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遏止学历造假不能靠“内斗”

 红瓦屋图书馆 2012-04-21

遏止学历造假不能靠“内斗”

  据《新快报》4月19日消息,一学员自曝,武汉理工大学在河北省廊坊市开设的研究生硕士廊坊班存在大批学员造假情况,而涉嫌造假的学生中,如今有人已是处级干部,有人甚至官至局级。
  秘密被捅了出来,相关责任人必将被严查。但不容乐观的是,这秘密是参与造假的学员自曝出来的。按照常理,伪造学历本是你情我愿、互利共赢的“好事儿”,若不是有什么利益纠纷,谁会傻到自己把秘密抖出来?也就是说,这起严重的学历造假事件得以曝光,多半是因为“内斗”。
  高校学历造假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但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造假事件,只能用震惊来形容。须知“这不是街边办假证的‘牛皮癣’,也不是某个培训机构夸下的海口”,这是研究生硕士学位,来自本该货真价实的“211工程”院校。大学成了学历专卖店,货架上还有“211”这样的硬通货,岂不讽刺?
  当然了,学历造假,并非武汉理工一家,北大、武大、浙大……不胜枚举。学历造假不止,根源在于高校和社会对待学历的态度错位。
  人们常说,现在高等学府更像是“人才加工厂”,这句话形容得非常贴切。当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正是这样,宽进宽出,进厂的时候唯分数论,出厂时贴上标签了事,连质检都省了。学历就是那张标签,或者时间成本,或者金钱成本,随便弄一张并不难。
  这张标签进入社会后,是真是假,并不会被特别关注,真正要比较的是这标签的等级。你是省重点,我是“211”,他是“985”,真的假的一视同仁。
  其实,这标签更像“泰坦尼克号”的船票,你混得上船,不一定能活着回来。同理,在工作中,真假学历都要去挤独木桥,过得了桥的又有几人是真几人是假?
  归根到底,是一些不正常的用人制度“潜规则”了神圣的高校学历,为某些人提供了不正当的牟利空间。
  谈到利益,笔者觉得实行高校财务公开或是一剂遏止学历造假的良药。众所周知,搞一张假学历最后的一关就是缴各种名目乱七八糟的费用,还有就是“送礼”,这些钱怎么走账的,怎么销账的,只有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高校财务公开后或许能收到奇效,切不可寄希望于造假“内斗”。
  来源:荆楚网
  作者:北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