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的思念

 看贯众生 2012-04-23
————写在母亲八十五岁生日之际

今天是母亲八十五岁大寿,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唯能用思念为她老人家送去自己的祝福,心里十分的愧疚。

我生在河南偏远农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贫穷是儿时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解放前,爷爷、父亲都是靠扛长工供养家庭,甚至到1973年我七岁的时候,我家一年几乎有七、八个月靠红薯、红薯面过活,很少能吃上白面。我们一共兄妹五个,年龄差别较大,平均六岁多。母亲二十岁时有了大哥,可是大哥上中学时,家人还穷得穿不起鞋子,大雪天他只好赤着脚上学!没有书钱,父亲挑担柴到集市上卖了换钱。大哥考上大学时,文化大革命还没有开始,这时姐姐和二哥已经上中学和小学,而且学习成绩都很好。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他俩心痛自己的老人,主动辍学,任凭母亲打骂,也不回学校。这成了老人心里永远的痛!在这样一个家里,母亲受到贫穷的折磨比别人都严重:如果有一点好吃的东西,她会先孝敬父亲,然后留给孩子,自己总是舍不得尝上一口。

生活的苦难是次要的,母亲还承担着伺候多病的父亲、独自挑起家庭重担的责任。

父亲三十多岁那年的一个夏天,由于天气太热,干完农活后用冷水洗澡,结果落下了气管炎的毛病,因为无钱诊治,一年严重一年,到我小学毕业时,基本干不了重活了;我初中毕业时,父亲已经很少下床,家里家外全部重担,都搁在母亲一个人身上。

我上初中时,村里人均耕地还有三亩多,农活很繁忙。那时候,三哥参军了,其他的姐姐哥哥都已分家另过,而且因为孩子小,没有精力照顾我们,因此一家四口的农活,几乎全靠母亲一个人操持——这十来亩地,要送农家肥、要除草、要收割、要拉回……很多都是男劳力干的活。我上大学时,母亲已经六十多岁了,却不得不和农村小伙子一样在田里奔波。多少次拉着车上不去土坡,摔了跟头……每每回忆起这些辛酸的经历,母亲都泣不成声。

因为勤劳、明理、热心,母亲在我们家族为自己赢得了独特的地位;甚至在整个村子里,也为自己赢得了普遍的尊重。

母亲的明理、开明是很多主外的男人都自愧不如的。就拿上学这件事情来说吧,因为土地较多、农活较重,很多家都需要劳力,加上上学还要花钱,因此很多家长不支持孩子上学。母亲恰恰相反,她总是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吃点苦算了。当时我并不理解,现在明白,这就是母亲朴素的教育观!当初二哥和姐姐中途辍学,已经让她遗憾终生了,因此在对我上学的问题上,尽管家里全靠她自己,只要我愿意,她都全力支持!这种朴素的观念,成就了我们村唯一两位本科毕业生——我和大哥。

母亲还掌握了一些治病的偏方,还有一套为妇女接生的手艺,而且总是主动地给别人帮忙,加上她思路清晰、善于沟通,讲出的道理总能服人,因此在我们的家族——十三个堂兄弟、六个堂姊妹的大家庭里,很有权威。谁家有事,总是请母亲过去张罗,他们都把母亲看作自己的亲老人,有些看得比自己的亲老人还要亲。正因为如此,在整个村子,母亲都受到普遍的尊重。

90年我大学毕业,母亲的磨难总算结束了。91年,父亲带着病体走了,母亲这才真正放下了农活。我发誓:一定不让母亲再受一天苦!但事实上这十六年的实践证明,想为老人多做点什么,原来是如此地艰难!

93年女儿降生前两周,我弄到了一套一室一厅的住房,才把母亲接过来,说是过来享福,实际是为我带孩子。就这样一直过了四年,孩子也早上了幼儿园,母亲一个人在家实在无聊,提出来到哥家住一住、新鲜新鲜。后来的几年,在我这里越住时间越短,2004年以后,再也没有过来过——一辈子的辛勤劳作为母亲赢得一个好身体,到现在也很少感冒,但记性却越来越差,身边已经离不开人了,而我们都在上班,无法陪她。

最近几年,母亲明显地“老变小”了,以前明理、开明的母亲,没有摆脱生命的自然规律,现在经常闹腾,痛哭流涕的情况也越来越频繁了,我们心里很难受可又无可奈何。由于一辈子穷怕了,她对自己晚年生活的安排是自己手里一定要有钱,可是因为记性已经很差很差,过不了两天钱就找不到了。于是,猜疑甚至谩骂冲着儿媳妇而来,一生支撑这个家庭顽强走下来的倔强的性格,此时却变成了伤害家庭的武器。甚至她的衣服找不到了,也怀疑被偷走了。尽管嫂嫂们不和母亲计较,但遇到事头上,毕竟还是难以接受!

母亲已经八十五了,这个给我们生命和幸福的倔强的老人剩余的日子越来越少了,除了理解、谅解之外,我还能为母亲有生之年做点什么呢?


                                                                                                 2007117做于天津大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