穆留斯以为如此一来他的哥哥便绝嗣了,自己便可高枕无忧。不料战神马尔斯却使公主怀孕,并生下一对孪生兄弟,阿穆留斯将这对“孽种”投入河中,两个小家伙居然奇迹般地漂到岸边,又奇迹般地被一只母狼救活。喝狼奶长大的战神之子—— 罗穆路斯和雷穆斯兄弟俩长大后为祖父和母亲复了仇,并在当年母狼哺乳他们的地方创建了罗马城,时为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后来罗马人就以这一天作为开国纪念日。直到今天,意大利首都罗马仍以一尊母狼的雕像为其城徽。

传说中的罗穆路斯建城之后,罗马经历了240多年的“王政时代”,第八代国王塔克文的独裁暴政令罗马人倒尽了胃口,愤怒的人们在几名贵族的领导下联合起来驱逐了被权力所腐化的国王塔克文。塔克文使罗马人认识到了权力这种东西的危险性,因此在推翻他之后大家并没有再拥立一位新国王,而是索性废除了集权的王政,开始进行新的制度设计。公元前509年,罗马元老院和公民大会通过选举推出了两名贵族作为执政官,使他们相互制约,平衡权力,并规定执政官任期只有一年,每年必须重新选举。罗马人由此避免了独裁专制的循环,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共和政体,即罗马共和国。

或许正是因为罗马人相信自己的祖先是喝狼奶长大的,所以这个民族非常富于攻击性,他们具有像狼一样凶残、坚毅的性格,曾有人形容,罗马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战士和生战士的母亲。此外更可怕的是,罗马人对于仇恨有着一种令人恐惧的执著,如罗马元老院的一位元老伽图,他十分仇视非洲北部的迦太基人,因此无论与人讨论什么问题,他最后总要加上一句:“还有,我认为我们必须摧毁迦太基。” 以这样的民族性格为基础,罗马由台伯河下游的一个小城邦起家,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东征西讨,所向无敌,在公元前265年,便征服了整个意大利,又分别于公元前168年和公元前146年扫灭马其顿和迦太基两大强国,统一地中海沿岸,之后又北收高卢,东并美索不达米亚与埃及……建立起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囊括地中海沿岸广大地区的超级大帝国。罗马人将地中海变成了其帝国的内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地的中心”、世界的中心。

古罗马的建筑文化大概可分作三个历史时期:

●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2世纪为王政及共和早期,这一时期的突出项目皆为防御性建筑,如周长10公里,厚近4米,高7米多的罗马城墙。在此期间,罗马人沿袭亚平宁半岛上的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逐步发展出了一套完善的拱券结构体系来,并以火山灰为原料研制出了天然混凝土。这些结构、材料方面的技术准备使罗马人日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成为可能。

● 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27年为罗马共和国的兴盛期,在此期间,罗马逐一兼并了亚历山大留下来的各希腊化国家,并全面继承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希腊文化成果,建造了城市街道、引水渠、浴场、剧场等,以实用性的公共设施为主。

●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的尊号,开始拥有不受制衡的绝对权力,延续了500年的共和政体至此名存实亡,罗马从此进入长达400多年的帝国时代。这期间,由于帝国的强盛、资源的充足和奴隶劳动力的丰富,罗马人在建筑方面的成就也达到辉煌的顶峰,蜚声世界,主要类型则有广场、凯旋门、纪功柱、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神殿、浴场、斗兽场等,多为纪念性或奢侈型建筑。

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始于公元前47年的一场风花雪月。这一年罗马将军恺撒率大军进入埃及,与亚历山大留在埃及的后裔、当时埃及托勒密王朝年仅22岁的女王克娄巴特拉一见倾心,陷入热恋之中。恺撒派人回罗马向元老院报捷,这句著名的话就是“Veni,Vidi,Vici”(我来过,我看见,我征服)。元老院心悦诚服,遂忘记了当年塔克文的前车之鉴,任命恺撒为“执政官”,延续了500年的共和政体遭到破坏。公元前44年,恺撒在彻底摧毁其竞争对手庞培的势力后正式建立起独裁统治,但不久即被共和派贵族刺杀。恺撒死后,有两个人试图继承他的位置,一个是他的秘书安东尼,另一个是他的外甥屋大维。于是两人展开了竞争。

二人分工?—— 屋大维留守罗马,安东尼巡抚埃及。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安东尼到埃及后也疯狂爱上了以美貌著称于世的克娄巴特拉女王,并如恺撒一样赢得了女王的芳心,陷入情网之中。此次艳遇进一步改变了整个罗马世界的轨迹。

克娄巴特拉怂恿安东尼问鼎罗马,导致安东尼与屋大维终于大打出手,公元前30年,在亚克兴海战中屋大维大败安东尼,后者伏剑自刎,留下红颜知己克娄巴特拉一个人与屋大维周旋。

埃及艳后故技重施,希望自己的倾城美貌能使屋大维成为第三个拜倒在自己石榴裙下的罗马将军,但她最终发现了这个骄傲的贵族与其两位前任的差异,便也自杀身亡。长达300年的埃及托勒密王朝至此覆亡,埃及正式并入罗马版图,从此沦为帝国的粮仓。

随后,屋大维被元老院上尊号,称为“奥古斯都”(意为“庄严神圣”),罗马帝国由此形成。出于粉饰太平的需要,屋大维即位后马上开始了一个巨大的建筑计划,实施了包括巴拉丁山上的阿波罗神庙和其他各种神庙以及罗马广场等许多大型建筑项目。他还以同样的热情慷慨赞助一切文化艺术事业,如大诗人维吉尔(公元前70—公元前19)正是在元首本人的资助下才创作出了罗马文学巨著《埃涅阿斯纪》。这也就是维吉尔常在其史诗中借用神话传说渲染屋大维统治之历史必然性的真正原因,在帝国体制下食君之禄很难不沦为君王的“金丝雀”。但无论如何,屋大维这一系列举措使罗马文化至少在表面上是迅速繁荣昌盛了起来。至公元2世纪时,随着罗马帝国达到历史最大版图,其文明亦进入全盛时期,帝国空前的富庶和繁华化作了无数大理石的建筑物:帝王广场、凯旋门、纪功柱、万神庙、斗兽场和大型公共浴场……无不大气磅礴,粗犷豪迈,成就远迈前代,堪称古代世界建筑艺术的最高峰。

我们不禁要问,罗马作为一个古代世界新兴的国家,且“出身草莽”,何以短短数百年间文明昌盛至此?

除了帝国充足的资源、丰富的奴隶劳动力以及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以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罗马人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它的许多文化都是从其军事上的“手下败将”,尤其是从希腊人那里继承来的。古罗马虽然在武力上消灭了古希腊 ,但在文化上,罗马却处处以希腊为楷模,几乎等于是古希腊文明的全面继承者。因此在众多的古罗马文化艺术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子,如罗马建筑中的柱式,即是从希腊柱式脱胎而来的,经过改造形成了罗马多力克、罗马爱奥尼和罗马科林斯三种罗马柱式。不宁唯是,就连罗马人敬拜的神明很多都是源自古希腊,只不过改头换面而已。如古希腊的最高天神宙斯被请进罗马后,易名“朱庇特”,成为罗马人的最高神明;再如希腊神话中有个爱神“厄洛斯”,罗马神话中也有个爱神,只是改了一个拉丁名字叫“丘比特”等等。可以说,有希腊这样一个好的文明范本,善于学习的罗马的确是占了不小的便宜。

但由于在社会体制和民族性格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古罗马文化想没有自己的个性都不可能。如作为城邦公民的希腊人讲究节约,崇尚和谐;而身为帝国臣民的罗马人则好大喜功,惯于铺张,爱造庞大工程,在建筑的艺术风格取向上偏好华丽奢侈。罗马柱式就是个很好的例证,此种柱式虽说源自古希腊,却也自成体系,它们较之希腊柱式在端庄、典雅方面虽有所不及,但在华丽、细密的程度上则更胜一筹,此外罗马人还独创了塔司干柱式和罗马复合柱式等两种新的形制。这种异于希腊的审美取向显然与其帝国体制不无关系。

摘自《巴别,巴别——不只中外建筑史》 尉陈编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