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针传奇

 gcwl 2012-04-22
 
  1985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马头乡出土了中国迄今为止,最古老的青铜医疗器具。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医史专家黄汉儒的兴趣,能否就此解开针灸起源的秘密呢?他展开了研究。
  黄汉儒首先从《黄帝内经》着手搜集线索。果然,很快便有了收获。他发现书中不但多次提到一种古老的治疗器具,而且还详细描述了它的治疗方法,这就是砭石针。
  原广西壮医研究所所长黄汉儒教授说,砭石是从东方来,东方靠近海,老百姓食鱼比较多,嗜咸,容易发生痈疡,所以要用砭石来治疗。(图1)

 
 
  砭石作为医用石具最早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关于砭石的发明,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一个年轻、强壮的猎人在狩猎时,扭伤脚踝而导致行动不便。接下来几天由于伤情恶化,猎人的脚踝已经肿胀并疼痛难忍。为了填充饥饿的肚子,他只好放弃狩猎去采集浆果充饥。由于行动不便,他在一处石块上摔倒,受伤的脚踝恰好被尖石划破。虽然刚开始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却发现,脚踝的肿胀慢慢消退了,而且痛感也减轻了。这让他感到非常奇怪。于是他对那块刺伤他的尖石产生了兴趣。
  中风偏瘫专家、巨针巨刺疗法创始人刘光亭教授说,我们的祖先在石器时代,在打猎、捕食过程中,不小心用石头或木棒撞击到机体的某个部位,没想到撞到腿,肚子疼的病好了,撞到脑袋一个部位,大便稀的病好了。
  新石器时代,人们已掌握了磨制石器的技术。在总结了一定经验后,人们将砭石磨制成石针、石镰和石器,用来作为治疗器械。
  近几十年,在中国很多地方的新石器遗址中出土过各种形状的砭石针。
  这些砭石针的形状,除了尖针形、圆形,还有能够切割的带刃的石针。这些带刃的石针可被用来切除坏死的组织、脓疮和放血等外科手术治疗,可以说砭石针具是人类最早的手术刀。
  1963年,在内蒙古多伦头道洼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中国第一枚砭石针,石针长4.5厘米,一端有尖锋,另一端是用来切割的扁平弧刃。(图2)

 
 
  刘光亭对砭石的研究非常深入,收集了大量有关砭石和针具的文物资料。如今,他再次找出内蒙古出土的砭石资料进行参照研究。
  同时,广西的黄汉儒把武鸣的铜器与内蒙古出土的这枚砭石也进行了比较和对照,发现两者虽然在制作和外型上都很原始,但在性能上却有很多相似之处。
  黄汉儒教授说,两枚从西周古墓出土的青铜针,有一枚针尖断了,但另一枚针尖还非常锋利,有几毫米长。操作很简单,现在壮族民间还在用。叫莲花针或者叫梅花针,属于浅刺的范畴。(图3)

 
 
  黄汉儒发现武鸣的铜针很原始,与早期砭石的形状很相似,甚至还保留着砭石的原始外形。这一发现使黄汉儒信心大增,因为医学界公认,砭石是针刺疗法的鼻祖。针具也是从砭石到青铜针和九针,最后发展到现代毫针。(图4)

 
 
  黄汉儒把这一想法与远在北京的刘光亭进行了沟通,刘光亭对广西的这两枚铜针立刻展开了研究。
  令刘光亭感到疑惑的是,为什么这两枚铜针的形状与后来各地出土的针有很大的差异呢?刘光亭和黄汉儒展开了更紧密的合作研究。
  从原始时期的砭石发展到铁针,这中间必定会经过青铜针阶段。而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青铜冶炼技术已经兴盛。刘光亭认为,这个时期针灸术的使用至少已经进入成熟阶段,这也是刘光亭把《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前提的证据之一。
  刘光亭向远在广西的黄汉儒提供了更多来自内蒙古的资料。
  1978年,在内蒙古树林召公社出土了一根青铜砭针,其形状已经接近针,虽然在功能上仍然保留了砭石一端带刃,一端是针的特征,但在外形上已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枚铜针的出土年代为战国晚期,比武鸣商周时期的那两件青铜针晚了近1000年。(图5)

 
 
  无论从时间和外形上,武鸣出土的青铜针似乎更接近于砭石针。最终,黄汉儒确定,武鸣的两件青铜器物应该是医疗针具,而且是一种专门用来浅刺的针具,是从砭石过渡到青铜针的一种。可惜的是,在广西境内还没有发现与内蒙古青铜针相似的,更接近于针的出土文物。
  1976年,在距武鸣县100多公里的贵港市罗泊湾汉墓中,出土了3枚银针。银针的主人是西汉初期当地一位高级官吏。(图6)

 
 
  黄汉儒把这3枚银针与内蒙古的青铜针做了比较,发现两者在外型上差别很大。尤其是银针的尾端已经没有了锋刃,取而代之的是绞索状的针把,很适合于两指去拿捏。说明广西的银针在使用上变得更加先进,已经属于典型的针灸专用针具了。
  在中国传统针灸中,针具的形式有很多种类。广西出土的3枚银针属于哪种类型呢?黄汉儒和刘光亭在史料中都没有找到相关记载。
  这时,刘光亭突然想起《黄帝内经》中关于九针的描述。
  九针是中国古代早期针灸医疗中使用的9种针具,共有大小9种形状,是根据病情需要来决定的。九针的记载虽然出自于《黄帝内经》,但它的发展历史却比《黄帝内经》更为久远。
  关于九针的具体形状、尺寸和用法,在《黄帝内经》的《灵枢经》中做了详尽的描述。(图7)

 
 
  刘光亭教授说,《灵枢经》这本书,从理论基础到临床应用,绝大部分谈的与针灸有关,与经脉有关,所以又称为针经。这本书的第一篇,九针十二原就明确记载,九种不同的针具适应不同的病症。
  虽然九针被看成是现代毫针的前身,可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真正的九针早已失传。后人只能通过书中的文字描述来复原九针。因而,九针的真实面貌成为《黄帝内经》留给人们的又一大谜团。
  刘光亭把他研究九针的一些发现与黄汉儒进行了交流。两人对九针这一线索同时展开了研究。很快,他们各自都有了收获。
  刘光亭对九针研究由来已久,在研究历代针灸文献和多年的临床过程中,他发现针灸治病的精髓和关键在于,不同的病症甚至不同的人,行使不同的针具和针刺手法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刘光亭教授在内经中发现,针灸治病的时候应该是不同的针具对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疗效;不同的病人用不同的手法也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疗效。
  在此基础上,刘光亭根据《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九针的特点,尤其对长针做了深入的研究。长针是九针中尺寸最长的针,针身长15厘米。针锋锐利,专门用于病变位置较深的痹症,又称芒针。
  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实验后,刘光亭大胆地将这种长针的尺寸做了延长,更加扩大了传统针灸的治疗领域。
  刘光亭教授说,我根据内经的记载,把15厘米长的针的直径和长度都延伸了,最长的针是50厘米。大针治大病,治疗医学界致残率非常高的脑血管病偏瘫。
  正是多年对《黄帝内经》的研读,让刘光亭一看到广西出土的这些针具,就发现与九针中的一些针形很接近。
  这令刘光亭感到很吃惊,难道广西出土的针具与九针会有关联吗?
  刘光亭发现九针中有3类是带刃针具,这继承了砭针和青铜针的特性。另外两种只有针锋而没有刃,与广西罗泊湾汉墓中出土的3枚银针接近。
  由于《黄帝内经》是最早记载九针的书籍,因而有关九针的起源也同样成为谜团。
  但是刘光亭还是从广西的3枚铁质银针中找到了关联,因为九针也是由铁打制而成。据考证,中国最早的铁器使用,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到春秋战国开始普及。刘光亭认为,九针可能是在这一时期制作成功的。由此,他进一步断定,《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一些理论,最晚在春秋时期已经形成。特别是针灸与经络,古人使用的时间会更早。
  可是,一直令刘光亭和黄汉儒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武鸣出土的两枚铜针在九针中找不到一丝线索?
  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一答案竟然就藏在《黄帝内经》中。
  虽然九针的历史很古老,可是根据《黄帝内经》记载,在九针形成之前,还有一段微针的发展历史,时间比九针更早。
  和九针相比,广西武鸣出土的两枚铜针尺寸非常小,针身长度不到3厘米、宽0.6厘米、厚只有0.1厘米。九针中的长针与之相比差了近10倍。因此,黄汉儒和刘光亭一致认为,这两枚针有可能是传说中的微针。
  黄汉儒教授说,这两枚针跟现在的针,特别是九针,任何一种针都对不上号,但是内经又明白地说,在九针之前,曾经还有一段微针流行的过程。
  因而,两人大胆认定广西武鸣出土的两枚青铜针是九针的前身,而罗泊湾出土的银针可能是九针的遗存。
  由此,广西针具的发展线索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从九针以后,那些带刃的针具逐渐被取代,锋针被三棱针取代;铍针被梅花针取代,其他针具的治疗也以现代的毫针为主了。
  针灸的治病方法很独特,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某个部位用针刺入。
  刘光亭在给病人施针时非常注重用针的手法和病人的感受,因为这是针灸治疗的最基本要求。
  当针刺人人体后患者会产生酸、麻、胀、重的感觉,这些都是针刺“得气”的反应,是好的表现。
  还有一种奇特的医疗方法就是灸法,它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古人在煨火取暖时,由于偶然被火灼伤而解除了某种病痛,从而得到了烧灼可以治病的启示,这就是灸法的起源。针和灸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
  刘光亭教授说,针灸的概念,应该是针刺和艾灸两种方法的合称。扎针叫针刺,不叫针灸。艾灸又叫火灸,是用艾作为主要原料。点起来熏烤,疏通经脉、调整脏腑,达到防病治病的方法叫灸疗。
  灸法的使用材料是用艾草制作而成。但是,在最早起源时用的可能是树枝或柴草,以后才逐渐选用艾为主要灸料。因艾草燃着后气味芳香,火力缓和,于是便取代树枝,成为灸法的最好材料。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在使用艾草。
  针和灸都是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为目的。因而,经常配合使用。灸法能弥补针法的不足。
  刘光亭教授说,内经中记载,针不所为灸之所医,就是针刺疗效不好的病人就用灸法来治疗。灸法的特点,在某些病人身上不次于针刺的效果,可以说各有所长,它最适合虚寒的病症,哪个地方害冷、麻木,用艾灸一下,会获得比针刺还要好的疗效。(图8)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很多名医不仅善于医药,而且都是针灸方面的大家。
  可惜的是,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名医大家却因为拥有高超的针灸术而被自己的病人所杀害。
  东汉时期的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并精通针灸。相传曹操早年得了一种头风病,每次发作都会疼痛难忍。请了很多医生治疗都不见效。听说华佗医术高明,曹操就请他治病。华佗提出要针刺曹操的胭俞穴位,却遭到侍医们的反对,因为神胭穴和胭俞穴位于腹部周围的脑穴。如果不小心失手病人会有性命危险。但此时曹操已痛不欲生,只好下令让华佗冒险医治。
  当华佗把针刺入曹操的身体后,很快他的头痛消失了。
  曹操怕自己的病再发,就强迫华佗留在都城许昌做自己的侍医,但遭到华佗的拒绝。之后,曹操病发,曾多次要求远离都城的华佗回来,但都被回绝。曹操为此大发雷霆,下令把华佗抓回许昌,再次为他治病。
  华佗诊断后告诉曹操,他的病已经很严重,不是针灸可以奏效。只有给他服麻沸散,然后剖开头颅,施行手术才能除去病根。曹操一听,勃然大怒,认为华佗要谋害他,就把这位在中国医学上有杰出贡献的医生杀害了。
  在这件历史上有名的医疗案例中,华佗所依循的治疗方法来自于《黄帝内经》,针刺的穴位就属于书中记载的365个穴位中。
  刘光亭教授说,华佗的用针方法是辩证选穴,他发现曹操的头疼是肝火旺、肝瘀,情志不遂导致的,他通过泻肝火,达到疏通肝经治疗头疼的效果。华佗对中医针灸的贡献是取穴少而精。
  虽然华佗作为医学史上的一颗明星而陨落,但是针灸术却因为它的神奇而更为人们所青睐。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2006年,针灸被中国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又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
  中国年代最早的青铜针在广西出土,黄汉儒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坚持认为,这里可能就是针灸的最早起源地。但这一说法却面临着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就是在秦始皇统一百越之前,这里是一个连文字都没有的荒蛮之地,为什么这两把技术含量很高的针刀会出现在这里呢?
  历史上中国古代文明的中心一直处于北方黄河流域,商周时期这里的青铜冶炼技术已非常成熟,可是远在几千里外的岭南地区也出土了众多的青铜器物,难道在那个时期两地已经开始了频繁的交往吗?
  广西民族研究所研究员覃圣敏说,在马头乡发现过一个商代晚期的铜卣,铜卣是酒器,是上层人物才有的,而且来源不是广西的,应该是中原王朝赏赐给骆越人头领的,这种赏赐,肯定有所交往。
  这证明两个文明地域之间很早就已建立了联系。夏商时期,青铜技术被发明后传到了岭南,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
  虽然武鸣出土的两枚铜针是迄今中国出土最早的针具,但这能证明广西是针灸最早的起源地吗?
  黄汉儒的这一观点受到了刘光亭的挑战。刘光亭在探究针灸起源的过程中,对蒙医学有所涉及。从中国最早的砭石针、骨针、青铜针到成熟的铁针,内蒙古的针具发展线索清晰而明确。
  内蒙古是中国针灸真正的发源地吗?
  公元前100年,匈奴新单于即位,汉武帝派遣苏武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和他的使团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苏武断然拒绝这一有辱使命的要求,并拔刀自刎。匈奴人见此大吃一惊,立即找来医生。医生仔细查看了苏武的伤情后,并没有立刻施救,而是奇怪地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牛羊粪。等火燃尽后,匈奴医生把苏武脸朝下放在灰坑上炙烤,并轻轻地敲打他的背部。过了一阵后当淤血流出来时,不省人事的苏武,竟然又重新开始呼吸了。
  这种奇特的治病方法就是神秘而古老的蒙医疗法。由于蒙医被保留至今的治病手段几千年,因而历来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
  蒙医中的灸法,也叫火敷疗法。取火材料由过去的艾草或牛粪被酒精所取代。其性质与匈奴医生救治苏武一样,通过火烤疏通人体瘀阻的病症部位,以达到治病的效果。(图9)

 
 
  蒙医疗法与中医早期的形式一样,都起源于石器时代。但由于北方游牧民族早期没有文字,有关蒙医的历史发展线索非常模糊。
  在《黄帝内经》中,刘光亭还发现了一段可能证明灸法起源的重要记载。书中说,北方气候风寒冰冽,这里的人经常在野外活动,以乳脂食品为主,因此容易生寒而使脏腑满服,适合用灸法治疗。故灸熵者,亦从北方来。
  这里所描述的情形,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基本相吻合。因此,有专家认为,这个北方肯定包括内蒙古。
  虽然灸法的起源在《黄帝内经》被证实,但蒙医以放血治疗为主要目的的针刺疗法,与《黄帝内经》中的针灸术有着很大区别。
  虽然现在很多观点还无法下定论,但是刘光亭相信,在内蒙古出土的这些古老原始的放血针具,一定是所有针刺疗法的起源,只是中医的针灸术在此基础上走得更远、更趋复杂化了。
  此时,广西的黄汉儒在医学考古证据的收集上有了重大突破。
  一天,他来到马头乡,在与当地老乡聊天时,得知他们经常能在河边捡到一些陶片,他们从家把这些东西取来后,其中一枚陶针令黄汉儒颇感意外。
  陶针在传统壮医历史中的作用很确定,是针刺医疗器具。在广西很多原始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多有出土,甚至今天陶针疗法在壮医中仍然盛行。
  广西壮民族医学的一种特殊针刺疗法,工具只用针和瓷器碎片,用来挑破患者的皮肤以疏通经络,达到治病的目的。
  广西发现的这些陶器具有几何印纹陶的特征,时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这类陶器是中国南方百越地区流行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一种陶器,在广西东北部、广东、江西和福建等省的部分遗址中都有发现。有粘土烧制而成的泥质陶和用高岭土烧制而成的瓷质陶,其中坚硬的瓷质陶完全可以作为陶针的原料,这就为壮族先民在远古时代使用陶针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图10)

 
 
  黄汉儒教授说,在青铜器时代和石器时代之间,还有一段时间历史上称为陶器时代,到陶器时代晚期,陶质硬度比较高的时候,完全可以做成尖利的陶针治疗疾病。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看,砭石针、陶针、青铜针到银针应该是一条完整的发展线索。这不仅是壮医针灸发展的历史,同样也是中医针灸几千年来所经历的路程。
  不仅如此,与蒙医的放血疗法不同,壮医的针刺疗法与中医的针灸非常相近。说明两者之间必定有着很深的渊源,更重要的是它们共同的基础都来自于一个古老神奇的学说——经络。
  经络是针灸的使用基础,它是否存在于人体中成为千古之谜,下期我们将同科学家一起在试验中揭开经络的真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