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与水 长大了,读书了,离开家乡了。上过黄山,到过长江,似乎对山对水有了更深的了解,如今居住在富春江畔,又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我很喜欢“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但又不解其中的深刻含意。每当看到这句话,总要思索一番,今天望着窗外滴滴嗒嗒的春雨,看远处那些不知名的山在蒙蒙的雨中已是天山一色,不见了崇影,偶然间又想起这句话。 山与水在我的眼里是难以分割的。水滋润着山,山的“乳汁”变成了一条条的小溪,千条万条的小溪流入江河,汇成沧茫的大海。山“仁”在何处呢?也许在于它的包溶万物,孕育希望。对于山来说,不管是参天大树,还是无名小草;不管是狮子大王,还是小小的刺猬;不管是老鹰,还是小鸟;山都给予它们家园。每年春天,山泛着浓浓的绿,显示着生机勃勃的生命力,预示着千样万种的希望,吸引着成双成对的鸟儿们喜气洋洋地筑巢繁衍。知名的不知名的花儿尽情地展示着它们美丽的青春。山总是默默地以身为泥,以仁爱善待生命。水的智又体现在哪里呢?大概在于它的流动,执着、随势应变。水不贪图身外之物不留恋荣华美景,对世事的喧闹,它总是冷静地处置。鱼儿水草也无法挽留它,不得不摇尾展手向它告别,即使遇到顽石,打个转还是往前流。为了浩瀚深邃的大海,它总是潇洒地流动!流动! 窗外的雨小起来了,远处的山隐隐约约地显露出来,忽然想到:如果没有水的山会是什么样子呢?看来只能是不毛之地的火焰山。无视山的水又怎么样?也只能是毁灭性的洪水。真可谓是穷山恶水,令人生畏。 看来世上万事万物都不能极端,其实先儒们早就领悟到了,中庸之道的确立就表明了这一点。在大自然里,那些优美的、令人神往的自然环境,常常是山依水、水傍山。山是物质的,水是精神的;山是感性的,水是理性的。人生的最高境界不就是仁与智的合二为一吗?自古以来,人们都向往桃花源,如果人们都有仁者的风范,智者的胸怀,那么桃花源就不会是梦想了。 2003.2.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