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燕杰:用智慧温暖人生

 阡陌躬耕 2012-04-22
用智慧温暖人生
 (2008-07-18 13:01:33)
■首都师范大学  李燕杰

    近日,“大成教育丛书”中的《大成奥秘》、《本领恐慌》、《第二次宣言》、《出发》、《奇迹》等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第二次宣言》同时在美国、西班牙出版。这套丛书的作者是王小平,与其说她是一个作家,不如说是一个有锐气的思想者。人如其书,用一个字来形容她,那就是“灵”——灵气逼人、灵感迸发、灵性张扬。这种灵气不是传统的路子可以培养出来的。她特立独行的性格,与她传奇般的成长经历、独特的心路历程以及剑走偏锋的思维模式是分不开的。         

     “大成教育丛书 ”,王小平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包括:《奇迹:变不可能为可能》、《第二次宣言》、《出发:与智慧同行》、《本领恐慌》、《大成奥秘》。
    阅读这套丛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心里无比温暖,周身阳光普照,心潮澎湃,满怀希望。从探寻“大成奥秘”,克服“本领恐慌”,到聆听“第二次宣言”,阔步“出发”,创造“奇迹”……整个系列无一不是给人以光明和希望。天底下没有哪个人不需要光明,因此我期待更多的人读到这套书,特别是那些渴望给心灵充电,以奔赴人生战场打拼和奋斗的人们,能够汲取其中的智慧。
    我们需要智慧。这个时代的最大特点正如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所说:“人们的知识在不断地得到充实,而人们的智慧却徘徊不前。”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知识获取更为便捷,但也将人们淹没在信息海洋。我们恐惧的不再是信息太少、资讯太少、知识太少,我们恐惧的是不能从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找寻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智慧。一灯能灭千年暗,一智能除万世愚。我欣赏这套书中“不重知识重智慧”的正见,更欣赏书中所揭示的当代人特别需要的种种智慧。
    我们需要人本。这是个越来越关注个体成功与幸福的时代。关注民生,一切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帮助个人发展生命素质,提升生命品质,开发生命潜能,获得生命圆满,更是“本中之本”。如果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份“人生使用手册”,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将是人生一大幸事。
    这套书正是以“关注个体成功与幸福”为主旨,通篇可以感受到深切的人文关怀,其中的《第二次宣言》被中国未来学家称为“饱含人本发展观与人本未来观的独具特色的‘人本未来学’”。我想,大概是由于书中所揭示的一系列智慧,如同系统而科学的“人生使用手册”,才使得这套丛书能够拥有最广泛的读者群。其实,每一个人都理应了解成功与幸福的基本规律和不易原理,这是“大本大源”的学问。
    这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人们特别是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就业压力,求职的大学生普遍处于焦灼、忧虑的状态,人们普遍存在着“本领恐慌”。这套丛书中《本领恐慌》的主题就是:最大的恐慌是“本领恐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要起而自救!如何自救,即进行真正的学习革命,优化本领投资,迅速提升本领。书中对这些问题都作了深入的探讨,给人很大的启迪。
    今天,创新成为时代的一个大主题。中国不再满足于依靠最低端的体力劳动和出口资源来获取财富。我们在“世界是平的”的全球化进程中应当认识到:这个世界看起来比以前更平坦了,但事实上,它仍然是崎岖不平的。与其感叹与赞美技术进步给我们带来无限机会,不如探讨这种急剧的变化给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国家所带来的冲击、困惑和挑战,这才是更有意义的。胜利的关键就在于创新,因此,人才要成为创新型人才,国家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创业要成为人人关注的主题。这套丛书对于创新、创意、创见、创举、创业都很有见解,其中的《第二次宣言》被公认为“一本创新奇书”,最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点燃创意的熊熊大火。
    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华文化越来越赢得世人的关注,“国学热”扑面而来。如何开掘国学的精粹,采撷中华文明以促进世界文明呢?我在讲《国学、智慧、谋略》时,一再强调,仅在故纸堆里打转是不够的,更需要创造性地继承转化。学习国学,看似在复古,然而任何一次复古,都是为了革新。我看到这套丛书的内在之根就是中华文化,是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继承和转化的成果。比如,《大成奥秘》一书提出的“大成学”超越了美国成功学,正因其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成功学说的精髓。
    这套丛书的最大特点是“大气”,既立足挖掘中华文华的神髓,又放眼全世界的文明与智慧,是钱学森先生所倡导的“集大成,得智慧”的典范。丛书内容涉及中外科技史、中外历史、人类学、生命科学、美学、文学、未来学、政治学、经济学、现代高新技术等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人文科学。富于哲理的深刻分析、宏观与微观的巧妙结合、新锐的观点和绝妙的奇想,能够让每一位读者开阔视野,扩大胸襟,获得知识和智慧。  (作者为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教育报》2008年7月17日第8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