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年维特之烦恼》狂飙突进运动的一颗硕果

 优雅a 2012-04-22

《少年维特之烦恼》狂飙突进运动的一颗硕果

背景说明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歌德(1749—1832)早期最为重要的作品。歌德本人不仅凭借这篇小说享誉欧洲,并且第一次使德国文学跨出国界,进入世界文学之林。

    歌德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父亲是法学博士,任皇家参议员。他奉父命学习法律,1771年获得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773年,他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里欣根》,这部作品使他开始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他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一经出版,立刻轰动了全欧洲,不仅连印了16版,还被翻译成英、法、意等二十多种语言。拿破仑在远征埃及时还随身带着它,先后读了7遍。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小说的内容由主人公的日记和书信构成。这种体裁善于披露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抒发苦闷的心理和惆怅的情感,整部作品像一篇感伤的抒情诗,坦率真实,毫无矫饰。它诞生于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浪潮中:当时欧洲的社会、文化、思想正面临历史的转折,封建社会的彻底崩溃已是无可挽回,资本主义的时代正微露晨曦。人们心情骚动,思潮翻腾,法国大革命的枪声一触即发。在德国,一批初登文坛具有反抗封建专制斗争精神的青年知识分子,想在落后的德国掀起一场风暴,要求自己像狂飙一样冲破社会的黑暗。应声而出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像一块巨石扔进一潭死水中一样,激起了层层波澜,震撼了一代德国年轻人的心灵,千万人心中燃起炽热的感情,整个德国都为才华横溢、愤世嫉俗的小说主人公维特的命运悲剧流下同情的泪水。一时间,身穿蓝燕尾服、黄背心,脚蹬长筒靴的“维特装,,成了当时青年男子的时尚,年轻女子则爱穿女主人公绿蒂的服饰,尤其是她与维特初次见面时的服饰:白上衣,袖口和胸襟上系着粉红色的蝴蝶结。在许多花园里,浪漫的人们为维特竖立了小纪念碑,植物盘绕在维特式的骨灰瓮上,社会上甚至出现了维特式的自杀。

    有人对此满怀希望,有人则忧心忡忡,担心这种狂热的激情将导致道德沦丧,称之为“广为流传的毒草”。但“维特热”迅速席卷了整个德国,并蔓延到整个欧洲,甚至遥远的中国。歌德本人这样解释《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适逢其时的缘故。就像爆炸一只地雷只需点导火索那样,这次在读者中引起的爆炸也是这样,之所以如此强烈,是因为每一个抱有过被要求、无法平息的激情和想象的苦恼的青年人,现在都一下子爆发出来。”

名著概要

    维特是个出生于富裕中产阶级家庭的青年,他受过良好的教育,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1771年的春天,他高高兴兴告别家人和好友,来到一个风景秀丽的偏僻山村,目的是逃避由于自己多情而欠下的一笔永远无法偿还的感情债。在小乡村里,这位靠亲属遗产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青年对当地质朴的民风、优美的自然风景,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眼中的乡村,宛如天堂般美好,令他感到仿佛生活在世外桃源,可以忘却一切烦恼。

    在一次乡间舞会上,维特认识了当地一位法官的女儿绿蒂。他对这个年轻貌美、善解人意并且富有教养的女孩儿一见钟情,从此在与绿蒂的频繁交往中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幸福时光。但由于绿蒂早已和一名叫阿尔伯特的青年订婚,不久后她的未婚夫旅行归来,在当地侯爵府任了职,与维特也成了好朋友。维特深感自己向往自由、热情奔放的性格和阿尔伯特的老成持重、进取心十足截然不同,也自感追求绿蒂已毫无希望,不免灰心失望,苦闷不堪。为摆脱精神上的烦恼和尴尬的处境,维特离开了给他带来欢乐的小乡村,告别了深爱着的绿蒂,去了一个离乡村很远的地方,在那里的公使馆找到一份秘书的工作。

    在公使馆里,迂腐的公使常常对维特的工作吹毛求疵,处处刁难,在同事中他也找不到志趣相投的朋友,他虽然极力适应这份工作,却无力排解这种种烦恼。正当他百无聊赖的时候,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结识了令人敬重的c伯爵。C伯爵的信任和友谊,给烦恼中的维特带来一丝安慰。更令他高兴的是,在一次散步中他结识了一位在迂腐的官僚环境中仍不失自然天性的可爱女孩B小姐。他们一见如故,维特爱上了她。有一天,维特在c伯爵家中吃饭,碰巧赶上当地贵族男女来伯爵家聚会,维特从没想过像他这样的小人物是无权跻身于他们中间的,因而遭到这些贵族的奚落。维特忍无可忍,深感虚伪黑暗的官场非自己的容身之地,于是愤然辞去了公使馆的工作,到另一位侯爵的庄园

工作。

    侯爵待维特很好,还劝说他打消了从军的念头,但维特始终觉得不自在,与侯爵也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加上对绿蒂的思念与日俱增,几个月后他决定返回以前的小乡村。他循着当初去接绿蒂参加乡间舞会的大路,追忆着当年的往事,感慨景物依旧,但已人事全非。心爱的绿蒂早已成了阿尔伯特的妻子,善良的村民一个个惨遭不幸。爱情的绝望,世态的炎凉,官场的腐败,处处碰壁的一切使维特深感穷途末路,烦恼到极点,产生了告别尘世以求永生解脱的念头。

    圣诞节前的一天,他又来到心上人绿蒂的身边,作最后的告别。此时即将熄灭的爱情之火瞬间又放光芒,他对绿蒂朗诵奥西恩的悲歌,诵读至动情伤感之处,情不自禁热烈拥抱并亲吻了她。两天后,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读的遗书,午夜时分,他一边默念着“绿蒂,绿蒂!别了啊,别了,一边拿起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痛苦与烦恼。按他自己的遗愿,当地百姓将他葬在他自己选定的地方,没有任何牧师或教士来给他送葬。因为按照基督教规,自杀者是不能进入公墓安葬的。

知识链接

    书信体小说

    书信体小说大多数是以第一人称为主人公来讲解故事,塑造形象,写人叙事都以“我”的亲身经历,亲眼见闻展开,使人感到亲切,增加真实感。

    书信体小说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情节体现在人物的书信上,因此作者易对小说失去控制,不同的人物要说符合自己身份的话语,而这些话产生的影响未必会是作者的本意。但这种文体能够让小说变得更生动,其大多数是从现在的角度叙述过去的故事。著名的书信体小说有德国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卢梭的《新爱洛绮丝》。

    在西方文学史上,书信体小说比较流行,它以亲切的口气、私密化的情感和通俗易懂的文字,为近代小说建立起一个记录个人隐私生活的叙事模式,参与了一种完全属于近代“市民公共领域”的隐私话语的建构。

名家评述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本什么作品呢?下任何定义都不能确切地说出这本富有想象力的杰作无限丰富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简要地说,这篇描写炽热而不幸的爱情的故事,其重要意义在于,它表现的不仅是一个人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这本书描写了一颗丰满的心(不管对还是不对)和日常生活习俗的矛盾,这颗心渴望广阔无垠的天地,渴望自由,这就使现实生活显得是一座监牢,社会上把人隔离开来的一堵堵墙,仿佛是牢房的墙。……在这部人类心灵的悲剧中,蔑视法律的人和不合法的感情遭到了必然毁灭的命运。

    ——勃兰兑斯《十九世界文学主流(第一分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