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钱草

 中医图书吧 2012-04-20

 

【药 材 名】金钱草

【名称考证】遍地香,地钱儿,钹儿草,连钱草,铜钱草,白耳草,乳香藤,九里香,半池莲,千年冷,遍地金钱,金钱艾,马蹄草,透骨消,透骨风,过墙风,巡骨风,蛮子草,胡薄荷,穿墙草,团经药,风草,肺风草,金钱薄荷,十八缺草,江苏金钱草,透骨草,一串钱,四方雷公根,钱凿草,钱凿王,大叶金钱草,野薄荷,马蹄筋骨草,破铜钱
【科目来源】报春花科
【药用部位】过路黄的干燥全草。
【性味归经】苦辛,凉。①《纲目拾遗》:“味微甘,性微寒。”②《岭南采药录》:“味涩,气香,性平。”③《现代实用中药》:“苦,寒。”
  入肝、胆、肾、膀胱、肺经。
【功效分类】利水渗湿药
【功效主治】清热,利尿,镇咳,消肿,解毒。治黄疸,水肿,膀胱结石,疟疾,肺痈,咳嗽,吐血,淋浊,带下,风湿痹痛,小儿疳积,惊痫,痈肿,疮癣,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浸酒,捣汁。外用:捣敷或绞汁涂。
【用药忌宜】《福建民间草药》:“凡阴疽诸毒、脾虚泄泻者,忌捣汁生服。”
【用药配伍】配海金沙,清热通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配茵陈,清热利湿通淋;配车前草,清热利湿。
【炮制方法】净制:除去杂质;略洗;切制:将全草切段、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东北、华北、华东等地。
【药材鉴定】干燥全草多皱缩成团,茎细长,方形,常扭曲,具纵棱线,灰绿色或微带紫色,有短毛,断面中空。叶多卷缩,肾形或心形,边缘具圆钝齿,灰绿色,质脆易碎。叶柄长4~44 毫米,多扭曲。花、果通常不见。气微香,味辛凉。各地称“金钱草”供药用的植物,除本种外尚有下列几种:①报春花科过路黄 Lysimachia christinae Hance,详“大金钱草” 条。②旋花科马蹄金 Dichondra repens Forst.,详“小金钱草”条。③伞形科白毛天胡荽 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 Lam.var. Batrachium (Hance) Hand.-Mazz. 和天胡荽 H. Sib-thorpioides Lam.,详“江西金钱草”条。④豆科金钱草 Desmodium styracifolium (Osbeck) Merr.,详“广东金钱草”条。
【古籍考证】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化学成分】金钱草有芳香型和非芳香型两类。芳香型含多量单萜酮,其主要成分是k-蒎莰酮(k一Pinocamphone)、k-薄荷酮(k-Menthone)和 k-胡薄荷酮(k-Pulegone);尚含a-蒎烯(a-Pinene)、B-蒎烯、柠檬烯(Limonene)、对一聚伞花素(p-Cymene)、异薄荷酮(Isomenthone)、异蒎莰酮(Isopinocamphone)、芳樟醇(Linalool)、薄荷醇(Menthol)、 a-松油醇(a-erpineol)。除上述挥发油成分外,尚含熊果酸(Ursolic acid)、B-谷甾醇、棕榈酸、琥珀酸、多种氨基酸、鞣质、苦味质、胆碱、硝酸钾等。地下部分含水苏糖(Stachyose)。
【相关选方】①治黄疸、臌胀:连钱草七至八钱,白茅根、车前草各四至五钱,荷包草五钱。共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②治肾炎水肿:连钱草、萹蓄草各一两,荠菜花五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③利小便,治膀胱结石:连钱草、龙须草、车前草各五钱。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④治疟疾:㈠疟发前用连钱草七叶为丸塞鼻中。(《质问本草》) ㈡连钱草一两五钱至三两。水煎,分两次服,每日一剂,连服三天。(《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⑤治伤风咳嗽:鲜连钱草五至八钱(干的三至五钱)(洗净),冰糖半两。酌加开水,炖一小时,日服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胎咳、子肿:团经药、尖惊药、大苋菜、花蝴蝶各三至五钱。炖肉或鸡吃。
  ⑦治白带:团经药五钱,杜仲三钱,木通一钱五分。煎水加白糖服。
  ⑧治月经不调,小腹作胀:团经药、对叶莲各三钱,大叶艾二钱。泡酒吃。
  ⑨治风湿性关节炎:团经药,捶绒酒炒热,外敷。(⑥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
  ⑩治小儿疳积:连钱草三钱,加动物肝脏适量,炖汁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原生形态】活血丹(《植物名实图考》) 多年生草本。根茎短。茎细,具四棱,上升或直立,通常单一,基部带紫色,被细毛。叶对生;叶柄较长;叶片肾状心形、圆状心形或心形,长达2.5厘米,宽与长略相等,先端钝或稍尖,边缘具圆齿,被细毛,下面有透明腺点。花腋生,2至数朵;萼筒状,被刺毛,具5齿,先端芒状尖突;花冠淡紫色,筒状漏斗形,长约18~25毫米,花冠管狭长,为萼的2~3倍长,外面被细毛,先端2唇形,喉部膨大,上唇近平坦,下唇3裂;雄蕊4,2强,花丝顶端2歧;子房4裂,柱头2歧。小坚果,长圆形,平滑。花期5月。果期6月。生于阔叶林间、灌丛、河畔、田野、路旁。
【参考出处】《本草纲目拾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