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连龙:直言无讳·直言不讳·直言无隐·直言切谏·直言极谏·直抒胸臆·直吐胸怀 直言无讳 释义:讳:避忌,隐讳。说话坦率,毫无顾忌。无保留地、坦率地谈出事实、意见或感情。近义词:直抒己见、心直口快、单刀直入。反义词:隐晦曲折、旁敲侧击、隐约其辞。 出处:《晋书·刘隗传》:“臣鉴先征,窃惟今事,是以敢肆狂瞽,直言无讳。” 直言不讳 同“ 直言无讳 ”。 《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九哥,你既专诚问我,我便直言不讳。你要这宗东西,也不必等到你二百岁后。” 清·何启 胡礼垣《曾论书后》:“天下容有直言不讳而不能办事之人,断无文过饰非而不至僨事之人。” 梁斌《红旗谱》五二:“严知孝说‘这倒不必多心,我是个无党无派的人,才敢这样直言不讳。’” 直言无隐 释义:直率地说话,无所隐讳。同“直言无讳”。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回:“臣不忍坐视君国之危亡,故敢直言无隐。”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三回:“年兄宜直言无隐,某亦有肺腑相通。” 例句:柯劭忞《清史稿·后妃传·文宗孝贞显皇后》:旋用御史徐启文奏,今中外臣工于时事阙失,直言无隐。 直言切谏 释义:谓以正直的言论谏诤。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同“直言极谏”。 出处: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 直言极谏 释义:①谓以正直的言论谏诤。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②直言极谏科的省称。 出处:汉·晁错《举贤良对策》:“救主之失,补主之过,扬主之美,明主之功,使主内无邪辟之行,外无骞污之名。事君若此,可谓直言极谏之士矣。” 例句:朱自清《论老实话》:直说遭怨,直言遭忌,就为刺了别人的心——小之被人骂为‘臭嘴’,大之可以杀身。所以不折不扣的‘直言极谏’之臣,到底是寥寥可数的。 引证解释:(1)《史记·孝文本纪》:“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諫者,以匡朕之不逮。” 宋·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贤良》:“盖古之所谓贤良方正者,能直言极諫而已。” 明·宋濂 《题太平策后》:“昔 成宗皇帝 临御万方,以天下之广非一人耳目所及,羣臣有直言极諫者,咸嘉纳焉。” (2)直言极谏科的省称。 唐·白居易 《唐扬州仓曹参军王府君志铭并序》:“ 播 应制举对直言极諫策,授集贤殿校书郎。” 宋·苏轼 《答李端叔书》:“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諫,故每纷然诵説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 直抒胸臆 释义:胸臆:胸腔,内心,引申为心意。谓直率、不加掩饰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作直吐胸怀。 出处:明·胡震亨《唐音癸签》第十回:“杜公七律,正以其负力之大,寄悰之深,能直抒胸臆,广酬事物之变而无碍。” 例句:清·李慈铭《越缦堂诗话》卷中:古诗章节未谐,尤多趁韵;然直抒胸臆,语皆有物。 引用解释:鲁迅 《坟·写在<坟>后面》:“有人以为我信笔写来,直抒胸臆,其实是不尽然的,我的顾忌并不少。”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诗》三百篇,皆出北方,而以黄河为中心……其民厚重,故虽直抒胸臆,犹能止乎礼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